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祝平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35421
本馆由[ t58xi ]创建于2010年01月23日

爱心使者宋祝平

发布时间:2010-09-27 18:35:20      发布人: t58xi
 

   在福建省福州市,有这样一位老者,只因50年前曾吃过黄土地上的五谷杂粮,喝过崆峒山下的泾河水,因而便对生活过的那个小城镇——甘肃省平凉市有了难忘的情结,1992年离休后,老人不顾年近七旬的高龄,风尘仆仆卜,至今3次自费往返于福州和平凉之间,只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平凉的农村穷娃能上得起学,让相对落后的西部未来充满希望。

    1994年,老人通过“希望工程”救助了平凉农村的一个失学女娃,后来发生的一段“爷孙情”,让许多人为之动容。在老人行动的感召下,福建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向黄土高原上的穷娃娃们伸出了友爱之手……

这位为福建、平凉两地“希望工程”搭建“爱心之桥”的老人,这是本文主人公――

 

 

 

   

 

 

 

 

 

本刊记者 杨潇        

 


情结缘于爱

    离休前曾任《福建日报》副总编、福建新闻协会副会长等职的宋老,是一位资历很深的高级记者,也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已出版多部散文、报告文学和小品集。

    平凉,是宋老魂牵梦绕的地方。半个世纪前,宋老曾在这里(当时叫平凉县)读完小学,又断断续续读完中学。由于父亲的早逝,青少年时期的宋老家境十分贫寒,之所以能够读书,全靠周围人的热心资助。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吃着黄土高原上的五谷杂粮,喝着泾河的水长火的。”

    多少年过去了,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成了宋老刻骨铭心的记忆。他爱那个小城镇里纯朴的民风,更爱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善良的人们。于是,便有了一份牵挂,便有了一个永远难忘的情结。

    因了这个情结,在以后的日子里,宋老总想为这个养育过他的小城镇做些什么。

    1992年,离休后居家赋闲的宋老做了他50年来的第一次西北黄土高原行。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为陕、甘、宁三省交通要冲,面积1936平方公里,人口42万,农业人中34万,有汉、回、蒙、满14个民族。改革开放已使平凉这个陇东重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到昔日的校园矗立起幢幢教学楼,宋老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但当听说平凉农村3万适龄儿童中,有30%失学或濒临失学;小学毕业生中,还有8910人困贫困而无力升入初中,宋老陷入了沉思……回福州后,他便萌生了资助一名失学儿童读书的念头。

    1994年初,通过“希望工程”,宋老开始资助平凉市白庙回族乡一个叫梨建芸的8岁女娃去读书。从此,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了更多的人踏上“希望工程”这座“爱心桥”。

    19967月,宋老第二次从福州到平凉,专程探望了梨建芸,并认下了这个“高原孙女”。他为此行写的文章《我和我的高原孙女》被当时的((平凉时报》、《福建日报》、《厦门日报》和《青春潮》等媒体登载后,在两地的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爱的感召力

    情真意切、朴实感人的“祖孙情”首先打动了平凉市民的心,一时间捐资助学在这里成为风尚。当时的平凉地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李世奇带头捐资救助了一名失学儿童,各界群众也纷纷响应。这一年,平凉市通过“希望工程”使422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圆了这些孩子的读书梦。

    几乎在同时,宋老的这篇文章在福建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福州有一家美食园餐厅,是“全国青年文明号”,这里的工作人员跟宋老很熟,他们都是工资不高的打工族。当知道了宋老和“高原孙女”的故事后,团支部便在1997年的“青年节”,发动大家开展了一个跟黄土高原的小弟弟、小妹妹“结对子”活动,大家捐了四五千元,寄给平凉“希望工程“资助10个失学的穷娃娃去读书。

    游峰和张维东是宋老的两位忘年朋友,他们也随宋老加入到了资助黄土高原穷娃娃们的“希望工程”行列。游峰资助的女娃叫秦霞,他时常给秦霞写信,也寄一些钱让她买学习用品;张维东资助了张继萍和马红红两个女娃,其中一个是为了纪念他的新婚而资助的。

