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统照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7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29日

王统照-生平介绍

发布时间:2010-11-27 10:38:2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诸城三杰

  5岁入私塾读书,7岁丧父,其母李清是位坚韧刚毅又富有才气的女子,给他以很大影响。13岁从相州私立小学毕业后,考入县城高等小学,期间阅读了很多古籍文学作品。1913年毕业后,赴济南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由于文章写得好,他与杨金城、路友于被誉为省立一中的“诸城三杰”。

创办《曙光》

  1918年夏,王统照到北京考取了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在那里,他广泛地接触了英国和其它国家的一些文学名著,从西方文学里吸收了大量的营养,渐渐滋长了改革中国旧文学的思想萌芽,被推选为学报编辑。“五四”运动时,他参加了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外交而组织的火烧赵家楼等爱国行动。不久,他同一些进步青年创办了《曙光》月刊,宣传新思想,介绍新文化,并结识了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王统照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瞿世英、蒋百里、叶绍钧、朱希祖、耿济之、郭绍 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发起成立了新文化运动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它所倡导的“为人生而艺术”,标志着文学革命在中国的开始。此后,王统照把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热情倾泻在作品中,在文学研究会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过不少短篇小说和新诗。

留校任教

  1922年7月,王统照从中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24年8月,他就任中国大学教授、出版部主任,兼任中法大学讲师。同年,与在中法大学求学的陈毅相识,以文相交,成为好友,并介绍陈毅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1月,王统照出版第一部诗集《童心》,收录他1918~1924年间写的诗歌90首。1924~1925年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到各地演讲,王统照为他作过翻译。1926年7月,王统照因母病辞职,从北京回归故里。1927年迁居青岛,先后在青岛铁路中学、市立中学任教。1931年3月,应好友宋介之邀到吉林省四平街东北第一交通中学任教。时东北正处于“九·一八”事变前夕,他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决心以战斗的笔唤起民众,拯救国家。他借机实地考察了城乡各阶层的社会状况,写了报告文学集《北国之春》,描述了东北人民在敌人铁蹄践踏下的痛苦生活。1933年9月,他的代表作、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山雨》出版,继而出版了诗集《这时代》。《山雨》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评论家的好评,作家吴伯箫说,它和茅盾的代表作《子夜》,一写农村的破产,一写城市民族资产阶级的败落,犹如“双峰并峙”。但它的出版,触犯了国民党反动派,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以其“颇含阶级斗争意识……予以警告,勒令禁止发行”,王统照亦被列入“危险人物”黑名单。

自费旅欧

  1934年初,王统照离青岛返回故里,变卖田产,自费旅欧,游历了埃及、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以及波兰,并作诗《九月风》歌颂波兰人民的自由独立运动。曾秘密访问列宁格勒,最后到伦敦阅读、抄录资料,还曾经赴爱丁堡参加世界笔会。

文化界救国会

  1935年春,王统照旅欧回国,在青岛与老舍、洪深、吴伯箫、孟超、臧克家等一起创办《避暑录话》 周刊。该刊发表的一篇篇短小犀利的文章,给反动派以沉重打击。1936年7月,去上海出任大型期刊《文学》杂志主编,积极参加进步文化活动。同年10月,王统照在上海积极参加了文艺界爱国救亡和争取言论自由的民主运动,与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等联合签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2月,他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鲁迅先生逝世后,他非常悲痛,亲自前往送葬,并编辑了文学月刊纪念鲁迅专号。是年,出版散文集《青纱帐》、诗集《夜行集》及长篇小说《春花》等。1937年6月编辑出版《王统照短篇小说集》。

抗战诗文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王统照一家迁往上海。日寇占领青岛后,以没收其住宅和全部家产相要挟,企图迫使王统照返回青岛。他以民族大义为重,誓不返青为日寇服务。日寇恼羞成怒,侵占了其房屋,没收了其财产,并将他积累了半生的藏书损失殆尽。他非常痛心,但毫不畏惧,与茅盾、巴金等人冒着生命危险继续从事文学活动。白天出去参加集会,调查战况,晚上在灯下秉笔直书,撰写抗战诗文。在《烽火》杂志上发表了《上海战歌》等诗。同时,应邀到广播电台和一些大学发表演说,呼吁以文艺这个武器进行抗日斗争。1937年末,上海沦陷。王统照坚持留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成为为数不多的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作家之一。他携全家迁往法租界居住,并改名王恂如,此后,他边工作边从事抗战文学创作,时间长达7年。1938年,他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后应聘任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同时为《大英夜报》编副刊《七月》,为《文汇报》副刊《世纪风》写稿。1941年12月8日上午,日军冲进上海租界,王统照为学生上了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要有志气,要有冲破黑暗的精神”。不久,他应聘到开明书店上海编辑部担任编辑。

挺身而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王统照举家返回青岛。抗战胜利后,任《民言报》的副刊主编。1946年8月任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47年春夏之交,国民党统治区各大城市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青岛的学生以山东大学学生为骨干也组织了游行示威,震动全市。在全校大会上,山东大学有的领导对学生的爱国行动横加指责和阻挠,王统照却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宣称学生们的行动是爱国的行动,并表示誓做他们的后盾。后来,学生运动遭到镇压,他也因此被解聘。同年,出版小说集《银龙集》。

不幸病逝

  1949年7月,王统照赴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文协理事。9月,他出席青岛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当选为主席团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同年秋担任山东大学教授兼文学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1950年3月,赴济南任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省人民政府委员。4月,山东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山东省文学艺术联合会,王统照当选为山东省文联第一任主席,1952年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兼省文联主席。1953年9月,王统照赴北京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不久又参加全国作协会议,被选为全国作协常务理事。1954年6月主持召开山东省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致开幕词。同年,当选为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赴京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此后三年又分别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四次会议,其中1957年6月参加四次会议系带病参加,在怀仁堂听周恩来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心脏病猝发,被送入医院。同年11月29日,王统照不幸病逝于济南,享年60岁。中共山东省委送了挽联: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其遗骸安葬于济南市金牛山公园。

先驱

  王统照是卓有成就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著名诗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丰硕 成果,充实了新文学的宝库。他一生著述甚多,解放后的主要著作有诗集《鹊华小集》、文学评论集《炉边文谈》等。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王统照短篇小说选》、《王统照诗选》、《王统照文集》(1~5卷)和《王统照选集》等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