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祝平,1929年10月16日生于河北省雄县,从事新闻记者工作40年,曾任福建日报社记者、主任、高级记者、副总编辑,著有散文集《海柳歌》、《乡音》、《赤子·山河》,记实文学集《石码渔民战海记》、《蓝色之路》,小品集《漫说吃在何方》等。退休后仍从事新闻写作和教学工作。累计发表短文300余篇,约30万字。任福建高等商业专科学校新闻系教授。1992年起联合发动朋友共同赞助“希望工程”,集资人民币四万余元(个人捐资二万余元),帮助甘肃省贫困地区40余名辍学女童复学。其中多数已初中毕业。
宋老和他的“三独特”
——记我省著名作家宋祝平
又是星期二,又是宋教师的课了。说起宋老师,总能让人想起他的“三独特”。
一、独特的书法
只要看过宋老师的字,都会被他独特的字体所吸引。他的字体没有颜真卿的味道,亦无王羲之的风格,更不属于隶书、草书、楷书中的任何一种。第一次看到他的字,吸引我们的不是字体的苍劲,也不是秀气,而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感觉。每个字都与传统的标准形式相距甚远,该饱满的没有饱满,该修长的没有修长,有点像刚学写汉字的人写出的字一样,一整排过来的字不是整整齐齐,而是参差不齐,有凸有出水平线的,也有在水平线之下的。你很难想象心宽体胖的他写出的字竟是这般。第二次看他的字,就会觉得那字挺有意思,每个字都能“变形”得恰到好外,“增一分则显雍肿,减一分则显无味。中国有一句话叫“字如其人”,所以第三次看他的字,就会让人猜想写字的人的性格是不是也如其字一样,有些灰谐、有点活泼、乐观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也许从平日里他不带任何俗气的弥勒佛式的微笑中,我们已找到了答案。所以第四次再看他的字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提起手中的笔摹仿起来,无奈一节课下来,手写酸了,白纸也黑了,可是没有一个字像他写的那么有韵味有个性,才发现原来他的字迹真的暗藏着丰富的底蕴,人都说“好事多磨”,原来好字也是多磨的,看来能把字写到他那种境界是需下一番耐力与功夫的。
二、独特的教学方式
宋老师教的是《新闻采访学》,他觉得教材里写的都是理论的东西,与实际生活中的采访相差太远,所以就置书于柜子之内。每次讲课的内容都是他自己设定的。大多是实际生活中的事件、案例和人物。他不喜欢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他总是把他的意见留到最后。记得有一节课上的是“记者的职业道德”,他先是让同学上台发表对记者职业道德的看法,之后他再进行全面的总结,而他的总结往往能画龙点睛。听他的课一向都很轻松,他不强迫每个人都来听他的课,有兴趣的可以来、没兴趣的可以不来,按他的话讲那叫“支持个性的发展”,尽管如此,每次听课的人还是蛮多的,因为他的讲课方式实在很特别。比如他教我们怎样给一个人写生平事迹,他不介绍繁杂的描写方式,也不介绍美丽的修辞方法,而是详细地介绍了他从高级知识分子到普通百姓各色各样人物的采访经历。他不喜欢满堂灌,每次上课总会有提前十五分钟的活动空间,在这十五分钟里可以向他请教问题,也可以自由掌握。刚开始总觉他有点不负责任,直到有一天不经意从他坐的课桌前(他一向都和我们一样坐在下面,很少站在讲台上)经过时,发现他的教学大纲写了满满一大叠,很多地方是删了又删,改了又改甚至要和某个同学谈话的内容也都提前写在纸上。后来回想他一年来的讲课内容,发现整个教学内容是一条连贯的线索,从最初的记者职业介绍到记者如何采访、组织材料,编辑如何审稿,以及最后文章的发表,这其中是环环相扣的。这时才发现宋老师所上的每一节课原来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
三、独特的影响方式
宋老师曾经虽是新闻界的知名人物,可他总是不喜欢在我们面前炫耀曾经的辉煌,也不喜欢在我们面前高谈阔论,但是只要我们有什么难题或困惑去找他帮忙,他总会很爽快地答应。人的话不多,但很精辟往往能一语道破问题。记得有一次闲聊时,他忽然问我他帮我修改好的文章重抄好了没有,我说太忙了,所以还没有抄完。他笑着说“你呀,真的有些滑头。”就是这么一句不轻不重的话让我想了好几天。我一直在问自己“我滑头?”也许是吧,明明是自己贪玩却谎说太忙了没时间,再翻开那篇被他画满修改符号,写满评语的文章时心里感到有些惭愧,于是马上重抄好,在下一节课他上课时恭恭敬敬地交给他。他接过文章,脸上依然露着弥勒佛式的微笑,然后又问那个重复了好多次的问题:“你老家是哪里的?”也许是他的记忆有些褪了,也许是他太忙了。然而有一次他却说:“如果时光再倒退二十年,我一定会努力地去拼一拼,可惜啊,回忆过去总是感到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光都浪费了……”听完他的话,我们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众人眼里事业有成的他竟然也会有这样的感慨。想想我们现在还是一文不名,忽然间感到自己身上责任重了许多。很奇怪,宋老师的些话总能让人在不经意间被人想起或谈论。
这学期上最后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他给了我们他的地址,说是有空可以给他写信,并郑重声明:邮票的费用下学期找他报销,说完又是微微一笑,挎上包,带上茶杯,撂了一下额前那缕染过的黑发,做了个很酷的“再见”手势,伴着下课的铃声,他的高大的身影慢慢地融入在校园拥挤的人群直到看不见,只有我们还在想象看下一次上课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