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13655569
本馆由[ 中恒控股·中恒建设 ]创建于2021年10月18日

学生追忆叶可明院士:他是中国现代“高大难”建筑的奠基人

发布时间:2021-10-18 14:24:01      发布人: 中恒控股·中恒建设

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叶可明院士告别仪式举行。澎湃新闻记者 张慧 图10月9日上午10时,叶可明院士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叶可明的亲友、同事、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来到这里,作最后的告别。大厅挂起挽联“工地院士重实践求真知为人师表,业界泰斗架飞虹托明珠功立千秋”,居中的“沉痛悼念叶可明院士”庄严肃穆。环顾四周,亲友和全国各地有关单位送来的花圈摆满每个角落。

叶可明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0月5日20时45分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4岁。作为我国土木工程施工领域杰出专家,叶可明主持建设了不少上海地标建筑,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金茂大厦等,可以说,这一辈上海人“看着长大”的建筑里有一大部分都出自叶可明之手,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出自工地的院士”。

告别仪式现场,曾与叶可明院士共事的上海建工集团总工程师、学生向澎湃新闻记者讲述他们记忆中的叶可明。

叶可明院士“同济大学” 微信公众号 图施工传统形成:现场勘察与图纸相结合1992-1998年,叶可明曾任上海建工集团总工程师。作为这一岗位上的现任者,上海建工集团总工程师陈晓明回忆,叶可明院士一生践行一句话“知识是前人的实践,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举一反三,才有真知。”对于施工技术问题,叶院士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敏锐的判断,基于长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积累。

陈晓明介绍,建筑行业是一个应用型的行业,更加注重一系列的实践。在叶院士的带领下,很多传统由此形成,比如做施工方案时,首先去现场勘察调研,与图纸相结合,因地制宜等。

陈晓明说,自己开始工作时,叶可明已近退休,但他退而不休,仍继续关心集团、年轻人的发展,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在上海建工集团承建广州电视塔时,叶可明已退休数年,仍从上海飞至广州,多次指导,一起查找问题,给出了不少解决方案,“这些项目他一直放在心里,直到工程建设好”。

“做工程不像做研究,不能容忍失败,各方面细节做好,工程才能做好。”陈晓明表示,在叶可明院士带领下,上海建工在管理体系、流程上做得非常严密,将方案每一步都落实到位。

“叶院士工作在上海建工,但对于来自其他单位的咨询,他同样知无不言,他是整个行业的资深专家。”陈晓明的这一说法,或许可以从大厅的花圈挽联中得到印证。挽带上,写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院系、建筑学会、建工企业、行业协会、行业期刊等的致意。

来自社会各界的花圈挽联 澎湃新闻记者 张慧 图学生:毕业多年,还会叫上学生去工地“他像我们的长辈、像我们的父亲一样。”叶院士的学生、浙江中天总工程师蒋金生说。

2002年-2007年,蒋金生师从叶可明,在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叶老师这样一位院士,非常忙碌,还经常打来电话,让我们过去跟他汇报学业情况、论文进度,他对每个节点都抓得很紧。”蒋金生回忆,与之相识的多年来,他一直以“老师”相称,而不是“院士”。学业之外, 这位老师也一直关心着学生的工作和生活。

叶可明一生参与了众多重大项目的施工设计。蒋金生也跟随老师去过润扬大桥、苏通大桥、港珠澳大桥等工程的施工现场。即便毕业多年,老师还会叫上学生一起去工地。

谈及老师说过什么话令他印象深刻,蒋金生说,叶老师的话并不多,大都以行动来示范学生,“他自己很认真做事,我们也跟着他”。

“只要人家请教他,他有求必应,毫不保留地告知。不仅仅我们是他的学生,实际上,很多土木人都是他的学生。”蒋金生说,浙江中天在参与杭州奥体中心项目建设时,叶可明院士详细询问方案,细致到脚手架如何做,有疑难之处,他能来拍板,“叶老师胸怀宽广,他总认为自己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就要为中国的建设做贡献,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智慧”。

“叶老师主持建设了金茂大厦、东方明珠,在此之前,中国没有那么高的建筑,是因为有了东方明珠,才有后面的上海中心大厦。”在蒋金生看来,叶可明堪称中国现代“高大难”建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过去造房子想到中国有鲁班,造‘高大难’的房子,中国将来肯定想到的是叶可明老师”。

半个多月前,蒋金生和病床上的叶老师视频通话。他看到,老师正在吸氧,说不了多少话,但精神很好,老师还对他说:“好了好了,放心。”

10月5日晚,蒋金生突然接到老师逝世的消息,“怎么会不在了?”“他是我们大家的老师,太难得了。直到现在,我们都不敢相信这是现实。”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