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璋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3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27日

黄国璋:时任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

发布时间:2010-09-06 22:36:00      发布人: 孝行天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简介

1.概况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西北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1913年7月1日创 刊,原名《学丛》,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综合性大学学报之一。其间,经历了《西大校刊》(1 924)、《西安临大校刊》(193712)、《西大学报》(193603)、《西北学术》(194311) 等刊物的发展,大多系文、理合刊。1957年9月正式分为《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 然科学版两种版本,季刊。其间于1959年底停刊。1962年校庆期间出版了校庆专辑系列后再 度停刊。1974年元月再度复刊后,一直延续至今。1993年改为双月刊,92页,大16开本,20 02年增为128页,双月25日出版。由西安陆军学院印刷厂印刷,电脑排版胶印,由西安市邮 局发行,现每期发行1100册。编辑部地址: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主编负责制,1989年至2002年底赵重远主编。姚远自1990年 任编辑室主任、1992年至2002年底任副主编,2003年任主编。现有专职编辑人员5人(包括1 名专职主编),兼职外语编辑1人。编辑中有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2人,编务1人。近两年 学报的办刊条件逐涉得到了改善,为每个编辑配备一台电脑,为编辑工作自动化打下了基础 。1992年12月在全国第一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 署援予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将;1995年11月在国家教委科技司组织的全国高校优秀学报评 比中,获全国重点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1996年12月,在陕西省高等学校期刊评估检查中, 由陕西省教委、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授予优秀期刊一等奖,编辑部被同时授予陕西省高校优秀 编辑部奖状;学报编辑部党支部亦于1998年被学校党委评为优秀党支部;继获第一届全国优 秀科技期刊奖之后,又于1997年3月在全国第二届优秀期刊评比中,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 家科委、新闻出版署授予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1999年在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及教 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被陕西省教委和省出版局评为陕西省高校优秀学报一 等奖和陕西省“十佳”学报;2000年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颁发的《CAJCD 规范》执行优秀奖。


2.办刊宗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主要反映本校理、工科各系所科研成果的自然科学综合性 学术理论期刊。它以贮存和传播科技信息、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人才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社会使命。办刊宗旨为:立足世 界科学发展前沿,展示大西北科技文化风采;兼顾理论探索与应用开发,崇尚学术争鸣和创 新求实。本刊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 工程学、电子科学和科学技术史、自然辩证法、科技管理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 论文。我们严格按照办刊宗旨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刊登内容符合专业分工范围,版本记载齐 全规范,按期出版,完成了报道计划。选题与组稿完全符合办刊宗旨并体现了西北大学的学 科特色。所出版的增刊,均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了出版手续。 1995年以来,每年均按学校总体工作要点和学报办刊宗旨,事先制定报道计划,确定年度报 道重点,对拟新设的栏目,拟出版的专辑、增刊,拟重点扶持的新兴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等做 出安排。报道计划上报学校主管校长,年终将完成报道计划情况分别向主管校长和省新闻出 版局主管处室汇报。
近年来,学报编辑部从编辑质量、建立校外审稿协作网,以及推行编排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 入手,在体现办刊宗旨、提高学报质量、扩大西北大学的对外影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逐 渐获得社会承认。本刊现为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科 理事长单位和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及副理事长单位,本刊主要负责人亦为 陕西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和陕西省出版专业高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 。


3.管理、制度、改革与效益


    在我国改革初期,西北大学即被国家教委列为6个改革试点单位之一,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改 革举措,使学校获得了很大发展。现为国家“211”工程建设单位和陕西省“九五”规划重 点建设单位。按照学校总体改革的要求,学报编辑部也随之进行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并 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通过“三定”、“一聘”,即定编辑、定岗位、定职责和工作量,及实行聘任制,实行编辑 工作量的量化计算和考核,实行分配制度上的褒奖先进和惩罚落后。在改革中,也完善了与 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建设,将编辑工作实践中的经验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并依“法”相沿 ,以“法”为依,依“法”管理。在改革中,先后形式的制度主要有:《西北大学编辑出版 专业技术人员聘任考核办法》(代学校拟定)、《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委员会工作 条例》、《学报编辑部岗位职责》、《学报编辑部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审稿制度》、《校对管理办法》、《主编(副主编)岗位职责》、《学报编辑部 考勤暂行办法》、《学报编辑部廉洁自律的暂行规定》、《学报自然科学版收取版面费实施 办法》等等。
在改革中,顺利地由季刊改为双月刊。之后又改为双栏版式、标准大16开版本,通过挖潜节 版,每期新增约4万字,并扩大了个人交流赠阅数量。改刊后,实际约需经费12.9万元,学 校拔款7.5万元,编辑部通过发表费、订户费等自筹4~5万元。此举使学报发稿量比过去增 加将近一半,加之增刊所发稿件,大大缓解了稿件积压现象。

