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故里纪行 6
六 途经延川
2009年5月18日上午在延安东汽车站,我买到了去往石咀驿的汽车票。这是延安通往榆林的普通中巴,8点15从延安出发,路旁刚刚泛黄的树木,一孔孔窑洞一闪而过。
途经延川。
延川是路遥的成长地。
路遥在清涧石咀驿王家堡念完一年级后,他贫穷的家难以维持生计,他的父母才决定把他过继给远在百里之外——延川县郭家沟的伯父王玉德家。
那时路遥才8岁。父亲从郭家沟临走时路遥躲在村里一棵老槐树背后,眼泪刷刷的落下。一别五年,父母才来看望他,但没能力关心他。从清涧老家走到延川郭家沟,是他人生的辛酸之旅,是他真正去面对这个世界的开始。也奏响了他苦乐年华的人生乐章。在困难的日子里,路遥常常独自跑到荒野地里,在收获过的土地上,寻觅残留下的谷物。升初中时,因生活所迫,养父不愿让他参加考试。路遥心里明白,养父实在是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但生性倔强的路遥,是含着泪也要证明自己行!1000多名考生,只招收100来人。而他却考上了。当东挪西借地筹到钱去报名时,学校已开学半个月了,已经超出了规定日期。路遥哭着找了好多人,学校才勉强接收他。路遥才如愿以偿地步入县立中学。
初中三年,是路遥人生中最困顿和难熬的一段时光。没有生活保障,交不起每月五六元的伙食费。吃的几乎都是丙级饭:稀饭、黑窝头、野酸菜。即便这些丙级的饭菜钱,还是他要好的同学们凑集起来的。
每到星期天放假,路遥都要回村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各种劳动,尽可能给贫困的家添补收入。贫穷吓不倒路遥,因为他的精神食粮很丰富,课余读书成了他最感兴趣的事情,甚至达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从那时起,路遥就有了明确的文学创作的冲动,暗暗地下定决心要走文学这条路,他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写一本书。于是就通过各种渠道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等,这不仅仅是为了创作,更主要的是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值得庆幸的是在路遥的中学时代,他很幸运地遇到了他的文学引路人,给他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班主任常友润老师。常老师发现路遥的文学天赋后,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让他尝试性的写作。常老师还把自己积攒下的很多文艺书籍送给了路遥,有《日日夜夜》、《红旗谱》、《创业史》、《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外名著。路遥成名后,他把这位老师当作一生的知己,时常去看望老师,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
1966年初中毕业的路遥,回乡村教书,之后又调到县文工团搞编剧。在这个时期,路遥还与曹谷溪、白军民、陶正等文学知音一起,筹办了充满泥土气息的八开文学小报《山花》。1973年发表了他的处女作《优胜红旗》,路遥就这样通过个人勤奋走上了文学道路。也是在这一年,23岁的路遥一步一曲折地被推荐到延安大学中文系,由延川跨入了他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驿站,开始了专业系统的学习。
延川这块黄土地给予了路遥精神的食粮,成长过程中的苦难赋予了他创作的源泉与灵感,作品靠苦难来涵养的,苦难给了路遥坚强的性格,充实了他创作的内容。同时也成就了他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走近延川,就走近了路遥青少年成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