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醒夫的小說世界
我的碩士論文是寫「洪醒夫的生平及其小說研究」,但他的作品不只有小說 而已。這篇論文得到了賴和紀念館每年所舉辦的論文獎助獎,因此康原先生便給我這次機會,來這裡演講;這也是我第一次的演講。不過以這樣的題目用二個小時來演講,恐怕會掛一漏萬之虞,不能非常清楚。所以在場的朋友若對我的大綱或是演講有任何的問題,待會我們可以在最後留十幾分鐘來討論。不曉得你們是否有看過洪醒夫的小說?你們是對洪醒夫有興趣呢?還是對他的小說有興趣?我想大家多多少少有看過他的作品吧!那我想先來簡介一下他的背景。
一、前言:洪醒夫生平、作品、創作觀簡介
洪醒夫是彰化縣二林鎮人。在目前一片本土熱潮、草根文化的重視之下,各地都為家鄉的文學作家舉辦演講或是出版其書,希望藉此能讓大家認識自己家鄉的文學家。而洪醒夫的作品不只僅侷限於有彰化地域的特色,他在台灣文學史上亦有其重要性。在民國六、七十年代,鄉土文學論戰非常激烈,各家說法並出;但真正能用作品印證其理論的,才是能為我們留下文化資產的人,洪醒夫正是如此。他的生命是很短的,從1949年到1982年,僅只有三十四年。他留下四部作品:《黑面慶仔》、《市井傳奇》、《田莊人》及《懷念那聲鑼》。在他去世之前,《田莊人》已經準備要出版了,而這也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之前的《黑面慶仔》及《市井傳奇》他都認為不夠成熟。從十七、八歲就開始寫書,他的作品皆受到編輯與文學前輩們的賞識,但只要是他認為不夠成熟的作品,絕不輕易成書,由此得知他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高的人。
有人說《黑面慶仔》是他的得獎集,如〈散戲〉、〈吾土〉、〈扛〉,還有〈人鬼遊戲〉(這一篇本譯名為〈人山記事〉),皆得過各項大獎。其實在這本作品集裡,他的人物情節、文字特色令人十分欽佩,不過他自己則認為這篇作品太過重視文字技巧。其實一個有天份的作家,往往會運用花俏的技巧,來展示其文學的天賦。
洪醒夫對於《黑面慶仔》這部作品並非十分滿意,因為他認為裡面運用了太多的雕飾;一般學過文學批評的人都可在《黑面慶仔》發現他所採用的技巧。洪醒夫心中所追求的文學最高的成就,是用平實、自然的結構來表現主題,所以洪醒夫最滿意的作品是《田莊人》。你去看《田莊人》這本書,會感覺好像是一個老爺爺或是老奶奶,在敘述他們的成長過程。這裡沒有很花俏的文字,是很樸實、很自然地描述一群平凡老百姓的小故事,但你仍會被小說中的人物所感動。遺憾的是,這本書未能在洪醒夫生前出版。
《懷念那聲鑼》是洪醒夫早期的作品,在這裡我們可以見到六○年代文學受到現代主義影響,因而產生出存在、苦悶、陰鬱的色調,還有運用心理層面的意識流手法。如果說,洪醒夫持續這樣的寫作風格,那麼他將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後現代作家;但是他放棄了這一條道路,走向日據時代以來台灣傳統的寫實路線。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常會流於記錄的形式,不過卻也十分的踏實。我講了這麼多,是希望大家能對他的作品有一個大概的認識。這些書大多已經絕版,不過目前《黑面慶仔》、《田莊人》、《市井傳奇》已有再版,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找來看看。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他的作品特色。大家可以想想,我這樣去分析他的作品,是否可以夠成他的獨特風格,還是有哪一個作家與其風格相近?這些特色是否足夠令他立足於台灣文學界,過幾年之後仍有它存在的價值?我想,他的作品已經歷過十幾年,現在仍有很多人討論它,我相信是經的起考驗。因為今天討論的題目是小說世界嘛!那我就先來談他筆下的人物及時空背景。
二、小說中的人物:
我先看洪醒夫的小說是受到其人物的感動。這些人物的悲歡離合,彷彿活生生地浮現眼前,他們像是有血有肉,而非是小說中虛構的人物。看了他的作品,就是會有一種人生的體悟(笑)。我後來在更進一步地閱讀,發現不只他的人物能使人感動,其文學技巧亦十分高明,絕對經得起文學評論家的考驗。他認為文學是記錄人的憤怒、激情、容忍、和他在面對生活的堅強意志力。我將他筆下的人物分成下面二類;