4.努力提高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


4.1  开展编辑科研,提高编辑学术素养,进而为提高学报编辑质量奠定基础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近年来狠抓了编辑科研,通过协调组织,近年来共牵 头主编或参与撰写了10部专著,公开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15篇论文被陕西省高校 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4篇论文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和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评为优 秀编辑学术论文一二等奖
编辑部自选的国外编辑出版研究、高校科技学术期刊史研究课题获得了陕西省教委专项科研 基金和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期刊学研究会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的 资助。关于国外编辑出版的研究,仅本刊编辑部即完成了有关美、日、前苏等国编辑学研究 成果的译文20多万字,其中大多属于首次引进。这一研究既提高了编辑的外语水平,又借鉴 了发达国家编辑工作的经验,并促进陕西省高校和全国高校学报分别举行了国外编辑出版研 讨会,在全省和全国同行中引起极大反响。关于高校科技学术期刊发展史的研究,涉及到19 49年以前全国高校创办的1500余种期刊。《光明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陕 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介曾专发消息,报道了西大学报有关期刊史研究的成果。1997年9月由本 刊编辑为主撰著出版的《中国大学科技期刊中》(50万字),被誉为我国第一部科技期刊史和 填补空白的开拓之作。该书出版一年多来,《中国报刊月报》、《编辑之友》、《中国科技 期刊研究》、《编辑学报》、英、日和我国台湾合办的《中国科学史通讯》,以及陕西电视 台、《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等10余种权威报刊或新闻媒体发表了10余篇书评和报道, 给予高度评价。国内编辑出版界名流邵益文、翁永庆、鲁星、杨焕章、胡心如等致函指出过 去“这方面一片空白”,是“出版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作者“完成了一个大工程”。现在 ,各刊已有10余次摘引或引用。英国剑桥东亚科学史图书馆及国内外10余家图书馆予以收藏 。日前,已被陕西省教委授予优秀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除此之外,一些编辑还单独开展或 全面开展了本专业方面的研究,其中1项化学方面的合作研究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997年我 们还在学校的支持下,在学报开设的“西大学人谱”专栏所积累的史料基础上,集体编写了 《西北大学学人谱》(第2版,50万字),首次摸清了西大建校80年以来历任十几位校长、500 多位教授、120多位兼职教授和曾在校任教的10多位院士和学部委员的基本情况;2002年我 校百年校庆期间又出版了《西北大学学人谱》(续集)。这不仅扩大了西大的学术影响,而且 也使编辑对自己的作者队伍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使编辑在“编研组长”中得到了提高。 编辑部在管理中,将开展科研和提高编辑素质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在考核比重上:政治 思想、编辑态度占10%;编辑工作量占40;信息反馈、外界反响占20%;编辑失误占10%;编 辑科研则占到20%。在开展科研提高编辑素质的同时,编辑部狠抓了编排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首先组织编辑参 加了20余人次的各种编排标准化、规范化学习班、研讨会,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各项编辑出 版标准;重点学习和落实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科学技术报告、学位 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科技期刊编排格式》、《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法 定计量单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 规范》等标准。其次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起草了《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和编排规范》,并与印刷 厂、作者协调,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除此之外,一些编辑还参与了《实用科技写作教程》 、《科技期刊编辑学导论》、《科技交流与写作》的撰写,还发表了40余篇研究编排标准化 的学术论文。这些工作,为提高编辑的学术素养、质量意识、标准化意识,以及进而提高学 报的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  立足于学科前沿,瞄准潜在获奖项目,努力提高基金论文刊载比例和获奖成果刊载比例

