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毓泰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10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26日

饶毓泰一生经历

发布时间:2010-10-09 16:42:34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求学生涯

  饶毓泰自幼天资聪颖,酷爱读书,幼年随叔父和舅父学习四书和经史。1903年,入抚州一中前身抚州中学堂学习。1905年,废科举三年后,他只身去沪就读于中国公学;后来转入“中国新公学”。饶毓泰的高班同学胡适,曾在新公学教其英语。清宣统三年(1911),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现上海交大前身)。1912年回到故乡,在那历史大变动的年代,饶毓泰回江西在临川中学(今抚州一中)当老师,一心想走科学数国的道路。1913年,考取江西省公费留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1917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随即又考入普林斯顿研究生院,从学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教授。1921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

步入科研

  1922年,在美国权威杂志《物理评论》上发表论文《水银蒸气的低压弧光和它对荧光的影响》,回答了当时世界性难题“在小于最小电离电动势的电压下,产生电离所需要的能量问题”,在物理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荣获博士学位。这是当时气体导电研究的一项新成就,饶毓泰则是在中国近现代物理学“开垦播种”阶段十人世界物理学的先声人物之一。他留美9年打下了物理学的广博坚实基础,实验物理已有相当造诣。临川书香出新人,“饶博士” 在家乡也远近闻名了。同年8月返回祖国,即赴天津参与南开大学物理系的创建并任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在国内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29年9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波斯坦天文物理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论铷和铯的基本线系的二次斯塔克效应》的论文,大大丰富了当时新兴的量子力学成果。这一时期,他还担任国内教育部特约编辑、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国立北平科学研究院海外研究员等职。

回国贡献

  1932年,回国应聘于中国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次年,调入北京大学,先后担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北大理学院院长。抗战期间,北大南迁至昆明,在西南联大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亲自开设和讲授《光学》、《光的电磁理论》等课程。1944年,再次赴美国,与人合作进行分子光谱的研究,测定了光谱的退偏速度,获得了含同位素气体分子的转动光谱和分子内部运动的重要信息。1947年,回国继续担任北大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20世纪20年代到40 年代,在美国和德国等地从事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研究工作,是早期研究斯塔克效应的光谱学家之一。中国科技界将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严济慈并称为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

拒绝赴台

  1948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第一届院士。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特派飞机接饶毓泰去台湾。但他不顾威胁利诱,断然予以拒绝,坚决留在北平,终于迎来了1949年1月31日的北平和平解放。

发挥余热

  解放后,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49~1951年,继任北大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学校校务委员。1952年北大院系调整时,辞去院、系领导职务。1954年以后,先后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届政协常委。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召开,饶毓泰被评选为新中国首届院士(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后来虽然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但仍一如既往地坚持自编讲义,为中、青年教师和外校进修教师开设了《原子光谱》、《气体导电基本过程》、《光的相干性理论》、《塞曼斯效应与共振辐射》、《荧光辐射的强度与偏振》、《光磁双共振》等反映世界最新科技发展课程,帮助青年教师赶上激光问世后光学和光谱学迅速发展的步伐。

文化浩劫

  饶毓泰从事物理教学和研究工作50余年,是世界上早期研究斯塔克效应的光谱学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物理学界泰斗”。他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击和迫害,于1968年10月16日含冤去世。1978年,邓小平、乌兰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为饶毓泰平反昭雪的追悼会上送了花圈,方毅、王首道等参加了追悼会。1984年北大物理系光学教研组根据他生前的遗愿及其弟侄的要求,将他生前留下的5万元积蓄设立“饶毓泰奖学金”,以鼓励先进,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