(一)時代腳步下的邊緣人:
這是說他們沒辦法適應時代的轉變,命運就變得比較挫折、坎坷,因此被時代淘汰。洪醒夫他去關心這些人的內心世界,及其被淘汰後所面臨的處境。他懷著同情心、憐憫心去看那些我們所認為中下階層的小人物;像〈豬哥旺仔〉就是傳統農業社會牽豬哥的行業,但面臨工商業的轉型,也就沒人願意辛辛苦苦地牽豬哥到各村莊去了。旺仔他適應時代的演變,以科技的方式經養豬業,結果就成為養豬大戶。
在洪醒夫筆下的邊緣人裡,只有豬哥旺仔能夠從時代的逆境轉為佳境;這是因為他能夠順應著時代的腳步走的緣故。但有些人或許是個性使然,或許是命運如此,無法將逆境化成轉機,像〈散戲〉、〈清溪阿伯和布袋戲〉及〈跛腳天助和他的牛〉。就拿〈跛腳天助和他的牛〉來說,在以前農業社會能有一隻牛是非常大的資產;可是到了工商社會,牛已經沒有價值了,因為有機器代替牛耕的技術。可是天助的牛與他相伴多年,等於是一個幫助他工作的家人,與他是合而為一的。好像講得有點亂喔!(笑)牛和天助的命運其實是一致的;牛被時代所淘汰,天助也是。所以一旦天助得到工作時,就會發憤努力去做。像有一次他好久都沒人請他去耕田及搬運貨物,好不容易有一戶人家請他去搬運池塘裡的泥。天助不斷地激勵自己,並鞭打著他的牛,因為難得有這一次機會,他要好好的表現。結果牛勞累過度而死,他自己也累倒了。這並非是洪醒夫所虛構出來的故事,他應該曾經聽過。事實上,洪醒夫的作品有很多都是真實的事件,他只是運用小說的手法將他表現出來,讓故事更加逼真。
〈散戲〉和〈清溪阿伯和布袋戲〉是他對歌仔戲及布袋戲沒落的紀錄。對田莊而言,它們是一種娛樂,也是一種教育方式。同樣地,面對工商業的來到,電視、各種媒體突飛猛進,那些看戲的人都流失掉了,而歌仔戲及布袋戲也就衰敗了。洪醒夫所描述的是人物,而非職業;他並非強調這些職業的沒落是可悲的。他所關心的是被時代所淘汰的人,並不是職業。他關心他們該何去何從,以及內心的苦悶。像歌仔戲演員,已經沒人請他們去演戲,就算有,也沒人要看。所以大部分的演員幾乎都不表演了,可是他們又沒有一技之長,因為他們從小就被訓練演戲;在那個時候,會去演戲的多半是窮苦人家的小孩;在無計可施之下,他們有很多人便去唱歌舞團,或是淪落妓戶。在〈散戲〉裡,洪醒夫是描寫一個堅持要演出歌仔戲的劇團,團主金發伯一直深信,只要他們有根底,認真演出,那群看戲的人一定會回來,他們一定能重拾往日輝煌的盛況。可是一次在一次的挫折,他們終究無法逃離這種潮流,只好穿著戲服唱流行歌曲。這是一個非常為難悲慘的情景。最後金發伯決定解散戲團,因為他不希望團員們跟著劇團漫無目的的漂泊,他希望團員能夠找到正當的工作或是嫁人,並以盡心演出最後的一場戲來作為完美的劇點。〈清溪阿伯和布袋戲〉則屬於回憶式的。故事裡的主人翁回憶童年時,在戲臺上看著清溪阿伯那專注的神情,他的十一指神功,讓木偶維妙維肖地表演著。
你看他的小說,像《田莊人》,似乎是散文一般,怎會說是小說呢?在這本作品中可以發現,他並不以小說的形式來表現,而採取回憶式的手法,裡面仍有人物、情節,不似散文是紀錄事實、敘述性的文字,所以還是屬於小說的範疇。在《田莊人》及《黑面慶仔》中傳達出,洪醒夫已經找到自己的風格,就是要用寫實的手法去描述他家鄉的人物,去關心中下階層的人,他們的境遇、情感。
(二)卑微小人物的生命態度:
洪醒夫筆下的這些人,雖然地位貧窮、卑賤,但他們都很有骨氣,並且認真地看待自己的生命,就是莊嚴的生命態度。他們還有傳統的氾神思想;像樹有樹神啦!石頭有石頭公啦!什麼都可以拜。這種氾神觀念對庶民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他們都會有宿命觀,認為自己悲慘的命運,皆是上天註定的,不然為什麼我這麼倒楣而別人不會呢?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見他們對生命認真的態度及宿命觀,就算在強權底下,他們也會設法求生存的。即使生活的面貌是多麼的醜陋,他們還是會忍下來。像〈吾土〉是描寫馬水生三代開墾土地的過程。在日據時代,他們瞞騙日本人去開墾防風林;那些都是沙地;因為日本人要農人種紕麻,那是要做為軍用的;他要台灣人種,拿去給他們賣,卻給很微薄的酬勞。所以馬家便一邊種紕麻,另一邊則種一些他們認為可以維持生計的東西。