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832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05日

让诗意栖居成为闪亮名片 珠海设立苏曼殊诗歌奖 打造诗一般城市气质

发布时间:2010-12-07 11:20:28      发布人: 孝行天下

  珠海城市具有诗一般城市气质。(资料图片)

  

12月4日,首届苏曼殊诗歌奖获得者颁奖现场。

  

首届苏曼殊诗歌奖获得者合影。从左至右分别为:冯晏(女)、王家新、郑玲(由其丈夫代领)、臧棣、大解和卢卫平。

  

苏曼殊珠海人的骄傲。

  

(资料图片)

  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是人类的理想和出路。最适合人居的珠海,用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用天人合一的和谐,用亚热带的浪漫,书写着人类的理想之诗。而珠海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薪火相传的开拓精神,使珠海与诗歌的天然联系中永远有一种先锋的特质。

  昨天在由珠海市委宣传部、《诗探索》杂志社主办的 “诗意栖居珠海诗会”大型诗歌活动上,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诗探索》主编谢冕说:“珠海诗会再次印证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实际:热情、繁忙、丰富而充满了活力。”作为一个诗意栖居的城市,这次盛大的诗歌活动为珠海增加了新的诗情画意,为珠海这座浪漫之城带来了无限的激情和活力。而珠海这块美丽的土地,也必将为诗人们提供吟情抒怀的宽广舞台。

  诗意栖居:珠海人的幸福

  据介绍,此次诗会的目的,是让诗意栖居成为珠海形象的核心价值,成为响亮的城市名片,从而促进城市文化内涵的丰富,城市文化品格的提升,并把彰显珠海城市的历史品牌、城市的现代优势与城市的未来理想三者结合起来。

  “举办诗会这一活动,是因为诗歌和我们这个城市在气质上非常贴切,更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形象,为我们这座浪漫之城增加激情与活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惠萍表示,诗歌具有一种清新、浪漫、自由、休闲的文化气质,而珠海天美、地美,不会写诗的人到了这样一个城市,都会发出诗一样的感慨。

  “为什么叫‘诗意栖居’?”徐惠萍说,每一座城市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感,诗意栖居正是珠海人幸福感的一个表现,是珠海人值得骄傲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通过诗人的诗,把这种财富放大化了。因此,“诗意栖居”珠海诗会既是一次诗歌活动,也体现出珠海的一种生活状态,体现出很多人的一个城市梦想,同时把珠海作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幸福抒发和传递出去。

  “什么叫诗意栖居呢?不是说每天要写很多诗,而是每天推开窗户能够看到海,看到蓝天,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有一个散步的地方,不论是海边、公园还是小区,而且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色,这些都是极富诗意的。”徐惠萍说。

  据了解,近年来,珠海举办了“国际华人诗歌笔会”、“春天送你一首诗”、“第二届广东诗歌节”等一系列大型诗歌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诗意栖居珠海诗会”堪称珠海首届本土诗歌节,包括苏曼殊诗歌奖、诗歌研讨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力争营造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浪漫意境,打造成为珠海文化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打造珠海城市诗歌品牌

  据了解,从明年起,珠海市政府增加了对文化的投入,其中“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基金”变成“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和奖励基金”,扶持资金从300万元增加到了600万元,并增设了两个文艺奖项,即在原来的“渔女奖”之外,增设了苏曼殊诗歌奖和古元美术奖。

  苏曼殊(1884~1918年),珠海人,中国近代著名作家、诗人和翻译家,其传奇的一生为中国近代文学史写下了灿烂的篇章。徐惠萍说,苏曼殊是珠海人的骄傲,颁发以他名字命名的诗歌奖,奖励全国优秀诗人的优秀作品,让珠海深厚的人文资源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让诗人的创作成就得到充分的肯定,为珠海喝彩,为诗人加冕。

  苏曼殊是珠海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历史符号。但是,现在了解苏曼殊的人真的还不是很多,从精神层次上接近他的人更不多。“苏曼殊生前就是一个孤独的人,死了还是孤独的人,最后被埋在西湖的孤峰。那一次站在他的墓前,我是非常感慨的,真的就是孤山、孤峰、孤坟、孤人,很孤独。”徐惠萍告诉记者,去年珠海文化大讲堂曾专门请苏曼殊研究专家温金玉来讲苏曼殊,他讲完之后觉得自己对苏曼殊的理解还是很浅。温金玉说,其实仓央嘉措与苏曼殊在精神实质上很接近,两人都学佛,都英年早逝。

  “苏曼殊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很有影响的,那个年代的人墙上会贴着苏曼殊的像,就跟我们今天在墙上贴各种明星是一样的。他的诗歌造诣也非常深,所以我们就想面向全国设这个诗歌奖,更重要的是为了把我们的历史符号放大,彰显珠海历史文化的底蕴,借这个奖进一步促进诗歌的发展,更重要的还是扩大城市的知名度,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徐惠萍表示,珠海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就需要不断地去挖掘并且丰富这段历史,让更多人去关注他,研究他。只有记载我们城市每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符号,让它们得到适度的张扬和适度的表现,这个城市的历史厚重感和饱满感才会凸显出来。

