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著名画家刘仑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93906206
本馆由[ disun ]创建于2013年08月02日

刘仑的西湖情结

发布时间:2013-08-29 14:57:03      发布人: disun

作者 黄澄钦

    我国著名画家刘仑,也是一位诗人,只不过更多的以画笔写诗而已。 “陈堤灯火夜归人’’为刘老数十年前所作的佳句,他自己可忘却了。吴仕端老先生却记忆犹新地说出这句诗的来由:那时省立三中设在丰湖书院,他们都是同班爱好文艺的寄宿生,在晚修熄灯后“偷"了校艇出游湖上,这时正好一些家住黄塘赶集回来的人、走亲戚的人、看大戏的人提着灯笼打着火把回家。那弯弯曲曲的陈公堤移动着一点点火光映在湖面荡漾着,夜风传来声声细语,真是好一番景象……船划过湖心亭来到芦苇丛边,这时明月当空,水天一色,用桨拍打惊起一群水鸟,啪、啪、啪 ……或向天空飞起,或沿水面逃窜远去,千姿百态,野趣横生,此情此景对一个画家来说是多么陶醉。船划过苏堤桥来到百花洲湖面,这里菽蓼成滩,水菱覆盖湖面。船停下来,大家口渴就随手在湖面揉摘水菱角解渴。开始生火煲粥, 这个在家里拿来虾米,那个拿来鱿鱼,欢闹一场,就掌灯读书、作诗,刘仑则作画。天亮前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船送还原处。“陈堤灯火夜归人”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吟诵出来的佳句。

    少时刘仑家住杨芽塘边,是投掷石头“打水撇”的高手,可以把瓦片在这边塘水面飞出, 拖着 “老鼠尾”飞过对面塘边。在南门城一带,他打架最勇敢,跳上城垛上面指挥冲锋、呐喊。可是晚上到塘边看见那黑压压十多米高的竹丛在寒风中摇动,他又怕起“鬼”来。为了壮胆他拿起石头投掷向竹丛,听那石头打击竹叶的沙沙声,撞击小枝的滴滴声、竹竿的得得声和碰撞竹头的咯咯声,声音随石头下落不同密度竹竿而产生不同的节奏。 这声音却使刘仑悟出用笔的道理。现看刘老笔下的雪山,其用笔轻重、浓淡、起伏转折,随“势”而变,很有节律。他说跳高从起跑、助跑、弹跳、反身落地,运动员是凭感觉完成这一节律动作的。 “悟性”很主要, “悟性”从哪里来?只有画家从生活中观察入微得来。

    刘老儿时爱捡木棉花玩。一天在木棉树下,一点热烫的雀屎拉在他头上,抬头见一鸟巢,一气之下爬上树去要捣它的巢,当他发现巢里有个鸟蛋,一个鹩哥在四周回旋着凄厉惨叫,他却动了恻隐之心而不忍毁掉它。此后天天在树下暗中守护,防止别的孩子上树取蛋,不时还爬上去看看。等小鹩哥长起羽毛,小心揣回家细心饲养,看着它拍打着翅膀张开嘴吃,细心观察它怎样长起羽毛,怎样学爬行、走路、飞翔。这时正好是东征军攻打惠州,军阀杨坤如死守城池数月,居民都躲在家不敢出门。鹩哥养得很驯,不离左右跟着, 这时困在家里刚好可以天天画它、写它。所以刘老笔下的鹩哥与众不同,没有固定的笔法套路,而是凭理解去运用笔墨刻画各种栩栩如生的不同形象。城破之后大兵进驻民房,小鹩哥不见了,他伤心得饭也吃不下。

    刘老参加革命数十年没有回过家,但并没有忘记故乡。他时常梦见姚屋巷长长的石板路,西湖边的烟雨……1961年他第一次回乡,那时正是经济生活困难时期,他好不容易弄来几瓶好酒去拜候老画家李长天先生,使这位老先生高兴得逢人就说“阿仑回来了”。刘老还郑重其事地请族人带他拜祭他堂嫂的墓地。刘老儿时家境不好,这位堂嫂很疼爱他,常给他讲故事, 使他懂得是非曲直、人情世故。他就是这样的重乡情。

    1987年刘仑把他一生大部分作品捐赠给家乡人民,惠州市政府在百花洲建“刘仑画阁”。2000年7月8日“刘仑画阁”易名为“刘仑美术馆”迁至丰湖,当年刘仑正是从这里开始走上艺术道路的。在开馆典礼上,刘仑一再强调自己始终坚持“艺术是为社会和人民大众服务的”。我想,此话正是他对西湖的回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