有一天被日本人發現了,連四歲小孩都不放過地痛打他們一頓。阿榮伯雖被打的七葷八素、頭破血流,但他知道一定要忍下來,他跪在地上向日本人磕頭認錯,希望能夠放他們一馬,下次決不敢再這麼做了。後來日本人走了,阿榮伯激動地告訴他的子孫們,要他們千萬不要忘記這個恥辱,今天他之所以會忍下來,完全是為了能夠開墾土地給他的後代。這就是在描述一個處於強權時代的小人物,如何求生存的故事。不只是不同種族,同種族的也有互相壓迫的情況,而那些中下階層的就是被壓迫者,可是他們也是很堅忍,求生意志非常的強。在這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生命的態度。
不只如此,他們的情操也是非常的崇高,像〈黑面慶仔〉這篇作品裡面,慶仔就是一個非常善於自我反省的人。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看過〈黑面慶仔〉,我想我來唸一些文句,這樣才能使你們瞭解情況。像剛剛的〈吾土〉,在日本人走了之後,阿榮伯以著憤怒的眼神對兒孫們說:「你們千萬給我記住,今日的事你們都看到了,你們千萬不可忘記,我,你們的阿爸,今日???伊娘的,」他罵了,「向四腳的下跪。大家給我記住,男子漢一跪天地,二跪神明,三跪父母,其他的打死了也沒有下跪的道理。你們的阿爸,我,今天為了一家大小的生命、我們土地,向四腳仔下跪。你們不可以忘記!什麼人忘記了,將來落了地獄以後,我還要找他算帳。」這段話講的非常的激情,因為開墾的過程是非常隱密,是戰戰兢兢去做的。那他為什麼還要去做呢?主要是為了他的子孫。
這篇小說不只是在講開墾的過程,後來阿榮伯得了肺病,馬水生為了醫治他父母親的病,一塊地接著一塊地的賣掉,他的父親知道後非常的生氣,因為在當時他講了這麼激情的一段話,就是希望子孫能夠好好保有這塊土地,結果居然被賣掉,他十分的傷心,便上吊自殺死掉了。事實上這也傳達出另一個主題,就是人間之愛的真諦,他不願再拖累子孫,希望能保留最後土地。在〈吾土〉的一開頭就寫馬水生準備去賣地,他一直捨不得,以回憶的方式插敘進來故事裡。後來土地沒賣掉,因為考慮到家裡還有十幾二十人,如果都沒有一塊地要如何生活呢?而他的父母也因不願意拖累就上吊自殺。
關於〈黑面慶仔〉,我說過慶仔是一個善於自省的人。小說的場景是在畚箕村;這是洪醒夫虛構出來的,是具有象徵意義的,我們現在暫且不談,你們以後若有興趣可以在研究。慶仔從另一個村莊來到畚箕村定居,村民們都不知道他的來歷,只知道他有一個瘋瘋癲癲的女兒,長得十分漂亮;兒子才念國小這樣子。他之所以叫黑面慶仔是因為他的面黑黑,事實上這一代表了另一個意義,就是刻苦耐勞。故事一開頭是描寫他十八歲的女兒因為被人玷污而要生孩子的場面;慶仔因而開始回想自己的命運怎會如此的悲慘,女兒瘋了,還要被那些垃圾男人蹂躪,這在小說裡寫了很多哦!阿麗雖然是瘋的,但她乾乾淨淨的很漂亮,村莊裡糟蹋她的男人,也不知是誰,有十幾歲,三、四十的,甚至有的人在辦完事之後,還丟幾塊錢給她。有一次慶仔看見阿麗在玩一塊錢,就明白她又被玷污了,他十分生氣,怒氣攻心要打阿麗。這一段情節,我在講義上有列出來,大家看一下參考資料B第一頁的例三:
「黑面慶仔˙腦海中經常浮現一個縈繞不去的景象。」
同樣是早晨,同樣亮麗的陽光,同樣一大片無涯無際的青翠。阿麗穿一身豔紅衣褲,忙亂驚恐若喪家之犬的奔竄於這片青翠之中。不時驚恐地回頭張望,不時發出尖銳悸佈的叫聲。而站在自家門口的黑面慶仔,卻只能一動不動地看著阿麗數度跌倒又數度站起,終於越去越遠,景物越來越模糊,最後感覺一點寂寞的紅,消失在一片模糊的青翠之中。黑面慶仔久久無力移動腳步,也無力舉手揮淚。
阿麗奔出去以後,第二天黃昏才回來,卻在屋前屋後躲躲藏藏,低聲哀叫。黑面慶仔有一出去,她就悸佈萬分的退後,同時做出隨時可以奔保的姿勢,一看就知道她對於黑面慶仔,對於自己的父親,起了很大的戒心,她怕他就像小動物害怕人類摧殘牠們一樣。
黑面的只好退進屋裡,從狹小的土牆窗口看她。這時她又出來,並且低聲哀叫。黑面的又出去,她又驚恐的退後。如此三四次,黑面慶仔突然想起一件事,急急衝進廚房,成了滿滿一大碗公中午吃剩的冷冷的地瓜湯,拿來放在門前空地上,人又退回去,躲在狹小的窗口後面看她。
阿麗看到地瓜湯,好像一百年沒吃過東西似的,衝出來,站在那裡,貪饞的厭著口水。她驚慌地懷有戒心地看看四周,發現沒有什麼危險,立刻不要命的快速的捧了起來,手嘴並用,狼吞虎嚥,像一隻飢餓的遭人遺棄的狗!
