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人元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91581939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7月09日

追忆钱人元先生

发布时间:2010-12-04 09:35:18      发布人: 孝行天下
 

碰到同事问我, 钱先生的灵堂你可曾去拜谒? 我推说衣服不合适, 没有去成. 其实我想许多事情,可能并不需要这形式上的复繁. 如果有时间,写一点点东西,算是对这位前辈,导师和同事的纪念, 可能更能告慰他.

第一次对钱人元这个名字有深刻的印象,是在大学四年纪读高分子物理课准备考研究生的时候.
当时的教材是一本小册子, 讲得不是很清楚, 我便到图书馆借书看. 从借到的书中,觉得其中一本<<高聚物结构与性能>>最简明扼要, 不禁想看看是谁写的, 才发觉是钱先生的手笔. 另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是钱宝功的<<高聚物的转变与松弛>>. 我准备研究生考试就是把这两本书细细读过,那指定的参考书反倒没用心看. 当时从一个本科生的眼光看, 中国高分子物理非此两钱莫属, 非这两本书莫属; 前一本书提纲挈领, 后一本详尽充实, 确实是大师的手笔.

后来在那所学校继续读硕士和博士, 视野也逐渐开阔, 但在中文的高分子物理书中, 我始终认为无出其右者. 这两本书是中国高分子物理工作者对八十年代以前该领域工作系统总结的代表作, 如果你想从中文了解八十年代以前高分子物理的概貌, 这两本书是最好的入门参考.

我对自己博士期间的工作极其不满意, 曾经一度想放弃学术生涯而转而从商. 我博士阶段的导师吴大诚教授建议我到化学所来做博士后,算是一个缓冲. 因为他认为化学所有中国最好的高分子物理研究基础, 可能会对我有所帮助. 不想我来到化学所后, 惊奇地发现隔壁房间就是钱人元先生的办公室, 中间并没有门分隔. 当时钱先生不经常来, 中午我常常溜到那个房间睡觉.

我当时在思考一个单链缠结问题, 并且试图通过模拟解决. 大约半年后,我有了一些初步结果, 金老师建议我和钱先生谈谈, 因为钱先生也在关心一些链缠结问题. 当时的问题是一个模型单链聚乙烯的折叠过程, 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缠结状态. 钱先生看到这个结果后十分兴奋, 两天后就拿出了论文的初稿和我讨论, 让我感叹万分----因为我当时写英文文章十分费力.

当时钱先生的观点是中间阶段形成的有序构象在高分子体系中具有普适性, 进而是他所一直推崇的凝聚缠结概念的一个重要证据. 我并不认为这个结果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但还是很高兴钱钱先生如此看重, 就简单地做了一些技术说明和修改, 在夏天放假前把论文寄了.

不想夏天回来后收到的编辑评语给我一个重大的打击.

审稿人认为大量的模拟工作背后, 作者却没有用现代高分子理论去分析结果. 这个评语对我是不可接受的, 我一直以为我对高分子理论有充分的了解,何况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钱先生的.

我开始系统地读文献, 开始认真思考中间的主要问题. 从九月到十一月, 边读边改. 最后我发现, 钱先生的观点已经荡然无存. 我不知道怎么来说我的感觉, 只是不敢把文章给钱先生看了. 拖了很久, 拿去给钱先生过目, 先生说 “你们只要发文章, 根本不懂高分子概念”(这句话需要背景,也值得我深入思考), 坚决不同意属名.  校样出来, 他坚决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去掉.

捍卫自己的观点, 先生是十分倔强的. 爱吾师, 更爱真理, 我也是一样. 这件事情并没有影响我和钱先生的关系, 钱先生还常常提起这个问题, 甚至在他人生最后一次讲座中, 还要把它作为凝聚缠结概念的佐证. 我知道自己无法使先生放弃他的想法, 但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惆怅.

钱先生是国家九五攀登项目: “高分子凝聚态中的基础物理问题”的第一任首席科学家, 后来这个位置由赵得禄和杨玉良担任. 在当时研究经费匮乏的背景下, 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是这个项目支持下完成的. 不象现在动辄百万量级的基金, 当时这个项目是国内高分子物理基础研究的主要资金来源.

我参加过这个项目的两次年会, 98年在北京, 99年在杭州, 都是钱先生主持的. 通过这个项目和相关会议, 我有幸结识了当时国内从事高分子物理研究的主要人物, 包括已经故去的姜秉政先生, 现在风头正劲的吴奇教授和杨玉良教授.
 参加98年在北京的年会时我刚刚离开四川不久. 那次会议我开始接触到当时国内主要的高分子物理领军人物. 我作了一个小报告, 当然主要还是看新鲜.
 印象深刻的是99年在杭州那次会议, 会上和会下激烈的争论让我无法忘怀. 当时我试图用raptation model 定量地分析松弛时间谱, 而有人坚持 “小尺度无规, 大尺度取向”来解释. 在会上, 我发觉我已经在许多方面上与 “老同志们”对抗了, 以至于会后由钱夫人单独出面调解.  在那次会议结束后回来的火车上我下决心尽早出国.

 时间就这么过去, 和钱先生一别就是近三年, 我觉得钱先生恐怕不会再记得我这个有反骨的小字辈的. 回国后第一次看到钱先生, 是他来找金老师, 我见屋里人多, 就转身去了实验室. 不想隔了一会儿, 史燚来叫我, 说钱先生看到我了,让我快去见他!

 我向他介绍了我出国期间的主要工作集中在聚电解质体系方面. 他一如既往地高兴, 说他一直想把这个方向做起来, 但苦于无钱无人无精力了, 如果我能从事这个方向的研究, 实在是个不错的选择. 接着他提到他刚刚出版了一本书, 是他平生工作的总结, 想找个机会和大家讨论. 让我组织一下, 并且帮助他准备幻灯片. 从谈话中, 我依然能够感觉到老头子不变的倔强.

和钱先生最后一次长谈是在准备他最后一次讲座的时候, 我尽量试图用我所了解的主流的高分子理论拼合钱先生的许多想法和"概念",并他探讨和沟通. 后来韩志超先生在一次为钱先生做的总结中, 也强调如何让钱先生的"概念"与国际高分子理论定量地融合, 并让我帮助挑选相关的理论和实验工作的对照范例. 但是, 韩志超先生也承认, 钱先生太有个性, 他可能并不认为我们的挑选和归类恰如其分.

不想先生这么快就走了.我想作为晚辈, 他的为人和学术都是我仰之弥高的榜样, 虽然我们老少之间曾经有那么多的争论.

钱人元先生是将中国高分子物理研究逐渐脱离狭隘合成化学范畴的奠基人,为开创中国的高分子物理学科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他等身的传世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高分子物理发展的曲折历程.
另一方面, 从我个人观点来看, 钱人元先生在研究工作的后期, 没有进一步推进传统的中国高分子物理向现代高分子物理的融合和过渡, 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作为一个一度把握中国高分子物理发展方向的杰出科学家, 他对中国高分子物理研究在上个世纪末的停滞负有责任. 但是, 钱人元先生是中国高分子物理的开拓者,为这个学科在中国的建立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学生和曾受益于他教诲的后来人是目前中国高分子物理研究的中坚, 这是他可以安息的理由.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