    署名“闽好”的一位福建晋江女子,在给宋老的信中说,传播爱心,实在是一件最好不过的事情,她愿意资助平凉两个娃娃读书。两年间,“闽好”资助的穷娃娃已从两个增加到12个,有一年春节,她一次寄了2500元钱给娃娃买书买文具。还有福建兴业银行福州分行的6名女职员,为了使“三八”节过得更有意义,也加入到了“希望工程”行列中来,她们已分别和6个失学女童结上了对子。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宋老在厦门一中读初二的外孙女李倩,她是最早受姥爷影响加入到“希望工程”行列的。丽年前,还是小学6年级学生的李倩用自己的压岁钱资助了一个叫袁彩琴的女娃,她们经常通信,李倩还常寄点钱给袁彩琴买学习用品。如今,袁彩琴已小学毕业,考入当地的中学读书,可是,家贫又使她遇到了辍学的危险。13岁的李倩再次伸出友爱之手,把300元压岁钱寄给袁彩琴交学费……在福建,像这样的好心人还有许多,他们用自己的爱心担负起一份缩短东西部贫富距离的社会责任,努力在为渴望读书的穷娃娃们创造一个灿烂的明天。

    这一年,与高原穷娃娃们素不相识的福建好心人通过“希望工程”,使40多个失学儿童走进了学堂。

    又是由于那份牵挂和那个情结,宋老有了再次赴黄土高原的念头,他要再看看他的“高原孙女”梨建芸,看看那四十几个走进校园的穷娃们。

    得知宋老要上平凉,陈晶晶,一个生活在福州的胖乎乎的10岁小女孩找到宋老,像个大人似的说:“宋爷爷,你到平凉帮我找一个妹妹好不好?”说着拿出了550元钱和一封信交给宋老,那信上说:“我名叫陈晶晶,我生活在比较好的环境下,现在在福州市实验小学读书,我们的校园可美啦!…我以为所有的小朋友都像我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有一次我从宋爷爷那里知道山区贫困的地方,还有许多小朋友因为家里没钱而失学,心里觉得很难过,我很想帮助他们到学校去读书。……每当过年的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给我压岁钱,我都存起来了,现在,我正好用压岁钱帮助一位失学的小妹妹去上学,让她长大以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请平凉的叔叔阿姨帮助我找一个小妹妹,和我手拉手好吗?”“闽好”得知宋老要上平凉,便又寄了一笔钱,她说很遗憾,不能自己去,要宋老带她去看看娃娃们。还有美食园餐厅的全体团员青年、福建兴业银行的谢永玲、赖富荣、蒋云明,以及游峰、张维东、陈君凡等等,他们都为孩子们写了信并让宋老带去自己的心意。

    19989月的一天,宋老带着一包字里行间充满真情厚望的信件,一些凝聚了爱心的资助现金和载不完的几多牵挂踏上了西去的旅程,开始了他的第三次西北黄土高原行。

高原穷娃们的回报

    99日黄昏,宋老抵达平凉。第二天一大早,他顾不上旅途劳顿,在共青团平凉市委书记、市“希望办”负责人宋树虹和团干兰波的陪同下,到山塬川区的贫困村庄,开始逐个探望40多个被救助的穷娃。

    在地处平凉南山的麻武乡麻武村,宋老探望了“闽好”救助的5个孩子。娃娃们大都知道“闽好”阿姨。当宋老代表“闽好”把装有100元钱的“红包”交给娃娃们时,这些怕生的穷娃们给宋老行了个礼。ll岁的男娃谢继成说,他要用“闽好”阿姨给的钱到城里去买书看,当宋老问他长大了要干什么?他楞楞地说:“当兵”,问他为什么要当兵时,他大声地说“抗洪救灾”。

    马红红是石家沟村小学四年级学生,她和妹妹是一双孤儿,现在分别由两个姑姑抚养。望着眼前这个身着补丁衣裳、穿一双露出脚趾的鞋、大眼睛里透出几分灵气的小女娃,宋老的眼睛潮湿了……他拉着女娃的手,把张维东的信交给她。马红红拆开信轻声念着:“张叔叔一直惦记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你,你的生活还好吗?学习怎么样?平凉要发展,只有像你这样的小女孩都能念书才有希望。红红,小学毕业后只要你能考上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张叔叔都一样的资助你……”读到这里,小女娃哭了。宋老把200元钱递到她的手上说“别哭,这是张叔叔给你的学费,你要好好的读书,别叫张叔叔失望。”马红红边哭边使劲地点了点头。临走,马红红的姑姑请宋老转告张维东,马红红学习很刻苦,语文、数学成绩都在80分以上,她会让娃把书念下去的。

