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粤剧名伶红线女:从艺60余载心系传承创新
红线女的从艺历程,堪称粤剧创新的缩影。可以说,能看到红线女身影之处,就能看到粤剧革故鼎新的曙光。例如她独创的“红腔”,就是在传统旦角唱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京剧、西洋歌剧、话剧等技巧改良而成。红线女还曾尝试对西洋歌剧《蝴蝶夫人》、莎翁名剧等进行本地化创作。近年,除了制作粤剧动画电影外,红线女甚至还想过借鉴流行音乐革新粤剧唱腔。
心系粤剧带病登台
“我从来没有想过粤剧需要拯救。粤剧需要改革和继承,但从来就不存在"拯救"的问题。”
“我老了,人也不好看,站得也不好看,但是我的心是最好的。得知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举办,我高兴得泪水蒙湿双眼,我的心声说不完,唯有唱一段《荔枝颂》来表达。”就在11月14日,89岁的红线女还站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世纪大会堂的舞台中央,满头银发的她一身红裙,没有拄拐棍,也不用人搀扶,饱含深情地献唱粤曲《荔枝颂》。演唱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而这之前,她已因腰痛,住院了10多天。
今年春节,红线女还专门到茂名、湛江探班,慰问在当地演出的省粤剧院一团、广州粤剧院的红豆粤剧团、广州粤剧团,群众争看大戏的爆棚场面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来到现场看看就会知道,观众有多么热情!在场的观众成千上万,他们没有戏院就搭棚,没有凳子就自己搬来,或者干脆就直接坐到地上。这说明,观众还是很喜爱我们的,对粤剧有着很深的感情。”
红线女不但反对“封存”粤剧的做法,对演员固步自封的做法也不能认同。她认为,粤剧演员是要很“费脑筋”的,要常常思考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她鼓励演员们多到基层演出,听取群众意见。
怀着一颗不负戏迷厚望的心,红线女对粤剧的创新发展一直进行反思。粤剧从成型到今天,就是走一条充满活力的创新之路:为贴近民生,它将“戏棚官话”改为广府白话;为走出国门,它让西洋乐器走进伴奏;为紧跟时代,它把才子佳人的故事搬上银幕……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粤剧舞台演出的不景气,红线女奔走呼号,身体力行,为振兴粤剧不遗余力。尽管粤剧在传承和发展上,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但红线女对粤剧的活力却从未怀疑。对于“拯救粤剧”这种说法,红线女更是不以为然:“我从来没有想过粤剧需要拯救。粤剧需要改革和继承,但从来就不存在"拯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