上海艺术剧社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各地的文艺工作者从各自的战线撤离,聚集到上海,上海的革命文艺运动蓬勃的发展起来。1929年9月中国共产党文化委员会在上海成立,文委书记是潘汉年。为了更好、更直接、更通俗易懂的宣传革命理论,发动群众。1929年10月上海艺术剧社成立。参加的有创造社的冯乃超、郑伯奇、陶晶孙。太阳社的钱杏邨、孟超、杨邨人和刚从日本归来的沈西苓、许幸之、石凌鹤及中华艺术大学的学生和爱好戏剧的文艺青年。郑伯奇被推举为社长,夏衍主要负责。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话剧只是以反封建为主导。而中华艺术剧社成立伊始就响亮的提出“无产阶级戏剧”。郑伯奇在《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中写道“戏剧若是规避斗争,不敢站在时代的前端,这种艺术一定没落....具体的讲普罗列塔利亚是现代负有历史使命的唯一阶级。一切艺术都应该是普罗列塔利亚的艺术....中国戏剧的进路是普罗列塔利亚戏剧”(见1930年《艺术》月刊)普罗列塔利亚戏剧是译音,即无产阶级戏剧。
上海艺术剧社成立后开办了戏剧讲习班,就在上海艺术大学里。招收学员一百余人由郑伯奇、冯乃超、沈西苓、许幸之授课。实习排练过郑伯奇创作的《抗争》、辛克莱的《梁上君子》。排练地点在郑伯奇开办的《文献书房》。
1930年1月6日上海艺术剧社在宁波同乡会礼堂首次公演,剧目有《炭坑夫》(德国.米尔顿著)《梁上君子》(美国.辛克莱著)、《爱与死的角逐》(法国.罗曼罗兰著)。连演三天,座无虚席。话剧界知名人士洪深、田汉、应云卫等光临剧场观看。当时美国驻上海进步记者、著名左翼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也闻讯赶来观看,并到后台访问演员。
事后,在外文报刊撰文评介。此剧还赴南通演出。
1930年3月2日在地下党领导下,鲁迅等49人具名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郑伯奇主持会议,报告筹备经过。会上,鲁迅、田汉、钱杏邨、夏衍、郑伯奇、洪灵菲、冯乃超七人被选为“左联”常务委员。
1930年4月21日至23日,中华艺术剧社在上海虹口日本侨民俱乐部东方剧场举行第二次公演。剧目是:日本剧作家村山知义根据雷马克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无战事》及冯乃超和龚冰店合编表现农村革命的独幕剧《阿珍》。许多工厂工人都组织来看戏,演出盛况空前,影响极大。
上海艺术剧社在社会上的声誉日益增长,革命影响愈来愈大。这就引起中外反动派的仇恨和恐惧。演出五日后,4月28日上海市工信局派五十余武装人员用强暴手段无理查封了上海艺术剧社并拘捕了刘保罗等五人。“上海左翼作家联盟”“上海艺术剧社”等革命文艺团体即发表了《告上海人民书》及宣言,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
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更好地开展斗争,各个剧团结成了统一战线。8月1日以“上海艺术剧社”为中心“南国社”“摩登社”“幸酉剧社”“复旦剧社”“戏剧协社”等七个剧团组成的《上海剧团联盟》改名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
1931年1月鉴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文化的反革命围剿日益严重,“中华艺术剧社”“南国社”先后被查封。“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改为以个人名义参加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郑伯奇为主要负责人之一。
2月7日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龙华秘密枪杀了柔石、白莽、胡也频、李伟森、冯铿五位革命作家。郑伯奇也被悬赏追捕。故郑伯奇避居在一位留日同学孙孝宽开设的医院内。
上海艺术剧社虽然只存在了半年,但是却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即使被查封,它也没有销声匿迹仍努力不懈。对于“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组成它的功不可没。它是这个革命组织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