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柯夫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05738402
本馆由[ mudageda ]创建于2010年09月24日

压不倒的慕柯夫(五)

发布时间:2022-04-05 13:50:00      发布人: mudageda


 

粉碎四人帮,创作得解放。柯夫以欣逢盛世的激越心情,和老文艺战士的使命意识重新投入艺术创作。他创作的话剧《少年周恩来》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周恩来同志的深切怀念,对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精神的执着追求。电影剧本《难忘的岁月》有力地揭示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歌颂了党和人民的正义力量(摘自金河《悼念慕柯夫同志》)。

柯夫一生的创作活动包括两大内容:一是自己写,二是帮助别人写。他是一位真正的助人为乐者。年过六旬以后,此情尤重。当房纯如、杨舒慧夫妇写出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剧本《南园悲歌》后,他连夜读完,立即谈意见,从结构及情节发展,详细地谈了他的设想。依照他的意见,剧本第一幕完全砍掉,后面又进行了比较大的修改,使戏提高了一大步。当他读完崔德志的《报春后》后,兴奋得逢人便讲,比自己写出好剧本还高兴。崔德志回忆道:当“演出后有人反映大团圆结局太白,应再含蓄些,柯夫便为我重编了第七场,并且重要的台词都写好。”陈玙写讽刺喜剧《白卷先生》时住在兴城,柯夫经常打电话问进度,问写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没有。这主要是因为他深知作者过去曾因写喜剧挨过批判,心里没底,他在给助威打气。陈玙写《夜幕下的哈尔滨》时身在剧院,剧院的编剧不写剧本而旷日持久的写长篇小说于理难合。柯夫便上下舆论,亲自向领导游说,终于使陈玙如愿以偿。这样的事数不胜数。而更令人难忘的是他对不曾相识的作者的热心相助。许多现已成名的作家都忘不了海洋岛上的四十五天。1981年夏《鸭绿江》在海洋岛办小说笔会,白发苍苍的柯夫放下自己的创作,日日夜夜和年轻作者滚在一起,听作者讲素材,谈结构。写出后又反复帮助改。作者们亲切地比喻柯夫象孵蛋的“老母鸡”。在后来《鸭绿江》的几次笔会上,他都不辞辛劳地赶去“孵蛋”。先后参加笔会的有王中才、邓岗、刘兆林、胡小胡、邓洪文、宫魁斌、谢友鄞、林和平、于德才、王金力等。后面三位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凤城三兄弟”,但那时还是初涉文坛,在他们的回忆文章里,都深情地怀念着柯夫老师。

1979年柯夫被选为辽宁省文联常委,省作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省剧协副主席并主编《辽宁戏剧》杂志。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被选为全国剧协理事,并兼任大连市科委副主任。

 柯夫重新登上领导岗位后,念念不忘的是恢复《文学青年》,他那培养青年作者的计划和设想曾使好多人为之振奋。“可是由于谁也不好说的原因”(范程语),这美好的愿望没能实现。

 

 1984年出版了《柯夫剧作选》。另一本包容五出多幕剧的选集已编好,却因经济上的原因至今未能出版。他的散文、杂文集《我和茉莉花》,是在他闭上眼睛以后才问世的。里面收集了他那招来灾祸的“毒草”杂文。马加同志说这些杂文“是出自柯夫的肺腑感情,是出自一个正直作家的心声。心愣有角,铿锵有声,把它当作‘毒草’也好,‘四旧’也好,砸也砸不烂,批也批不倒。”这不只是论杂文,也是论柯夫其人。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