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毓泰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10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26日

饶毓泰-科研生涯

发布时间:2010-10-09 16:41:3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创办南开物理系

  饶毓泰,字树人。1891年12月1日生于江西省临川。幼年随叔父和舅父学习四书和经史。8岁后在北京、上海就学,1910年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1912年曾任江西临汝中学英语教师半年,旋即考取江西省官费,于1913年2月到美国留学,初入加州大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1917年冬获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1918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后转入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921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1922年6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回国,创办南开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29年8月。
  1929年,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奖助金,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天文物理实验室进修,从事原子光谱线的倒斯塔克效应的研究。

为国贡献物理学

  1932年回国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一年后即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主任。自1935年起兼任理学院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辗转跋涉,历尽艰苦,先到湖南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前身)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物理系主任。1944年,他休假到美国,与A.H.尼尔森(Nielsen)等合作进行分子光谱研究。1947年初回国,继续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和物理系主任等职务,并开设多门课程。
  北平解放前夕,他拒绝南下,决定留任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研究气体导电

  饶毓泰在普林斯顿大学师从K.T.康普顿(Compton)教授研究气体导电过程,对低压汞弧的激发电压远小于汞的电离电势以及电弧的维持电压又远小于激发电压这一现象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理论与实验相一致的明确结论。在20世纪20年代初,气体导电在国际上属于前沿性研究领域,他的研究工作对这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倒斯塔克效应

  1929年到1932年间,他在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天文物理实验室,研究Rb和Cs原子光谱线的倒斯塔克效应时,观察到这2个元素主线系谱线的分裂和红移。20年代至30年代,正是对原子倒斯塔克效应进行深入研究的时期,用微扰理论处理和计算倒斯塔克效应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应用之一,他的这项工作丰富了这个领域的实验数据,因此是很有意义的。

其他多项研究

  抗日战争前,饶毓泰积极购置和安装大型光谱仪器(色散较大的Steinheil型摄谱仪以及分辨率高达180000的8米凹面光栅),建设了能自制仪器设备的金工车间。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大学物理系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在分子光谱理论和光谱学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他亲自与吴大猷、沈寿春一起用拍摄喇曼光谱和测定谱线退偏振度的方法研究ClO3-、BrO3-、IO3-的结构,得出它们具有立体的金字塔形结构,而不是一般文献上所说的平面结构的结论(这篇论文于1937年2月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
  1944年饶毓泰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分子红外光谱的实验研究,曾与尼尔森合作研究了C12O216和C13O216分子的振-转光谱,采用分辨率达0.07cm-1的棱镜-光栅分光光度计,把含不同碳同位素的两种CO2分子的ω3转动谱带同时清楚地记录下来。获得这一成果是很不容易的,这为研究含同位素的气体分子的振-转光谱提供了新的方法。他还用红外小阶梯光栅研究了丁二烯的吸收谱带。以上的研究成果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上。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