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领袖人物梁启超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823
本馆由[ yao ]创建于2010年01月04日

百年与千年的相遇

发布时间:2011-07-22 15:50:08      发布人: 黑白双煞

  梁启超的失败,于今百余年,王安石的失败,于今近千年,历史在惊人的循环,问题是,如果一个民族只能被动地去变革,只能靠惨重的代价来换取进步的话,那么,我们将如何面向未来?难道明天我们仍将在苦难中前行?

  难得的是,在《王安石传》中,梁启超虽有过誉之处,却保持了高度的理性,他对变法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中“国进民退”的倾向提出批评,展现出非凡的智慧。

  “历史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给我们智慧与价值观,说到义,会想到刘关张,说到智,会想到诸葛亮。”然而,说到理性与冷静,我们又该想到谁呢?在国人的价值维度上,这几乎是空白。所以,永远有戾气,也永远在付代价。

  王安石的悲剧也源于他的性格:因为洁身自好,不参与饮酒、狎妓等勾当,他主政时,士大夫都不愿与他合作。他收回的西北数州,到政敌欧阳修上台时,竟全部放弃,因为,“那是王安石收回来的”。

  政见不合本属常见,为何没能像民主政体那样,通过左右互搏,共为民生谋福祉呢?翻开《王安石传》,梁启超一语中的:民主政体的党是公党,为公众谋福利,传统政体的党是私党,最终走向意气之争。

  读到此段,解玺璋不禁掩卷长叹:此书不可不读。 陈辉/文

  为把梁启超的《王安石传》译成现代汉语,出版社找到了解玺璋,解玺璋随口回应:“1个月吧。”对梁启超,解玺璋不是一般熟悉,大学毕业论文写的就是他,近两年,还通读了《饮冰室合集》。

  想不到,真着手译下去,居然干了整整4个月,连解玺璋自己都有点不明白:这点活,怎么这么难?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在字里行间反复掂量,解玺璋渐渐明白了,这不是本普通传记,那其中,承载着一个民族太多的遗憾与痛。解读文字容易,但要把握全书的灵魂,却异常艰难,更重要的是,在全书浓密的悲剧性氛围中,隐含着这样的诘问:究竟该怎么做,才能突破我们悲哀的命运?

  这,仿佛是梁启超留下的一道谜题,令后人苦苦思索,难以找到答案。

  错过王安石是民族的悲剧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安石传》是一个被误读者为另一个被误读者写的传记。

  在公众视野中,梁启超与王安石是失败者,前者被认为是“保皇派”,开历史倒车的人;而后者虽被承认为改革家,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错过王安石,中国错过了一次千年机遇,如果变法成功,历史将被重写,近500年我们民族遭遇的磨难,将不会发生。

  “梁启超为什么要写王安石?因为直到清末,王安石变法的许多内容都不过时。”让解玺璋惊讶的是,梁启超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西方当时的宪政思想进行了对照,发现两者在很多地方是相似的:央行、货币体系、低息贷款……王安石的智慧如此超越了他的时代,这,决定他必然会被时代所误解。

  王安石是“奸臣”,几百年来成了铁案。无怪乎在《王安石传》的开篇,梁启超会哀叹改革者命运的多舛:商鞅车裂、王安石被污、张居正身后凄凉、戊戌变法的血泪,难道,这就是宿命?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