    为此,我们将“立足科学前沿”写入办刊宗旨,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一是积极扩大特约稿 件的比例,每期由主编掌握和预留一定版面,对来访的世界知名学者主动约稿,如诺贝尔奖 学金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科学的发展——从古代中国到现代》、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 长何丙郁教授的《从科学史观点谈奇门遁甲》、日本学者大桥由纪夫的《印度天文学撮要》 等稿件都是采用这种形式特约发表的;二是走出去,专访或利用各种学术活动场合约稿,如 北京大学王选院士的《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最新技术发展》等稿件就是这样特约发表的; 三是主动向各学科带头人和潜在获奖项目主持人约稿,每期学报均占有一定比例。如地质系 刘良教授与武警黄金第十四队支队周新春高工等合作,在陕西省洛南县驾鹿金矿床的找矿、 勘探过程中,发现了16个类型40种成分特殊、在自然界十分罕见的含氧金矿物,我们及时约 稿,并分别在1997年4期和1998年2期刊登了40种含氧金矿物成分特征及期初步分类;地质产 状、矿物组合与成因探讨,并如期获得了1997年度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还有一些具 有潜在社会效益的重要选题也及时予以发表,如李昭淑教授《延安市溃坝灾害研究》即及时 于1995年第1期发表,陕西省省长和副省长很快批示予以褒场,并责成有关部门作专题研究 解决,陕西省水土保持局也发出专文落实冶理;四是大力扶持学术新秀,每隔数年举行一次 西北大学青年教师优秀学术论文征文、评奖和出版青年科学专辑的活动,1995年的征文评比 ,收到论文93篇,评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5篇,由学校分别 给予800元、500元、300元等不同金额的物质奖励,其余论文经申请批准页码翻番,大部分 在1995年5~6期发表,这极大地激励了青年教师的撰稿热情;五是实行向省部级基金论文倾 斜的政策,除特约基金项目论文外,对国家基金论文实行随到随登、外稿则要求一般为省部 级以上基金论文,1997年第5期还特辟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暨校庆专辑”,集中发表基金论文,从而大大缩短了此类稿件的出版周期,也使 学报的基金论文比例接近或达到50%以上。根据对1997年1214种中国科技期刊(含本刊)的统 计,西北大学进入各项基金资助产生的科技论文前50名高校之列,其中学报的贡献率起码占 到50%左右。刊载获奖成果论文的比例也有了较大提高,1995~1998年全年省部级以上获奖 论文比例达到45%以上。

4.3 着眼社会效益,积极配合文摘刊物和数据库,努力提高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

