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天堂也有风味佳肴
但愿天堂也有风味佳肴
——送别老新闻工作者宋祝平
楚 欣
“老宋”,即大名鼎鼎的宋祝平同志。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福建日报》发表的访朝散记(记得题目是“朝日鲜明之国”),就给我这个初到新闻单位工作的新兵留下了印象。此后几十年,老宋活跃在新闻与文学两界,是福建省著名的记者和作家。
我与老宋有过一次同行采访的经历。那是1965年,新华社有关崇武海战的新闻发布后,福建日报和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分别指派他和我两前往采访。当时我们各自乘从苏制嘎斯69吉普车,一起从福州出发,先是去了南日岛,尔后到了崇武镇,深入营房、村庄,向指战员、民兵和普通老百姓了解情况,还参加军民庆祝大会。回来后,《福建日报》第一版发表他写的长篇通讯,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则播送我制作的录音报道。四十几年过去了,我的那个录音报道已经随风散去,连题目也记不起来,而老宋的那篇通讯,我似乎还隐隐约约记得,题目乃“火光就是命令”。这次同行,多有接触,让我见识了老宋的才华,也初步了解到他的为人。这个北方汉子热情、开朗、风趣,甚至无所顾忌。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因为分属两个单位,老宋的情况我并不了解。大约是1969年初,当时各单位都在办学习班。有一天,我到了南街“味中味”(曾经的小吃集中地),发现很久没有看到的老宋也在那里,便大声喊他。他却不回应,而是对我眨眨眼睛,然后没当一回事地走了。我被弄得一头雾水,心想,今天老宋咋了?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见到老宋,问起了这件事。他笑着说,你这人一点头脑都没有,也不想想,我是什么人?我是牛鬼蛇神,偶尔放出来,后面都有人跟着,哪能随便跟你打招呼?!
改革开放初期,老宋出任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记协)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日常事务,工作很出色。在我的印象中,当时记协有进口的小轿车,而且是两部,其中一部为三排座,这在当时非常稀罕。听说轿车都是海外华侨赠送的,与老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有很大关系。后来按有关规定,这两部小车要上缴,老宋对此毫无怨言。再后来,老宋本人离休了。
离休后的老宋,笔耕更勤,成了名闻遐迩的“自由撰稿人”,尤其擅长于写福州小吃,不仅在报刊杂志上常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还出专门的集子,为介绍地方独特的美味佳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由于这个缘故,老宋在我省文学界和新闻界的圈内,被公认为无可替代的“美食家”。去年春天,省广播电视系统在福州评稿,厦门的朋友说要买肉燕,不知哪家好。我就陪他们到澳门路同利肉燕老铺。六七个人总共买了一两千元,老板很高兴,拿出一本书送我。我一看,《同利传奇》,作者竟是老熟人宋祝平。回到家里,当夜就一口气把它读完。书中介绍了同利肉燕老铺长达一百多年的创业过程,也写到了这个家庭的盲人音
除了写风味小吃,老宋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界也很关心,常著文表示自己的态度,观点鲜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去年底,他还给《炎黄纵横》投稿,刊登在今年的第一期,题目为《梅花山华南虎保护区见闻》,畅谈华南虎的保护和放归,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这种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的感情。他写道,最终,我们总能想出办法解决“放虎归山”这一难题。“因为,华南虎毕竟是‘中国虎’啊!中国人不干,让谁去干呢?”
老宋是个很有爱心的人,他不仅在自己的文章中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经常救济生活上有困难的人,还将平时节俭下来的钱捐给“希望工程”。
老宋对年轻人情有独钟,他有许多忘年交,每次生日聚会,参加的人不少是中青年,可见老宋在他们当中是属于可以谈得来的人。
最近几年,看到老宋的次数少了,但熟人在一起,还会提起他。今年春节前些天,我到省立医院探望一位亲戚,无意中发现老宋躺在病床上。我大吃一惊,问他:“老宋,你怎么也住院?”他脱口回答:“我得了肺癌!”
看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以为是开玩笑。然而靠窗口一个人却对我点点头。我这才相信,但仍心存希望,以为一向乐观豁达的老宋可以战胜病魔,至少也能比别的同样患者活得长一些。没想到,一个多月后,他就走了。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死亡与生命都自然的产物”。年届八旬的老宋一定是参透了这个道理,才会那样坦然地离开世界。
走好,老宋。但愿天堂也有风味佳肴,可以让你充分发挥专长,继续写下去!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