這裡出現的景象是比較清楚的。在這篇作品裡,這景象在其他地方也出現過四五次,但都是比較簡單的。阿麗非常驚嚇她的父親要打她,一直到處逃竄;她跌跌撞撞地跑到一片青翠之中,直到她那豔紅的身影消失。在164頁,阿麗躲躲藏藏地跑回來,慶仔想她可能肚子餓了,便進屋拿東西要給她吃,可是她仍懷著警戒心,像受傷的小動物對人的不信任。她看見黑面慶仔拿給她,她就趕快跑掉,慶仔就放著,跑到屋裡偷看她,阿麗戰戰兢兢,一次又一次的嘗試,看慶仔會不會出來,直到她確定慶仔不會出來,不會對她有所傷害,於是就拿起東西一直吃一直吃這樣子。這景象讓黑面慶仔一直回想,出現五、六次,尤其是他最憤怒、沮喪的時候,彷彿提醒他說不應該再做這樣的事。我剛說過,故事的一開頭就是阿麗要生小孩,慶仔一直不願意要這個孩子,他覺得他是一個孽種,想要把他送給別人,可是別人也不要這樣一個母親是瘋子、父親來路不明的孩子。他覺得不如把他捏死,他想一個瘋子母親把小孩捏死應該不算稀奇,他不希望留下一個雜種,而且等他長大也會痛苦。可是當他將手靠近孩子的脖子時,阿麗突然驚醒,這時阿麗的臉就像是他要打她時那樣的驚恐,黑面慶仔心軟了,立刻轉變臉孔,告訴阿麗說孩子可能肚子餓了,我要把他抱起來。我說黑面慶仔是一個善於自省的人,除了在這可以看出來外,他覺得阿麗今天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對阿麗的母親起了不潔的念頭;其實這也不算什麼不潔的念頭,每一個人應當都會這樣的念頭,就是因為家裡蠻貧窮的,沒有錢娶親,有人到她家來說媒,介紹阿麗的母親,她母親也長得很漂亮,不過也是個瘋子,神智不清,他並不曉得那女孩子有問題,只是看她長得很漂亮,白白淨淨的,身材又很好,一見面就很喜歡,希望她能成為自己的妻子,娶過門之後才發現是個瘋子。他認為當時就是因為起了這個貪念,才會有這樣的命運,生下阿麗,一輩子都要照顧她,他不斷的反省,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後來他並沒有把孩子掐死,其中有一段話,事實上也是洪醒夫所要表達的人生觀念:「不管是誰,連樹都有生存的權力,就算是瘋子,誰也不能剝奪。」所以小說的結束就是寫慶仔決定要照顧這個小孩,反正他已經照顧兩個小孩,多一個也沒關係,於是他欣然地接受這個命運。
在這篇小說你可以看見,每當慶仔起殘酷的念頭時,他就會有很多意識出現,意念會不斷的竄入,不斷地反省自己。你可以說這是意識流的寫法。而故事裡的慶仔,我們亦可發現他善於自省的優點。
〈半遂湖仔的黯然歲月〉我也稍微講一下好了,因為這篇作品正如作者所說的,他每一次想到半遂湖仔─半遂就是半身不遂─他的內心就會有一股莫名的哀愁。每看完這一篇,就是沒辦法克制自己的情緒。半遂湖仔的手腳都不聽使喚,而他的一生也都非常的苦難;你們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回去看。他從小就是由母親扶養長大;父親被日本人抓到南洋去當兵,大戰結束後,因為當兵所產下的陰影,使其精神恍惚無法謀生,不久就死掉了。湖仔還有一個妹妹,母親去世後,就剩他們兩人相依為命。湖仔為了擔負起家計、扶養妹妹,便開了一間小雜貨店。他每次要去辦貨,都要走好遠的路程,他扛著麻布袋,顫顫抖抖地走回去。有些小孩─小孩也是洪醒夫的小說裡常出現的人物,大概是孩子多半比較沒有同情心吧!因為同情是要有經驗的累積。孩子們看見湖仔那樣的身型就會想要去捉弄他;比如說要買兩角的糖就說要買一角,讓湖仔顫抖地爬起來,很辛苦的打開糖罐子拿糖給他,然後很辛苦地回到位子上之後,又跟他說還要再買一棵糖。有時候小孩子也會偷他的糖,湖仔忍了很久,有次終於忍不住拿起棍子要打他們,結果就跌倒了,那些小孩嚇得跑掉,可是想想又不知道湖仔會不會死掉,於是偷偷跑回雜貨店,只見湖仔趴在地上哭泣,怨嘆自己的命運。這個場面實在令人心疼。還有湖仔去辦貨時,孩子們也會跑去捉弄他,去拉他的褲子。反正就是呈現出湖仔的謀生方式是很艱困的。可是他並沒有因此而要人家來養他,反而一直想要怎樣維持自己的生活。但是後來他會自殺是因為他無法傳宗接代,於是幫他的妹妹─金枝招贅,沒想到這個丈夫經常打她妹妹,而且好吃懶做又會賭博,每次去賭就拿他妹妹的錢,賭完回來救拿他店理最好得酒喝,甚至還罵湖仔「吃米了米錢」,後來湖仔不願成為妹妹的負擔,便自殺死在田野裡。
