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母亲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55157288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2年10月11日

莫言的母亲生了个好儿子

发布时间:2012-10-11 23:09:38      发布人: jackson
备受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时间11日13时(北京时间19时)正式宣布。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有了中国作家的影子。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PK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如今就充斥在各种媒介之间,沸沸扬扬。而随着莫言这个名字出镜率的增长,对于这个名字背后故事的疑问也在增长着。有人说,无论故事的情境气氛是华丽炫目、荒诞无稽还是鬼灵精怪,莫言的丰富想象空间与澎湃辗转的辞锋总是能叫人惊叹不已,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曾说:“千言万语,何若莫言”!那么这个在世界文坛颇有影响和声望的作家,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曾经远离中国作家的诺贝尔文学奖又为何对莫言情有独钟?

  被“诺”篇:

  写书不为诺贝尔奖

  “我羡慕那些有根的作家,他们将自己童年记忆里的故乡鬼魅一般地化成一部部一篇篇的作品,将自己的情绪与心境在里面发泄得酣畅淋漓。”莫言说,他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书,不管是茅盾文学,还是诺贝尔文学奖。甚至在全球著名博彩公司Unibet的名单上,“准诺贝尔奖”作家莫言以一赔六点五,排在赢家赔率榜的头名的时候,莫言还是义正言辞地说,别拿诺贝尔奖说事。

  他一直认为自己这次是被“诺”的。莫言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只是因为“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也许是因为他行文做人的野气里,始终不失中国传统中的忠厚。所以即使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巨像前,莫言的身影依旧是清晰的。

  人生漫漫,岁月悠悠,芬芳满路,莫言凡兮!

  被“诺”其实有原因

  其实,这次诺贝尔文学奖走近莫言是有原因的!尽管瑞典皇家学院的评奖大师们标榜“独立”,超越“党派”,坚持“纯粹”,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他们所秉承的仍然是西方中心主义,所认可的也仍然是西方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在此,莫言具有了我国许多当代作家所不具备的优势。从他早年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到《檀香刑》、《生死疲劳》,直到最近的长篇小说《蛙》,基本上都一以贯之地坚持着他的民间立场,并不像众多当代作家那样直接而简单地演绎着政治主题与思想,这是他独具的优势。

  再者,正如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在大会上所说:“莫言先生是幸运的,他的大多数作品都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先生所译,其精准程度令人信服。”而翻译的多少与好坏直接决定着外国评委对中国作家的判断。在如今的英、法主流阅读市场,莫言作品的翻译无疑是最多的,也是最精准的。因为,他也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

  人物篇:

  为文学而生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高密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上世纪50年代末期,用莫言自己的话说,那时候的家,一穷二白。日子过得很苦,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这段艰苦的经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莫言的童年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

  莫言总说,自己的人生是为文学而生的。6岁进校读书。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18岁时走后门到县棉油厂干临时工。1976年8月参加解放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依旧喂猪、种菜。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发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

  莫言自述:我记得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他教我们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脸上有很多粉刺,眼睛很大,脖子很长,很凶。大概是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关于五一劳动节学校开运动会的作文,张老师大为赞赏。后来,我又写了许多作文,都被老师拿到课堂上念,有的还抄到学校的黑板报上,有一篇还被附近的中学拿去当范文学习。我那时候是真爱写,我还记得,1973年,我跟着村里人去挖胶莱河。冰天雪地,三个县的几十万民工集合在一起,人山人海,红旗猎猎,指挥部的高音喇叭一遍遍播放着湖南民歌《浏阳河》,那情那景真让我感到心潮澎湃。夜里,躺在地窖子里,就想写小说……

  从《红高粱》开始

  1984年初冬,他写出了震动文坛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发表在《中国作家》1985年第二期上。评论家冯牧随之主持召开了这篇小说的研讨会。在一片赞扬声中,莫言一鸣惊人。1986年莫言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同年从军艺毕业。随后,莫言一鼓作气,接连发表《红高粱家族》系列中的《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野种》、《野人》等7部中篇小说。莫言的写作手法很特别,他借鉴了一些欧洲、美洲和亚洲作家的小说技法,从中国古老的文化资源中寻找再生性资源,因此迅速成为中国文坛的一颗耀眼新星。

  2006年,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莫言以3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0位。2011年8月,两次入围的莫言终于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自述:1994年,72岁的母亲去世了,一年之后,我写出了《丰乳肥臀》。后来这部小说因书名原因遭到了批判,其实,这个书名就是“母亲大地”的意思。它是一部献给中国母亲的颂歌。我一直觉得我自己就是一个来自大地的说书人,我没想过赚多少钱,也没想过得什么奖。在我眼里,只有一个作家梦,愈做愈猖狂。

  作品篇:

  振聋发聩的《红高粱家族》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品。很多人说,这是莫言振聋发聩的作品,是一部“强悍的民风与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莫言善于运用色彩,张艺谋亦是。红高粱系列以其鲜明浓烈的红色所代表的血腥、暴力征服了人们的视觉。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高粱般深红”和“玉米般金黄”两种色调的鲜明对比。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瞬间被作者描绘成一幅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如梦如幻的《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梦,这个梦使他如闻天籁,如悟禅机,创作发生了嬗变。从这个梦里,他获取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丽而奇特的意象。这个意象像一段电影、一个童话,萌发了一种莫名的感受,他觉得很妙,妙不可言,只有诉诸笔端。于是,这个意象不断膨胀,这种感受渐渐发酵,终于变成了一个小说。这就是后来颇为人们称道的中篇《透明的红萝卜》。这是一篇奇异的小说,那个没有姓名的黑孩子,那段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的时光,如此美丽,却又荒凉。“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 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能拍成巨片的《丰乳肥臀》

  莫言有三部小说被搬上银幕,《红高粱》、被改编成电影《幸福时光》的《师傅越来越幽默》、被台湾导演李幼乔搬上银幕的《白棉花》。而莫言自己认为,只有《丰乳肥臀》可以拍成气势磅礴的巨片。这部曾被称为中国最有资格竞评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曾让法国领事馆的文化官员专程赶到书展现场向莫言致敬。只因为《丰乳肥臀》法文版在法国卖得太好,这位官员的工作业绩因此受到上司嘉奖。这部写于母亲去世后的作品,只描绘了一个母亲的形象,却无比深邃。莫言说,他再也写不出《丰乳肥臀》这样的作品了!于是,这个就是他的宝贝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1955年2月17日,农历的羊年正月25日上午,莫言出生在河南岸这座古老的土屋子里 请告诉世人一个莫言准确的出生时间好吗?


    写信时间:2012/12/24 20:52:17
  •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高密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


    写信时间:2012/12/24 20:51:50
  • 一说: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高密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 又说:1955年2月17日,农历的羊年正月25日上午,莫言出生在河南岸这座古老的土屋子里 请告诉世人一个莫言准确的出生时间好吗? 手机:18908190530


    写信时间:2012/10/22 13: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