  六诗人获首届苏曼殊诗歌奖

  此次诗会颁发了以苏曼殊的名字命名的“苏曼殊诗歌奖”,成为诗会一大亮点,受到全国瞩目。在昨天的开幕式现场,郑玲、王家新、冯晏、臧棣、大解、卢卫平等六位著名诗人凭借各自最新诗集,成为首届苏曼殊诗歌奖获得者,领取了一万元奖金。

  据了解,苏曼殊诗歌奖是珠海市委宣传部设立的面向全国的诗歌奖,旨在挖掘深厚的珠海人文资源,丰富珠海文化内涵,提升珠海的城市品格。该奖注重诗歌的艺术质量和影响力,维护诗歌评奖的公正性、独立性,见证中国诗歌创作的成就。据悉,首届苏曼殊诗歌奖评选外地诗人诗集五部,珠海本地诗人诗集一部,评选范围为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国内公开出版的诗集,其后每届于双年的12月进行评奖,奖励评奖年度两年内的优秀诗集作品。

  苏曼殊诗歌奖的评选强调公正和权威,由珠海市委宣传部和国内权威的专业机构共同举办,实行评奖委员会负责制。评奖委员会委员及评奖方法由专业机构确定。据悉,首届苏曼殊诗歌奖评奖委员会委员及评奖方法由《诗探索》杂志编辑部确定,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诗探索》主编谢冕担任评委会主任,包括谢冕、吴思敬、韩作荣、叶延滨、张清华、温远辉、胡的清等7名评委。

  据著名评论家、本届苏曼殊诗歌奖评委会副主任吴思敬介绍,首届苏曼殊诗歌奖由每位评委记名推荐三部诗集作品作为候选作品参评,然后通过无记名投票进行评奖,得票须超过评委总数的三分之二方可获奖。

  “本届苏曼殊诗歌奖算是试奖,下一届将是正式开奖,我们会加大奖励力度。”徐惠萍说,坚持下去,这个活动就会成为一个品牌。而在评奖上,今后还会跟国内著名的权威诗歌机构合作,由全国著名诗人、评论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这样可以使诗歌奖更具公正性和权威性。

  专访

  著名诗人、首届苏曼殊诗歌奖获得者王家新:

  接受一份诗的嘱托

  “感谢珠海将首届苏曼殊诗歌奖授予我,我感到了这个奖的份量,也由此感到了一个诗人的责任。”作为首届苏曼殊诗歌奖获奖诗人代表,著名诗人王家新在昨天上午举行的首届苏曼殊诗歌奖颁奖礼上说。他的最新诗集 《未完成的诗》,由于“记录了王家新令人感动和珍视的诗歌历程与精神道路,它们如同一串生命与历史互相嵌入的钻石,闪耀在这个年代精神的星空”,获得本届苏曼殊诗歌奖。

  20多年来,王家新的诗歌创作受到广泛重视,被视为朦胧诗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主要代表性诗人。他的诗作《在山的那边》被人教社选入初一语文教材,代表作《帕斯捷尔纳克》被人教社选入高二语文读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但多年来,王家新一直与世俗的虚荣保持着警惕,视它为对一个诗人的伤害。“我宁愿与语言独处,等待语言对我讲话,而不愿混迹于人世和这个所谓的文坛。我也不认为我是一个可以接受一切的人。”王家新说,“我属于这个时代吗?当然属于,但作为一个诗人,恕我在这里直言,更属于虚无。”

  据悉,虽然王家新获得过包括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在内的许多荣誉,但此次获得首届苏曼殊诗歌奖,是他第一次走向授奖台发表获奖致辞。“在今天,我接受了这个奖,不仅因为你们美丽的城市珠海,也不仅因为早年我所心仪的一代奇才和志士苏曼殊,也是为了一种‘未完成的诗’。”王家新说,正是这种“未完成的诗”使他来到这里,不仅是接受一份荣誉,更像是接受一份嘱托一份诗的嘱托。

  对于此次诗会的主题 “诗意栖居”,王家新认为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命题。但如何“诗意地栖居”?如何面对这一命题?王家新特别朗诵了诗人多多的一首诗《白沙门》:“台球桌对着残破的雕像,无人/巨型渔网架在断墙上,无人/自行车锁在石柱上,无人/柱上的天使已被射倒三个,无人/柏油大海很快涌到这里,无人/沙滩上还有一匹马,但是无人/你站到那里就被多了出来,无人/无人,无人把看守当家园”

  “短短一首诗,一个时代的写照。它让我感到了一种痛彻,而又到了寂静无声的地步。”王家新说,而诗的结尾,因为这一层层的转换和递进,不仅更沉痛,也更耐人寻味了。“当我们以某种痛苦的视力面对这片大地,还有一个家园,一个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家园吗?有,依然有那只能是诗的看守本身!”