很多人都會想,洪醒夫會什麼要讓故事裡悲慘的人物以死亡來結束?死亡並不是最好的描述方式。不過在洪醒夫的故事裡,有很多人是以自殺來結束他悲苦的一生。
時間有限,我想我們來進入下一個主題。
三、時空背景:六、七十年代的農村社會面貌及風俗人情。
這也是他的小說在台灣史上的重要意義,他以文學的方式,保留住社會的現象,反映出六、七時年代的農村社會面貌及風俗人情。也許你們會想,小說中所保留的社會現象會比歷史書更清楚嗎?看那個時代的歷史書不是比小說更客觀?事實上你去看《三國志》及《三國演義》,哪一個的描寫來得更為真實?當然是《三國演義》啦!因為歷史書它所記載的事比較客觀的、普遍的狀況;文學作品則是比較主觀地挑出他認為的重點,他所寫的社會情況則更貼切於真實的生活,更深入民間。洪醒夫的作品可以讓我們看出六、七時年代的台灣社會,尤其是農村社會,在資料裡有列了一些,我們可以看一下,我總共舉了五個例子,都是由他的小說摘錄下來的。像《牛姑婆站在黑暗中》這裡,他是寫農村社會的情況,每個村莊的空間結構是怎樣的,每個村舍密密雜雜的,由小巷連接在一起,這些路有很多的樹木,沒有燈光,非常的暗;不曉得你們是否有這樣的記憶,過去的村莊,尤其有住過的人都知道,一到晚上,整個村子漆黑一片,那種暗是現在人所無法體會的,只有到晚上停電,又沒有月亮時才感受得到,他藉由這樣的文字把它記錄下來,洪醒夫並非故意保留這些社會情況,是小說的情節必須要提到。在《歸鄉第一日》裡所表現的則是農村社會的經濟狀況。像第一段裡「最近料人工都漲,種田的收成已經不夠本錢,沒有做工那麼實惠,很多人都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田種了」,在當時農忙時節很多人會出去做工,他們搭車到處去幫人割稻、犁田、噴農藥,那有些人會去外面工地挑磚頭,因為肥料上漲,光是種田已無法應付家裡的生活。此外,在這裡他也提到耕種的方式開始不同了,開始有耕耘機的出現。不過耕耘機無法更到田的四角,所以還是會用水牛再耕一次;這也是表現了當時農作的轉變,還有村人如何因應這種轉變去維生,洪醒夫都將其保留下來。再來是《清溪阿伯和布袋戲》,這裡亦有提到布袋戲大部分是在隆重的祭典或是廟會裡才有。在157頁寫到,村人要請戲班子來演戲還要開三次會議,因為他們都非常的貧窮,而演戲的錢是村民一起出的,所以必須很慎重地做決定。另外在156頁還提到當時看戲是要有錢有閒的人才有的娛樂,因為歌仔戲和布袋戲要去戲院才看得見,平時村莊的人要看戲得等到廟會祭典,是非常難得的,因此在做事前準備時,他們都顯現的十分的興奮、熱鬧。這也是當時社會的一種狀況。
《入城記》則是一個村莊過渡到新興社區的社會轉型的過程。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樓建築物,事實上以前都是一片片的稻田,後來才被建造起來變成工業區或住宅區。在144頁這地方描述這些新興社區,就如我們以前常說的,好像鴿子籠一般,看起來都小小的,幾乎一模一樣,這麼小、這麼醜的房子,連一個小學教職員也要負債三、四十萬,辛苦十幾年才能得到這樣一間小小的房子。事實上我們現在的情況比他們更悲慘(笑),辛苦十幾年才得到廁所一般大小的房子,他們還有鴿子籠。這是轉型社會,新興社區興起的面貌。
《散戲》也是一樣,它是寫歌仔戲對當時村民心中的重要地位。我摘錄的這一段是描述歌仔戲沒落,戲員們內心對時代轉變的衝擊:
大家都在欺騙自己,她也是,每個人心裡都很清楚,就是無法承認,無法面對。工商業的蓬勃發展,電影電視等等傳播媒體事業的日新月異,已經把人們的興趣從歌仔戲上面帶走了,以前喜歡歌仔戲的人,現在都被電視連續劇黏住了,歌仔戲時在回天乏術,他們每個人都清楚,但每個人都不斷的安慰自己,等熬過這段日子之後,一切都會很好的!
