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海军爱国将领邓世昌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94
本馆由[ ghoskyno1 ]创建于2010年01月29日

1、汉纳根报告

发布时间:2010-03-07 13:53:56      发布人: ghoskyno1

1、汉纳根报告

黄海海战中与提督丁汝昌同在“定远”舰督战的总查德国人汉纳根(Constantin von Hanneken),在战后呈给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两份大东沟海战报告中,都提到了北洋海军所采阵型的问题。其第一份报告提到,北洋海军十艘主力军舰发现日本联合舰队后,排列的是“后翼单梯阵”。[7]在其第二份报告中,有关阵型的信息更为丰富,称北洋海军十艘主力舰原本以双纵队形式排列前进,之后一度准备变阵为单纵队接敌,经总兵林泰曾建议,最终以后翼单梯阵作为接战阵型。[8]汉纳根的两份海战报告,都指认北洋海军大东沟海战的接战阵型是一种名为“后翼单梯阵”的阵型。

由于今天所能看到的这两份汉纳根报告,都属于日本军方转译的版本,文中的名词术语大都译成了日本的对应名词。要了解日文译本中出现的“后翼单梯阵”这一名词究竟是怎样的阵型,是否和北洋海军《船阵图说》列出的夹缝雁行阵有关,就必须从日本海军的阵型术语中寻找解答。

和近代中国北洋海军一样,师从欧洲的日本海军,其早期的阵型规范等知识也都来自于西方。

1887年日本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在欧美访问时,经日本政府批准,高薪聘请英国海军上校John Ingles赴日,讲授有关海军阵型、战术的课程。深感获益匪浅的日方,于事后将John Ingles讲授的内容汇纂成三卷本《海军战术讲义录》印行,John Ingles的战术思想对近代日本海军阵型、战术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9]在这套被日本海军奉为战术圭臬的《海军战术讲义录》中即能轻松地查到涉及“后翼单梯阵”的相关内容。

按照日本海军的阵型名词解释,“后翼单梯阵”实际包含两层具体的战术内容,即“后翼”和“梯阵”。所谓的梯阵,其基础要点是二艘军舰前后错列,后者在前者侧后45度角位置的基本战术组合,[10]与北洋海军的“夹缝”完全一样。(参见:图二)根据战术单位的组成方法不一样,梯阵可以演化出单梯阵、小队重梯阵、小队并梯阵、分队重梯阵、分队并梯阵等多种组合方式。[11]“后翼单梯阵”是单梯阵的一种变形,指的是各自成45度角错列的军舰排成一排,总体上呈“人”字形的阵型。[12]考虑到北洋海军在组成作战阵型的过程中,出现了左右两翼的“超勇”、“扬威”;“济远”、“广甲”落后掉队,以致整个阵型呈现中央突出、两翼落后的“人”字情形,同样说的是采用“夹缝”作为基础战术组合的“后翼单梯阵”,显然是对两翼落后、变形成了“人”字型的“夹缝雁行”阵的一种误读或是附会的翻译。

在没有见到汉纳根报告英文或德文原稿版的情况下,我们还无法了解到日方翻译的“后译单梯阵”所本的原文究竟是什么,但是这一疑问可以通过北洋海军其它参战的几位西方人的回忆得到解释。

图二,《海军战术讲义》关于梯阵的解说。见该书上卷,第84页。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