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纪念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
全国五届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杰出的化学家、教育家傅鹰教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于2002年10月16日上午9:00 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就“纪念傅鹰先生百年诞辰”活动致信北京大学。 全国人大丁石孙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孙孚凌、朱光亚副主席,原国家科学教育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数位著名学者院士也深情致辞,称颂傅鹰先生这位宗师巨匠高尚的为人品格和爱国献身精神。丁石孙副委员长,孙孚凌副主席和国家教育部门的负责同志、傅鹰先生生前工作过的七所大学和科学院的代表及学生200余人出席大会。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在致辞中介绍和高度赞扬了傅鹰先生爱党爱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献身科教的光辉一生。 闵维方最后说,我们纪念傅鹰先生,要学习他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科教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刚正不阿、襟怀坦白、爱憎分明的高尚人格;学习他勇于探求真理、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无畏胆略;学习他诚恳、直言、敢于批评的诤友风范,我们全体北大师生,都要像李岚清副总理在贺信中期望的那样,"以傅鹰先生为榜样,发扬'勤奋、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把北大办成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纪念大会上同时进行了傅鹰先生的生平事迹展览和纪念傅鹰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的发行活动。 傅鹰教授(1902-1979) 傅鹰教授祖籍福州,生于1902年1月19日。1919年就读于燕京大学,1922年赴美留学,1928年毕业于Michigan大学研究院,获科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先后执教于协和医学院、东北大学、青岛大学、重庆大学和厦门大学。1945年再度赴美,继续在Michigan大学研究院工作。傅鹰教授在美国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回击英舰挑衅的消息,感到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1950年欣然携夫人有机化学家张锦教授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石油学院任教。1954年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主持建立胶体化学教研室,任主任。1955年被推举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2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79年病逝北京。 傅鹰教授是中国少数有突出贡献的胶体和表面科学家之一。早在本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傅鹰教授曾长期在美国Michigan大学胶体化学实验室进行表面化学特别是吸附的研究,并曾取得许多重要的结果。例如,发现同系物的吸附规律有时呈现出于Traube规则完全相反的现象;最早设计了利用润湿热测定固体粉末比表面的方法(比B.E.T.法早8年);发展了测定多孔固体比表面的气体吸附热力学方法;开展了一系列液相吸附热力学的研究;发现并确证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也存在多分子层的情形等等。这些都是国际学术界所公认的,并经常被有关专著、教科书和科学文献所引用。傅鹰教授在科研中勇于开拓,经常指导并鼓励学生去研究新课题。他十分关心胶体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曾多次亲临大庆油田 、北京油漆厂指导工作。 傅鹰教授热爱教学工作,他的讲课深入浅出,富于启发性。凡听过他讲课的同志,无不为他渊博的知识、严密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所吸引。他善于掌握和活跃课堂的气氛,并常穿插一些科学典故,使讲授内容在不知不觉中给听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课堂上的一言一例都是实现经过深思熟虑的。 傅鹰教授曾编写过物理化学、胶体科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无机化学等多种教材,这些教材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文笔流畅,深受读者喜爱。可惜正式出版的只有《化学热力学导论》和《大学普通化学》。 傅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是新中国胶体化学发展的主要奠基人。同时,他又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是我们党的诤友。傅鹰教授刚正不阿的为人,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热心从事化学教育事业的形象,将永远留在化学界后辈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