我們從文學的作品現象看社會意義;目前蠻流行以社會學的角度來去研究文學;以文藝社會學來看作品其實有很多方法,社會現象也是其中之一,也就是當時的時空環境、制度、經濟等,很多角度去研究文學作品的狀況。基本上台灣文學多屬寫實性,故從社會學的角度去研究台灣文學是很恰當的方式,像林芳美女士就以文藝社會學的角度去看瓊瑤的作品,我們一般都會認為瓊瑤的作品屬於通俗文學,但是林女士則是以較肯定的態度去研究,因為瓊瑤的現象跟當時的制度也有所關係,當時的人可能比較空虛,需要想像來填補,不一定是她的愛情故事,只是因為政治的壓力使人民沒有理想、目標。這也反映出六○年代的年輕人思想空虛的現象,因此以社會學來研究文學是很有意義的,可獲得很多的東西。
四、小說中的精神內涵:主題意識
看小說除了人物、情節之外,主題是更重要的。主題的一個意義是否能讓讀者思考是它能否有存在價值的關鍵,因為一般的文學家一定會具備描寫人物的能力,會寫煽動人心的情節,但是若要更近一層的探討小說,則視主題意識則是能否寫出讓人思索、啟發,這也是作品能否有存在價值的標準。在洪醒夫的小說裡,所呈現的主題有三個:
1、社會批判:
這裡他批判很多,比如對迷信的批判,如〈神轎〉一文裡,描述阿樹唯一的妹妹生病了,他希望幫他辦個法事,雖然家裡很窮,但錢是身外物,救人要緊;這個觀念在洪醒夫的作品常常可見,像〈吾土〉裡,主人翁也是認為只要有一口氣在,錢再賺就有了,他們重視生命更勝於錢。〈神轎〉裡寫到,村民們認為扛神轎的人必定有一人會被附身,而這人的品行一定十分良好、是個大善人才會被菩薩選上,結果鐵牛起乩最為厲害,村人莫不敢到訝異,因為鐵牛平時吃喝嫖賭不說,對他的父親又壞,怎會被選上呢?村民告訴他父親說鐵牛被菩薩選上了,他便說菩薩一定再睡覺,否則怎會選上他。四周的人則說:「是你客氣,你兒子一定好,菩薩才會選上他。」他父親非常生氣的說:「鐵牛吃喝瞟賭、無惡不作,還偷我的錢。」旁人就說一定是他冤枉鐵牛,他父親十分生氣認為菩薩怎麼可以黑白來。最後鐵牛排除萬難;事實上他在抬轎之前有喝酒;因為抬轎要搖來晃去嘛!他便藉著酒氣搖晃得更厲害,讓人誤以為他被附身。就在別人認為神明已附身在他身上的那一剎那,他撞倒門檻幾乎暈過去,他為了讓人們認為他是好人,便打起精神繼續搖晃起來,後來法師和他對話,他也隨便呼應、含糊亂講,反正他講的是神明的話,一般人也聽不懂。後來大家根據鐵牛亂講的話去摘草藥給阿樹的妹妹吃,而阿樹也辦了一桌酒席請做法事的人,就在這熱鬧的同時,有人極集的保來告訴鐵牛說他的父親上吊自殺了,故事便到此結束。洪醒夫以鐵牛父親的上吊來抗議這樣的迷信,同時也具有嘲諷的意味。
在〈吾土〉裡那種疾病不求醫的觀念也是被批判的。其實我們現在也有這樣的情況,他們都認為小病不用去看醫生,若沒好就去問神吃丹爐,等到吃完還沒效果才想要看醫生,可是那時早已回天乏術了。向阿榮伯夫妻便是因為這樣而加重病情。
〈金樹坐在灶炕前〉則是批判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觀念,我念其中一段讓大家聽聽看;這篇作品也是得過台灣文藝小說獎。在這篇作品理他不只是批判這個而已,還有更深的主題,就是像故事裡的金樹,家裡明明很窮,可是卻生了一大堆小孩,有的孩子送給別人養,剩下的也都是面黃肌瘦;砍見洪醒夫對當時人們對生養孩子的觀念是相當重視的。在106頁裡他藉著金樹的一段話來代表他自己對生命的探討:「一個人命中注定被生下來,應該負責把它生下來,用任何方法去剝奪別人出生權力都是罪大惡極,該生而不生視為殺生,死後要下十八層地獄。」這是金樹那輩人的觀念,認為有孩子就要把它生下來,怎麼可以用結紮或其他方法不生,命中注定該生幾個就生幾個,怎可以說只生二個、三個。這是金樹的觀念,洪醒夫把它寫出來是認為這觀念也沒錯,只是因為在那樣的環境所生下的孩子是很悲慘的。
至於有錢有勢的盛氣凌人在他很多作品裡都有出現,並且給予強烈的批判,事實上他認為這些人的人格還不如那些卑微小人物,像〈金樹坐在灶炕前〉的阿猴(金樹第十個兒子)的養父母,他們的形象就像是暴發戶一般,腦滿腸肥、眼神傲慢,非常瞧不起金樹夫妻,甚至拿錢要他們別再來看阿猴,金樹一氣之下把錢灑在空中,傷心地回去了。〈四叔〉裡的房東一家人也是一樣,故事裡的主人翁去台中唸書,一天他的四叔戴著破舊的斗笠、背了一大袋的花生去看他,結果房東一家人很瞧不起他,連小孩子也是,認為誰要吃他帶來的花生,隨便幾塊就一大袋了。請四叔吃中飯也是拿已經放了好幾天的剩菜給他吃,還要他多吃,彷彿很熱情地款待他的樣子。可是四叔並不在意,因為他覺得我們已經不屑這樣的態度,又怎麼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他們。似乎洪醒夫都給予筆下的小人物正面的評價。〈歸鄉第一日〉的羊仔頭、〈扛〉的趙跛腳都是這種盛氣凌人的模樣。
