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晚报前总编杨光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07354670
本馆由[ 孝在天地间 ]创建于2011年12月22日

痛悼好兄弟杨光

发布时间:2012-01-31 20:09:55      发布人: 孝在天地间
 

痛悼好兄弟杨光

看《吉林日报》已经是我20多年的习惯,前些年是在办公室或图书馆看,近年通过网络阅读电子版,由于每日要关注的媒体较多,所以一般只看第一版。

今日与以往无常,浏览完网易、腾讯、新浪这几大门户网站后,我点开了《吉林日报》,突然看到了杨光的照片,再看文字:《生命的价值——追记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吉林手机报社社长杨光》。追记?怎么会是追记?难道?我急促地看了下去:杨光走了,他45岁的生命年轮,永远定格在201112221030分……

杨光是当日上午因心脏病发作,在他的办公室猝然离世的。随后,我通过网络查找了有关他去世的消息,看了一个多小时后,恍惚中我来到约好做体检的208医院,整个检查和等待的过程中,脑际都是我的这个好兄弟杨光,几次想给他的夫人和吉林日报的朋友打个电话问个究竟,又几次放下电话…… 

我和杨光相识于新千年的初秋,20009月我从杭州的《浙江青年报》(今《青年时报》),回到家乡长春加盟吉林日报的子报《城市晚报》,开通、主持“东子心理热线”电话和专栏。当时他是报社的总编辑助理,协助常务副总编于水管理采编工作,由于我忙于热线,较少采写新闻稿件,加之当时我在报社既有别于领导,又有别于一般的编辑和记者,而是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心理热线工作室。所以,最初我和他的接触不是很多。

后来从同事那里,逐渐知道他的一些情况:与我同龄,都属马,都来自农村,不同的是,他是当年家乡的状元,是北大的才子,而我是村小学毕业,华夏的游子。由于这些年一直在新闻单位混事,同事中不乏名校的毕业生,我虽然没有踏进象牙塔,但却不盲目崇拜这些名校生,最初对这个北大才子也是这样。

当年12月中旬我与杨光等6人被报社推举为“明星记者”,报社为我们举办了各自的读者见面会。由于他是领导,又为人低调,所以他取消了自己的见面会,却在我于东北师范大学的读者见面会上来捧场,向读者介绍他所了解的东子。

通过这次活动,我和杨光的接触多了起来。我们一起谈新闻发展、栏目策划,有时也谈谈生活、孩子教育等问题。在谈到当时的记者素养时,我们有一个共识:有些人即使当了一辈子记者,也不是新闻人,因为他们只是把它当成了糊口的饭碗,而我们自认为即使有一天不当记者了,骨子里依然会流淌着新闻人的血液。

作为报社领导,杨光白天要审稿,夜里还要跟版。而我不坐班,所以白天很少到报社,只是每周一、三、五晚800——1000接听读者的热线,次日写专栏文章。有时做完热线就和值夜班的杨光聊聊天,更多的是探讨版式和稿件,谈得热乎了,就到楼下的酒馆小聚,当然这是一定要叫上报社的文化部和策划部双料主任的王奎龙的。

我的夜班是10点下班,而杨光的夜班一般都要到12点以后,很多时候要凌晨两三点,甚至是通宵。我上完夜班,第二天可以不用来上班,而作为领导的他则必须到报社指挥工作。有一次,热线结束后,我来到他的办公室,看到他疲惫的样子,就说:“这样久了你会吃不消的。”他笑笑说:“可你的活我也干不了啊。”

2001511日,我国第一条乡村心理热线——城市晚报东子心理热线乡村田园专线,在我的家乡开通,报社总编辑王文涛、常务副总编于水率领一干人马,及来自家乡市县的各级领导和省内主要媒体参加了热线开通仪式。

当日,把我忙得一塌糊涂,晚上客人都走后,母亲才告诉我:“中午的时候,你们报社有个叫杨光的打来电话问候你。”后来回报社我提及此事,杨光说我母亲对他很热情。这就是好领导、好兄弟杨光,留在家里(报社)值班的他,依然没有忘记几百里外的东子。