  王家新表示,这正提示着一个诗人的责任:做一个诗人,在这个时代,即意味着把看守本身当家园。看守住我们残破的雕像,看守住这些珍珠般的城市,看守住我们语言的家园。而诗人们已被永久地托咐给了这种看守,因为无人。

  王家新说,因为这个奖,诗人们再次有机会相聚在美丽的珠海,使他又看到山上那蓬勃的松林,感受到海风的吹拂。“来到这里,仿佛一种存在之诗对我敞开。这存在之诗带着它的诗意,也带着它背后的沉默和艰辛。”

  王家新告诉记者,上大学时,他就倾心阅读苏曼殊的诗文,包括他翻译的拜伦。近年来,王家新致力于策兰的翻译和研究。他认为中国当代应该重建诗人兼翻译家的传统。而翻译,在王家新看来就是“存在,为了相互存在”。

  亮点

  首届苏曼殊诗歌奖

  颁奖词

  郑玲的颁奖词

  郑玲能记得起的最早与诗有关的事,是一种叫《黎明的林子》的没有封面的诗刊,后来这小小的刊物更名为《诗垦地》。她长期生活在不容易自由选择美学立场的年代。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她坚定地坚持了自己的立场,难能可贵地从不谄媚任何文化势力。在60年创作历史的诗人中,这种蓝天般的纯净是不多见的。她的作品忠实而丰富地表现了她的心灵世界。从她优雅、华丽、有时又是悲壮的诗篇中,我们会发现诗人本身是一个痛苦与奋斗的故事,他的成就应归功于她多次幸运的失败。

  王家新的颁奖词

  即使用丰富和深远这样的词语,也不能完全涵盖他写作的品质。

  穿越90年代的风雪,他坚定而充满情感温度的诗句不止获得了与伟大灵魂对话的高贵质地,也因为其承担的沉重与承受的勇毅而赢得了读者的尊敬。他不仅参与创造、还身体力行地见证了90年代丰富的诗歌精神,并且与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写作者一起,创造了汉语新诗史上最值得怀念、文本最具价值的时期之一。

  持续的写作动力与充满精神性的诗歌道路,让他走向了更加宽广和深邃的境地。生命体验的深度与思想魅力的与日俱增,使他的作品在近年更加充满深入当代的活力。

  《未完成的诗》记录了王家新令人感动和珍视的诗歌历程与精神道路,它们如同一串生命与历史互相嵌入的钻石,闪耀在这个年代精神的星空。

  冯晏的颁奖词

  纷繁的意绪与思想的蝴蝶,经历了从内到外的穿梭,或由表及里的渗透,在安静的编织与自在的翻飞中获得妙不可言的秩序,这是冯晏为当代诗歌带来的独特姿态与可贵经验。

  对智性的追求与 “非女子气的自律”,使她的写作在当代女性诗歌的繁富景观中独树一帜;她对于精神世界中结构的迷恋,以及纤细而广阔的敞开与呈现能力,也使女性写作获得了更多内涵与尊严。

  从早期的绵密与悠长,到晚近的灵巧和跳跃,诗集《纷繁的秩序》呈现出令人惊异的蝶变。一以贯之的精神性品质与形而上趣味,在更加简练与自明的修辞中获得了精致而丰富的展现;同时,它也以生动而复杂的精神参与感、内心世界中感性与理性的斗争并互相激活的敏锐传达,而充满了人格的见证性以及鲜活而丰厚的生命质感。

  臧棣的颁奖词

  臧棣的诗以一种卓越的活力和生长力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为当代诗歌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存在。凭借这种充沛的活力,他的诗歌写作展示出了一种罕见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就审美价值而言,臧棣的诗为我们这个贫乏的时代昭示了诗意的光明启迪,也为心灵对于现实的胜利提供了最新的例证。

  大解的颁奖词

  大解的诗,在对真切的日常细节、日常情境的感悟中,自然地融入对人的灵魂归宿的追问。诗集《岁月》,语境透明而不失神奇感,措辞质朴而又富有形而上深度。它们不仅是关于当下生存和生命的,也是关于灵魂秘密和语言秘密的。诗人在现象的、经验的准确性,和神奇的、超越的境界间自如地游走,他拓宽了我们的精神视野,提供了一种当下汉语诗歌较为罕见的综合创造力的品质。

  卢卫平的颁奖词

  对词语所具有的尖锐而深刻的呈现能力,使卢卫平在创作中,从不回避眼前的现实生活,并从中提取真质而凝重的精神意向,通过诗句把对事物的独特审美观高悬在通往人类忧患深处的精神岩壁之上。他能看见一枚果核从大地深处向树枝上奔跑的姿态和过程,衰败是他对万物及个人写作意念的永恒担忧。他在诗中开辟了自己对观念的呈现和提升的特殊途径,赋予普通事物以诗意化的时代符号。他创作了许多体现当下精神的典范作品,并已深入到在这条道路上仰望和探索者的心灵之中。他还善于在诗中浮雕式地处理日常生活的经验,形成引伸的向力,直至隐去在风中。诗集《各就各位》中的许多诗作,对观念的确立和诗意阐释,体现出他所具有的特殊力量的创造性思维和深入精神本质的超常潜能。在创作中,他恰如其分的激情,始终围绕在本真与执着的回旋中,灵动的诗意,对读者的经验与记忆构成了持续的进入与感染。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张元章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钟 凡(除署名外)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