2、對人性淳善的一面的讚誦:
像在〈憤怒〉一文中的女主角,因為未婚懷孕,要把孩子拿掉,卻被醫師趁機玷污了。她男朋友知道後非常生氣,便找了幾個在當兵時在混黑社會的朋友去報仇,他們讓醫師選擇兩條路;一是割下他的劣根,另一條則是讓他嘗受妻子被人凌虐的滋味。結果醫師嚇得全身發抖,他的妻子反而是正義凜然地說要選擇第二條路,然後便慢慢地把自己的衣服卸下來。這一刻,本要尋仇的男主角受到震撼,他覺得那是母性的光輝,心頓時軟下,便告訴其他三人不要報仇了。沒想到這三個人以獸性大發,不願意放棄,刀子便刺向阻擋他們的男主角。這裡洪醒夫要說的,應該是母性光輝的偉大,而男主角在那一剎那的覺醒,也代表著洪醒夫肯定人性有淳善的一面。〈黑面慶仔〉也是,我說過慶仔是一個善於自省的人,同時他也是很善良的人,在本文中,我們更渴看出他對人性的肯定。〈素芬出嫁這一日〉也是一樣,故事描寫素芬十七歲就要出嫁,她因為到外地工作而認識一個男孩子,後來懷孕兩人便決定結婚,在這熱鬧的日子裡,卻是一家歡喜一家愁,素芬的父母覺得她年紀尚幼,而且還是因為懷孕就嫁到別人家受苦,心中萬般不捨。素芬的哥哥娶妻也是這個原因,因此他的父親都被村人調侃說因為沒錢就用這種方法來娶媳婦。一開始素芬的父親也認為這個方法不錯(笑),可是當他看見妻子在女兒出嫁時那哭泣的樣子,就命令他的孩子不可對他的女朋友不禮貌。這是一種將心比心,不願別家的女兒跟自己的女兒同樣的命運。此外,素芬父母對她的寬容,也是可感受到人性的淳善;並非不生氣,只是原諒了她。
還有〈吾土〉跟〈虎豹〉;我一開始喜歡洪醒夫的作品就是因為這兩篇,而且也寫了一篇文章。在〈吾土〉裡,我們可以看見為人子女對父親的孝心,即使自己很辛苦,家產都賣光,也要讓父親的病痛減輕。為什麼要賣掉這麼多家產呢?因為父親得了肺癆,要靠嗎啡來減輕痛苦。〈虎豹〉則是呈現父親對孩子的慈愛,但這種慈愛是不好的。虎豹是一個五歲的小孩,從小就得了心臟病,這種病要換心臟,此外還要防止血液凝固變成血栓症,所以即使換了心臟也無法活太久,因此趙家深決定不為孩子換心,就讓他自生自滅。虎豹得了這種病,無法像正常人一樣的作息,只要稍微運動就會臉色蒼白,趙家深覺得他的生命如此的痛苦,不如早點結束他。這種愛是父親的愛沒錯,可是卻也顯得很殘忍。
3、對生活真實面貌的體悟:
這是講義上沒有寫到的,在這說明一下。就是人必須為生存而奮鬥,除非是他遇到太多的挫折無法解決時才會結束他的生命,在他作品裡的小人物就是這樣子。這在他的作品裡都可見到的。現在的人多想「喫好做輕鬆」,可是在這裡的人物則是不論怎樣的工作,只要可以生存下去的都可以做。因為他們是很貧窮的階層,使要能維生不管多苦都會去努力工作。
因為時間不多,我再講一下藝術特質。
五、藝術特質:
1、文字風格:
敘述語言明快流暢、對話口語化,也就是大量地運用台語、諺語,像「親戚五十、朋友六十」,「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差誰人無」、「十七兩—翹翹」,這在〈吾土〉裡運用最多,像那段妯俚間對罵的場面,寫得十分精彩,彷彿村婦對罵的場面就在眼前。我們現在有台語文學,像上禮拜林央敏老師就有來專題演講,事實上日據時代就有人用台語寫小說,但到了洪醒夫時,他用得很自然。這些諺語他都很適時地運用進去,一點也不覺得彆扭。我為什麼會說他妯俚那段寫得很精彩?舉例來說:「屁股有幾根毛都看現現」、「抬頭三尺有神明,做人講話要卡差不多哩!」、「歪哥」...這在〈吾土〉裡我們都可以看見台語靈活的運用。表現地域性的特色,尤其他又是彰化人,這讓我們讀起來感到分外親切,好像親友們就是這樣說話的。在這裡我還列了鄉土寫實,淒美文字,情景交融。鄉土寫實是很容易看見的,我們來看一下資料A例一〈金樹坐在灶炕前〉:
那時候,許多蘆葦兀自在公路的兩邊開花,村裡的狗而到處亂跑,牧牛的孩子把牛綁在墓碑上,用乾牛屎烤甘藷吃。
這是一開頭,我們很快地就聞到了鄉土味,他似乎運用攝影的技巧,不單是寫實,有種唯美、沙龍般的感受。像例二〈金樹坐在灶炕前〉是寫夫妻二人被阿猴的養父母侮辱後離開的情況:
兩個內心受傷的人,帶著他們的傷痕,在秋天傍晚的涼風裡離開。夕陽把天邊都染紅了,使這寧靜的相也呈現出絕美的景色。