    我们努力使全体编辑树立起一种观念,那就是:学术性期刊提高社会效益的重点不在扩大订 阅数,而在于“借帆行船”,通过众多的文摘刊物和数据库、网络扩大自己的影响,借此使 自己学报的隐型发行量成倍增加,甚至逾十万(几十种文摘刊物的总发行量)、逾百万(网站 数量)。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免费按期向国内外数十种文摘刊物或文摘员赠学 报,一些编辑也主动担任重要文摘刊物的文摘员,按时送稿,我们还发动各秒资料室资料员 收集和汇总国内外文摘刊物摘登本刊文情况,及时在学报汇总补白发表;二是严把学报中、 英文摘要写作质量关,使之符合ISO和国家有关标维,给文摘刊集和数据库的使用创造方便 ,争取不经修改直接摘登,借此提高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三是大量压缩单位交流数量,而 大幅度提高真正需要本刊的个人交流数量,除向学报审稿人、作者、校友寄赠外,学校还提 出了向国内外名誉教授、院士、重要学科带头人免费寄赠的要求,并每年增拨1万元经费专 用于个人交流;四是通过将中、英文摘要上网和全文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介入以 电磁波和光波为载体的信息交流,以扩大影响和被引率,为此转变观念破除光盘版会给学报 订阅量带来厄运的思想,积极地、全面地向光盘版编排规范靠拢,适应电子编排型式,结果 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较前有所提高。另外,也有1989年以来的1000余篇论文的英文摘要 被编入CUJA光盘版,分别在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和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面向全世界发行。 坚持实施以上措施数年来,学报几乎达到了被数十种文摘刊物或数据库全文摘引的程度。截 止1998年底,有国外4种文摘和国内20余种权威数据库或文摘固定收录本刊文摘。速度最快 者,学报出版仅一月,就收到国内外读者的索要函。根据科学技术部计划发展司委托项目—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97年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报告,以及根据对1995,1996年 所发论文在1997年被1214种中国科技期刊(含本刊)引用情况的统计,本刊进入全国高校科技 论文被引频次最高的前50名期刊之列(第42名),影响因子(0.241)位居全国综合性同类型大 学学报第一名,位居全国综合性科技学术期刊第四名,仅次于《中国科学》A,B和《科学通 报》。又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对SCI的统计,西北大学1992~1996年论文在1997年被引 证数据居全国高校第35位。本刊自被列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16种(后增为582种)核心期刊以来,特别是自1995年 以来,连续数年被列为中国被引频次最高的500种科技期刊之列。其中1997年元月公布的199 5年12月的统计资料表明:本刊位列全国科技期刊第196位,比上年的265位提前69位。在其 中的67种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中,本刊位居第22位,并位居全国同类综合性大学自然科学 学报第10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SCI和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含本刊)的统 计,西北大学的地球科学、化学、生物学和工程技术学科也进入全国科技论文产出力的核心 区域,在全国590余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中位居第13位(地学)、第30位(化学)、第43位(生 物学)、第71位(工程技术),这其中亦含有本刊较大比例的贡献率。国外不少图书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个人来函索要西大学报,并要求订阅和建立交换关 系。现学报已与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签订了对外发行合同,并且已与国内200多个单位 ,国外近百多个单位建立了期刊交换业务。学报除在国内拥有读者外,还是日本、美国、西 德、英国、爱尔兰、奥地利、荷兰、澳大利亚、比利时、阿曼、苏丹、巴基斯坦、法国、泰 国、朝鲜、加拿大等国家年有读者。校图书馆及各系资料室,用学报与国内外各种期刊进行交换,为我校节约了大量外汇和资料 费用。特别是化工系资料室,一度用300~700册学报交报各种资料,换回了近千种1万多册 图书、期刊。校图书馆每期用100册学报与国外近百家大学、科研机构、图书馆进行交换, 截止1999年换回了价值20余美元的资料,有力地促进了科研和教学。

 

发刊词 一


李 蒸(李蒸,时任北师大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

    

    本校地理系同仁同学及校外地理教师,为辅助中等学校地理教师改进教学技术,充实教学内容起见,发行地理教学月刊,集思广益,互相研讨,此全国地理教学界急切需要之读物,在国内实不可多得。
    全国各国立大学中,单独设地理系者只有中山、中央及本校三处,而本校之地理系因系培养中等学校地理教师,对于中等学校地理教学关系至为密切。本校与中等学校之切实联络自属责任所在,地理系同仁、同学首先注意及此深用佩慰。
    地理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间之一种综合学科,内容至为繁重,以社会之现象、产业之消长、国际之政治变化不息,教学资料亦因之日新而月异,举凡地理学之新趋势与新教材,或据调查统计之记载,或藉旅行参观之见闻,一一搜集发表,介绍于大众,采取而整理之,使剥离断片之知识蔚然成为有系统之学问,则教学资料与日俱进考斯无固步自封、抱残守阙之失,往日中等学校学生,对于地理一门往往视为枯燥呆板的课程,偏重记忆山脉、河流、湖海、港湾、岛屿,而忽略人生与自然的重要关系,欲矫此弊,须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应用适当的教材,传授切合实用的地理知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其他专门研究之提倡,统计图表与参考书籍之介绍,皆所以裨益地理学者之进修与高深研究,亦本刊之所有事也。
    本校为训练中等学校师资之机关,对于实际教学经验与需要,亟盼服务中等教育界同人本其体验研究之心得贡献、意见与材料以为本校改进之依据。地理教学月刊问世之后,当引起全国地理教师与学者参加讨论、共同研究。我国地大物博,地理材料尚待发现与研究之处甚多,当此国难严重之时,培养民族意识,指导国防知识,开发国家资源,有赖于地理教学之培植者至重且巨,则斯刊之出,岂徒改进中等地理教学而已,教育救国民族复兴之伟业,实利赖之。