写到这,让我想起一件一直深埋心底,让我感到十分愧疚的事,今天我要让它见见“阳光”。

那是2002年初,当时的杨光是主管编务的副总编,我的心理热线专栏文章由他审稿,当时有同事提出我的专栏文章内容有些陈旧,这样有几期专栏没有按时与读者见面,于是我找到总编辑王文涛诉苦,经过王总编和几位副总编的协调,我在写法上做了一些改进,以保证专栏见报的期数。

但是而后的一个周并没有按照协调的结果执行,我为此很是愤怒,于是来到16楼杨光的办公室,想与他理论理论,见到我到来他热情相让,笑着问我有啥事,我说:“在你这里谈不方便(他的办公室总有人进进出出),您方便的时候到我办公室谈吧。”他说让我等一下。

过了一刻钟左右,他安顿好了一些事情,随我上楼(17楼)来到我的热线工作室。他进门后,我随手关上门,示意他坐在沙发上,然后看着他半天没说话,他就笑笑说:“东子,啥事,你说呀。”随后,我厉声质问他,为何不按王总编的协调结果办?我说了很多,他只说了一句话:“东子,你误会了。”而后,他就下了楼。

此后,我们见面他仍是笑笑地打招呼,而我却觉得有些局促。

几个月后,我离开《城市晚报》,来到大连加盟《半岛晨报》。

20065月,由小女范姜国一(小名依依)撰写,我点评的《玩过小学》出版,出版社组织了大规模的全国签售活动,长沙、广州、北京、南京等地签售结束后,66日,我们踏上了故里长春。各地的活动都引得当地的媒体关注,回到家乡自不例外,尤其我还在报社工作过。我有意回《城市晚报》看看已是执行总编辑的杨光,可又担心当年的事他记恨在心,怕遭遇尴尬,于是想到了我和杨光共同的好兄弟,当年的报社三大才子之一的王奎龙(另外两个是杨光和于水),我说出了我的担忧,奎龙说:“杨光不是那样的人,我给他打个电话先行通报,然后你就去吧。”

次日下午,我携小女回到报社,心有忐忑地敲开了杨光办公室的门,杨光热情相迎,并调侃道:“名人东子回家,欢迎欢迎啊。”我们互相介绍了这几年的情况后,他打电话找来社会新闻部的记者,对我和女儿进行采访,晚上由奎龙作陪, 宴请了我们父女。

随后的一个周,我和依依在长春和松原等城市的所有活动,《城市晚报》都配图刊发报道。临行,我给杨光打电话要回请一次,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咱哥俩不用那样讲究,再回来别忘了找我。”

虽然我在外地,但一直关注着他,200710月,得知他离开了晚报,回大报(《吉林日报》)任第四编辑室主任了,我说:“你是该好好休息两年了,不然非累垮不可。”

前两年,我重回故里,带着我的新作去报社看他,可惜他当时不在,我将书托他的同事转送。几天后,他来电话说,看到我的一部部作品问世,真为哥们感到高兴,等有时间邀上奎龙聚聚。去年仲夏,我在家乡建的“东园”举办落成庆典和开园仪式,他因事错开,他说为了弥补这次的遗憾,以后要多去几次。

从这篇追记的长篇通讯中得知,杨光已于去年下半年出任吉林手机报社社长。新的领域,新的战场,新的岗位,又开始了新的征程,而他就这样活活累死在,他为之奋斗了20多年的新闻岗位上……

杨光先我几月来到人世,是我的兄长,是我可敬的兄长;杨光是报社总编,是我的领导,是襟怀坦荡让我钦佩的领导。

杨光,我的兄弟,我们还没来得及再聚聚呢,你还没有去我那东园看看呢,你怎么就这样匆匆而别……

杨光,我的好兄弟,让东子给您鞠个躬,真诚地说声:对不起!

杨光,我的好兄弟,如有来生,我们还做兄弟!!

杨光,我的好兄弟,一路好走!!!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