這段你們自己去欣賞它,這也是有寫實的風格,有種電影的技巧,不過較為唯美,屬沙龍式的,前面的則較為寫實。你看洪醒夫的作品,好像就有一個真實的畫面,像是電影一般。我說它淒美、情景交融,這在洪醒夫的作品亦是常見。另外還有一個重點,他經常以夕陽的紅來代表寂寞,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那種寂寞:也有哀傷、憤怒的,向阿麗穿著一身紅逃竄於那片青翠之中,青是平和的,紅色消失於一片青色之中,彷彿是他所有的憤怒、哀傷都可被這平和的青色所撫平,這是有象徵意義的。在這樣的景色對照之下,我們可看到那淒美哀傷的感受。
這裡的〈吾土〉及〈扛〉多是要你們去感受他的鄉土風味,寫實的細膩手法。
2、結構嚴謹,首尾呼應,情節穿插精心設計而自然不露雕痕,敘述觀點靈活變化:
你們可以參考資料B,現在時間不夠,我簡單的把參考資料解釋一下:
* 意向重疊的運用,使感情更深刻、濃烈塑造出一種特殊效果,以詩的技法創作小說。
〈家〉 |
學校離家很遠 |
下雨後泥濘滿路 |
用力踩下去 |
泥土黏在未穿鞋的腳上 |
就像大地黏住我一樣 |
在青草般的童年裡 |
我與其他的朋友一起跋涉 |
雖然辛苦,但是快樂 |
因為,學校與家庭,以及 |
家裡的鴿子和牽牛花 |
時時伸出溫暖的招引的 |
手 |
如果有一天必須離開家鄉 |
我會一步三回頭,看鴿子在屋頂上 |
飛,看牽牛花爬上牆頭,看 |
我那幾間不很好看的房子 |
路便會突然 |
泥濘起來,就像大地 |
突然黏住我一樣 |
*首尾呼應,使之有一完整、圓融的藝術氣氛。
在這裡我寫意象重疊,就是說同一個意象會重複出現,或是出現在首尾,這是有其象徵意義,會使情感更濃烈。這在詩的技巧稱做「反覆雜踏」,會讓人有吟詠沈思的效果。洪醒夫以詩的技巧運用在小說裡的次數很多,我這裡就舉了五篇作品。像〈金樹坐在灶炕前〉就有一個意象出現三次:
灶炕裡的火舌胡亂翻捲著,照見金樹那張污黑斑朽的臉面,金樹雙手抱西,坐在灶炕前。
灶炕裡的火舌胡亂翻捲著,照見他那污黑斑朽的臉面,火光把他的身影拖得很長,那個大頭顱的黑影子,被曲折起來,壓在佈滿蜘蛛網的牆壁和屋樑之間。
天鼠走後,金樹仍坐在灶炕前。灶炕裡的火舌胡亂翻捲著,照見他那污黑斑朽的臉面,火光把他的身影拖得很長,那個大頭顱的黑影子,被曲折起來,壓在佈滿蜘蛛網的牆壁和屋樑之間。
藉此我們可以感受出金樹內心的無助。又如〈黑面慶仔〉:
小小的畚箕村陡然喧騰起來,向一鍋滾水沸沸有聲,左鄰右舍相互走告著:瘋阿麗要生了,瘋阿麗要生了! ---p145
散去的女人個個像撈到寶似的,不約而同的把她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添油加醋的描繪一番,小小的畚箕村陡然喧騰起來,向一鍋滾水沸沸有聲。-----p149(第一章結尾)
他重複的意象有時會變動幾個字。你不會覺得那樣的文句很冗長、累贅,因為他有營造出一個特殊的意象效果。滾滾沸水象徵著新生兒的誕生,而慶仔也因為這新生嬰孩的到來,化開內心的心結。
重複的意象,除了有結構嚴謹、首尾呼應的效果外,更突顯出其所表達的意象。
在最後面我列了一封洪醒夫寫給隱地的信,我只列了後面一段,他說:「一心想錢時,寫下的作品都差,沒達到自己心目中的水準,這大概是心浮氣躁的緣故,然而,沒有錢的確會讓人心浮氣躁!」此外<散戲>即將開拍,這又令他:「這使得我龍心大悅,關起門來,將『散戲』從頭到尾再『欣賞』了一遍,覺得實在不壞,虛榮了一個下午…」當時洪醒夫的作品幾乎榮獲各大報的文藝獎項,算是有名的作家,而這樣坦率的文句,也展現出他率真的性格;他認為自己寫文章也是為了賺錢,因為他是出生於二林的貧困農家子弟,父母老邁,家裡兄弟姊妹又多,所以他的負擔很重。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有「文如其人」的感受。
洪醒夫在台灣史上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他寫出彰化地域色彩的小說,所寫的都是當時彰化的風土人情,農業社會的經濟情況。像你們都知道的黃春明,他就是代表宜蘭;王禎和是代表花蓮;宋澤萊則是寫雲林地區的社會面貌及風土人情;鍾理和先生則是寫客家人,美濃地區的風俗。因此洪醒夫在文壇的意義,就是為彰化地區保留了這樣的文化資產。
當然,洪醒夫的作品也是具有文學價值,經得起時代的考驗。不管是人物、情節、主題、藝術表現手法都是常好的。就拿他早期作品《懷念那聲鑼》那些來說,這都是他十幾歲的作品,但卻令人感嘆他的天賦。好,我就說到這裡,希望大家有問題可以一起討論。
整理人:陳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