    袁彩琴能上到初中一年级,完全是因为李倩的资助。因此,每封信中,她都把李倩称为“最亲最好的姐姐”。袁彩琴的班主任告诉宋老,这个女娃读书很用功,字也写得端正,就是家里太穷。当宋老把李倩的信和300元钱交给她时,看着信,她的眼圈就红了,说:“宋爷爷,我会记住李倩姐姐的话,请她放心,我会取得好成绩的。”

    跟陈君凡“结对子”的小女孩叫焦苗苗,她说她很想念陈叔叔,想请宋爷爷捎几句话回去。说着,这小女娃一笔一划写下了“我要好好学习,陈叔叔请您放心。焦苗苗,1998911日。”

    秦霞是游峰资助的一个失学女童。当宋老把游峰的信和300元钱交到她手上时,这个很懂事的女娃忍不住抽泣起来,坐在一旁的她的母亲也跟着流泪,说:“这娃命苦,多亏碰上好心的游叔叔。”宋老对秦霞说:“游叔叔就是希望你好好读收,长大成才,给女娃争气。”秦霞点点头,q皇在一张桌子旁,用一张小纸片给游峰写道:“请游叔叔放心,我一定会成才的。希望叔叔全家平安幸福。想念你的人是秦霞。”

    白庙乡文邓村梨建芸家,宋老已是第二次来了。他的这个正在读小学5年级的小孙女”,早早就等在了村头上,一见远方的爷爷来了,远远地跑过来,亲热地拉起了爷爷的手。宋老满心的喜悦也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他抚摸着女娃的头,问:“想不想爷爷?”“想着哩!”“想着就要把书念好。”

    宋老这次来平,给他这个“小孙女”带的穿的和用的东西最多。建芸双腿残疾的母亲说,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家里就没为建芸的学费掏过1分钱,不仅如此,4年来,建芸逢年过节都能收到宋爷爷寄来的钱和物,现在,全家人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宋老和他福州的亲朋好友寄过来的。在建芸家这一阵,建芸始终偎在宋爷爷身边,时不时仰头看着爷爷笑。临行前,宋老把明年读初中的1000元学费给建芸留下,说:“爷爷不需要你报答什么,如果你真想报答爷爷,那把书念好就行了。”

    在地处平凉北塬的大秦回族乡,宋老探望了福建兴业银行福州鼓山分理处女行员们“结对子”的7名同族女娃;在地处泾河川区的花所乡,宋老把福州美食园餐厅共青团员们的心意带给了他们救助的10个娃娃……

    任平凉起早摸黑的短短三天时间里,宋老这位充当“爱心使者”的七旬老人,不知疲倦地奔走于平凉市的北塬、南山和泾河川区5个乡的十几个村庄,行程400多公单,把来自远方的关爱和希望的种子播撒到了每个被救助的孩子的心田里。

    面对如此的人间厚爱,贫困地区的穷娃娃们又怎能报答得起呵!

爱无尽头……

    对第三次西北黄土高原行,宋老称之为“到老年又增添的一次人生难忘的经历。”回福州后,他把这次行程中看到的、想到的用朴实的文字记叙下来,写成了上万字的大稿《牵挂——探望黄土高原上的一群穷娃娃》。文章在1017日的(《福建商报》上通过大幅重要版面登出后,立即引起了极大的社会效果。短短时间内,就收到捐款上万元,有十多名福建的好心人自愿与平凉的穷娃娃们结对子。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宋老把他的这一系列行为解释为助人为乐。他认为,助人能给别人送去快乐,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为别人种“福田”,也是为自己种“福田”。快乐的人,是会长寿的。

    我们衷心祝愿宋祝平老人——这位把爱无私奉献给社会,又得到社会敬重的“爱心使者”,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