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七零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洪醒夫
洪醒夫,本名洪妈从,又名司徒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日,出生於彰化县二林镇北平里一个世代农民家庭,一九六二年台中师专毕业后,即一直担任小学教师,一九八叁年七月叁十一日,因车祸去世,结束他叁十叁年短暂而璀璨的一生。
洪醒夫是家中的长子,其后有七个弟弟,叁个妹妹(附註:七弟出生后送人抚养)。父亲名曰洪来用,母亲名曰洪林彩鸞,是勤俭刻苦的庄稼人。洪醒夫的家族世代务农,父母、叔叔、伯伯们都不识字,他必须在假日帮忙农事,农人生活的辛酸是他所熟悉的,因此对於贫穷加诸生活的压力,他有深刻的体验。生长的家乡环境与童年的时光,是影响其作品的重要因素。
洪醒夫在六○年代初就以司徒门的笔名开始文学创作,题材主要是他所关怀的农村中的人、事、物等,诚恳而质朴;七○年代,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了,除了所关怀的农村素材之外,他作品中呈现了农、工商转型的社会观照,发表了「散戏」、「吾土」等杰出的作品,於是他在文坛佔稳一席之位。
特别是在乡土文学发展关键时刻的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他叁次在《联合报》和《中国时报》文学奖中榜上有名,并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黑面庆仔》,从而名声大振,与宋泽莱一起,成為继黄春明和王禎和、杨青矗和王拓之后,七○年代台湾乡土文学第叁波高潮的代表人物。此后,他又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市井传奇》及《田庄人》。一九八叁年七月,正当他雄心勃勃地立志要在文学的土地上至少再耕耘叁十年的时候,却不幸因车祸而丧生。逝世週年,他的未结集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匯集為《怀念那声锣》,由号角出版社出版。
洪醒夫的文学所处时代,正是战后台湾文学本土自觉的关键年代。自六○年代末开始发表作品,因受当时台湾现代主义文风影响,他写了许多存在主义小说的作品。但是此时他尚处於文学摸索阶段,因此有许多不同风格的尝试性作品,从他的早期作品到成熟期作品这段歷程,可窥知六○年代至七○年代台湾文坛的转变轨跡。又从其与《后浪》诗刊同仁及当时青年诗刊的厥起,可看出自一九七二至一九七叁年关杰明、唐文标所引起的现代诗论战之后的诗坛现象。接着,从洪醒夫以农村写实的小说之受文坛肯定,可见自一九七六至一九七九年的乡土文学论战之后,台湾文学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精神获得普遍共识。而洪醒夫的农村小说,亦可溯源日据时代以来农村文学传统,联结成一脉相承的系谱。
其作品类别涵盖很广,举凡现代诗﹑小说(短篇為主)、散文、报导文学、评论都有其心血结晶。但他不是个多產作家,其文学创作态度严谨,作品在发表前后,都会细心校对、修改。并且,他身兼国小教职及杂誌助编,文学创作只能在餘暇之时从事。
表面上认為可以引导一个人走向成功的环境,并不是绝对的因素,重要的是个体对其所处环境的深切体会与自觉,以及身边人物对待生活的态度,反而是人成功的因素,自称是一个「野生作家」的洪醒夫便是最好的例子。农民子弟出身的洪醒夫,一生常陷在经济拮据之中,因此,他的成熟期小说所描写的市井小人物,对於人物心理刻划入微,不旦深具时代典型,而且能透视人性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