                                                        (民国)廿五年十一月廿八日

 

 

发刊词 二


黄国璋(黄国璋:时任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

 

    地理之学,自古已盛,希腊以之穷理,罗马以之佐治,降及中世,专事记述,反形衰替。迄十九世纪科学鼎兴,德儒洪波德李特诸氏,别裁卓识,首倡地理革命之帜,冀起中世积久之衰,其于地理现象,不谨叙述,且加解释,比较异同,推求因果,前修未密,后出转精,于是地理学顿呈返老还童之观,而得跻诸近代科学之林。吾国地理之学,兴起亦早,禹贡一书,是其嚆矢,史记以货殖立传,汉书辟有地志,州郡方志则始于六朝,然体例相沿,浩博是务,名为地记,实则类书,领域未明,建树自鲜。迄近廿年,地理新潮滚滚东来,国内学子,闻风兴起,年来国势阽危,不可终日,政府为图经世致用,于地理一科,尤三复致意,奖腋提倡,具见热诚,于是地理更得顺利进展,在国内新兴科学中,俨如异军之突起矣。
    然学术进展,非仅少数人事,苟非广立始基,难期收取宏效。吾国年来,虽以外感地理新潮之震撼,内睹国步之艰难,地理研究颇呈日新又新之象,大学地理学系相继设立,坊间地理作品日见增多,但中小地理教育,依然故我,迄少进步,地理教员既多缺乏专门训练,又复苦无进修机会,教法教材,一仍不变,因陋就简,改进莫由;一般学生对于地理一科大都缺乏兴趣,本其传统观念,视为无足轻重,地理知识之浅薄,可于历届各大学入学试卷中窥测之;至于一般国民,对于地理新潮,更若无所感应;视此情形,欲期地理学长足之进展,斯诚戛戛乎其难矣。如何促进中外地理之教学,以广立吾国地理进展之始基,此固全国有志地理研究之士所不容或缓之图也。
    本校史地合系,垂二十余年,分别独立,亦将十载,在全国各大学地理系中历史最称悠久,毕业学生,遍及各省,全系员生,抑且盈百,较诸全国各大学之地理系过无不及;而按其天职,又复以造就师资为能事,对此中小地理教学不景气现象,自不免有所内疚,亟图改进,当亦责无旁贷,是以本系历年于此多所策划,本期以来,更积极充实系中图书仪器设备,改良研究环境并于改进中小学地理教学,尤多注意,凡有利于中小学地理教学之事项而为本系人力、财力之所及者,莫不规划周详,亟图实现。除设立地理教学咨询处,出版中小学地理挂图,制造中小学地理模型外,并于本年一月一日始,按月刊行地理教学杂志,期于中小学地理教员进修上有所辅助。
    地理教学内容繁复,凡有裨于中小地理教学之材料者,均在罗致之列,约可分四方面言之:
    (一) 介绍地理新知—凡地理上之新学说、新发现,或以翻译,或以转载,或以摘要,或以专著为之介绍。
    (二) 供给地理教材—凡有关地理教学之基本知识、小区域之专门研究、国内外之教学资料及各项之新颖统计、图表等均将尽量供给。
    (三) 讨论教学方法—凡关于地理教学之原理问题及实施方法等,将一一详细讨论,以供中小地理教员之参考。
    (四) 解答教学疑问—凡各方有关地理之疑问,当本同人之所知或参考之所得,尽量予以公开之解答。
    他如地理图书之介绍、时事问题之研究,及国内外之地理消息等亦将随时露布。惟兹事体大,本系同人力有未逮,尚望国内地理同道多予赞助,随时以鸿文见赐,藉光篇幅,而俾得发挥本刊最大效能,则幸甚也!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一生忠心自己的事业,严格治学,言教子女,豪气长存


    写信时间:2012/04/05 15: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