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13655569
本馆由[ 中恒控股·中恒建设 ]创建于2021年10月18日

建筑圈巨星陨落,叶可明院士逝世!

发布时间:2021-10-18 14:25:03      发布人: 中恒控股·中恒建设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建工集团原总工程师叶可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0月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4岁。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叶可明,1937年3月28日出生于上海市。196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92-1998年任上海建工集团总工程师。曾任中国建筑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副主任等。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转自:同济大学档案馆

“出自工地的院士”,多么亲切的称谓。拥有这个称谓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叶可明。

翻开叶可明的履历,人们不难发现,这位总工程师与建筑工地结下了不解之缘。18岁中专毕业走出校门,他就来到建筑工地担任施工技术员,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现在。无论是做基层技术员,还是在同济大学建工系木结构教研组进修,在函授工民建专业学习,直到后来担任集团下属公司经理、集团总工程师等,他的大多数工作时间都是在沸腾的工地一线度过的。

几十年来,他直接指挥建设的工程就有近百个,而参加主持、审定的项目更是数以千计。他主持的上海几十重大工程攻克了许多世界建筑界的重大施工难题。其中,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施工工艺与设备研究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南浦大桥工程建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叶可明被推举为上海市工程建设十大科技明星之一。可以毫不套张地说,在上海,成为“三年大变样”标志的重大工程项目,大多凝聚着叶可明的心血。

谈到在同济大学的学习时光,叶可明对母校一往情深。“母校对我来说,除了提高知识层次,拓展知识面外,终身受益的是懂得了牢牢把握住时间的真谛。”他对时间是这样看的,“时间是刚性的,对每个人都一样公平;时间又是弹性的,就看你对一天24小时能否充分利用,合理安排。”叶可明对时间的认识,在他以后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谈到建筑施工,叶可明如数家珍:把一张设计图纸变成实际建筑的全过程,就是施工。优秀的施工技术人员就是要创造性地将绘在图纸上的工程变成实物,将图纸上的工程化解成千万个零件,确定施工方法,编制科学规程和最佳方案,让上千名一线工人按规程操作,高速优质地变设计为现实。叶可明就是在这工程建设的大舞台上指挥着建设者唱出了一首首浑厚有力的进行曲。

向科技要方法

与举世闻名的外滩风光一水之隔,在浦东开发区黄金地带陆家嘴,468米高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卓然昂首,直刺苍穹,她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上海跨世纪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上海精神风貌的突出象征,成为上海璀璨的一颗明珠!

但您知道在东方明珠电视塔施工的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难题是怎样被攻克的吗?电视塔有3根直径7米,与地面呈60度夹角的斜筒体,从3个方向上至86米处与直筒体相交。这样独特的巨型斜撑结构造型在中外建筑史上实属罕见,令人赞赏不已。当这一方案还在设计图纸上时,许多行家就曾认为在施工中根本不可行,工程决策者曾几次考虑否决这一设计方案。叶可明则不然,他认真解剖图纸,揭示难点,组织科技人员结合施工开发科技攻关。经过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建工集团承担了这一难题。叶可明默默组织科技人员向科技要办法,拿出了一份颇有说服力的可行性方案,事先按照3根巨柱的形状用钢筋制成巨大的骨架外型,采用分节脱模斜向振动工艺,用混凝土向其中浇筑。就是这个看上去似乎很简单的办法,不仅使当时的工程设计者、决策领导与论证的中外专家为之折服,而且后来正是实践了他的这一方案才使独特的创意转化为现实。电视塔工程施工过程中,这类施工难题遇到许多,叶可明把它分解成十大专题,把工地上的几十名科技人员组织起来,一一分工落实,经过攻关,一个个难题被迎刃而解。

▲ 叶可明在科技大会上演讲

下工地找对策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工程实践,活跃在建筑施工第一线。”这是叶可明的座右铭,也是他的成功经验。他常说:“坐在办公室里是研究不出新工艺、新方案来的。建筑施工贵在实践,一定要到第一线去掌握第一手材料”。特别是工艺新、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工程项目,常常可以在现场看到他的身影。建筑师设计蓝图时,未必完全考虑到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叶可明认为作为施工技术人员则必须考虑到,而且要及时拿出相应的对策,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所以每当重大工程施工的关键时刻,叶可明总是亲临现场指导和把关,与工人们并肩战斗。

在建造南浦大桥时,要在50米至100米的高空浇捣2根各为2000立方米的混凝土大梁。按照传统工艺,浇筑这样庞大的混凝土梁时间很长,且混凝土凝结时间有先后,极易产生裂缝。原先建筑设计师考虑用等重量替代的办法,把一只装有2000吨水的水箱安置在构件的上方,浇筑进多少重的混凝土就放出多少重的水。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施工中,百米高空建一个2000吨的水箱本身是一个大工程,费时费钱可想而知。叶可明提出了一种化学工艺办法,用向混凝土内掺添加剂的办法,延缓混凝土凝固的时间。结果,难题迎刃而解,既确保了大梁的质量,又节约了经费,还积累了经验,使以后的杨浦大桥、徐浦大桥都得以借鉴此法施工。

1995年底,金茂大厦主楼基坑挖到17.5米深时,东南角突然出现了2米多高承质水层喷砂险情。情况紧急,叶可明风尘仆仆赶赴现场观察,忆起石油工人王进喜治井喷的情景,他随即想到用重晶石粉压灌堵喷,于是亲自请来了善于治喷的上海石油海洋地质钻井队,奋战两昼夜,终于制服了发难的喷砂孔,使工地化险为夷。

看全局定方案

作为浦东新区城建局专家组的成员——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建筑地下工程施工协调技术组组长,叶可明时刻不忘在工程建设中优化方案解决难题、协调关系的应尽职责,尽心尽力,四处奔波。“浦东的开发、开放,促进了上海的振兴,带动了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义不容辞地应当为浦东建设作出贡献。”叶可明一谈到浦东,就抑制不住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浦东的开发、开放推动着现代建筑工程向超高、超大、超深的方向发展,不断对建筑施工提出新的挑战。一次,浦东新区东方路旁的嘉兴大厦工程打桩过猛,导致附近的银行和商业大楼产生裂缝,还影响了不远处变电所的工作。叶可明得悉后,与小组成员一起于星期天赶往现场踏勘,查明原因后,要求施工单位限制打桩速度,并增加排泄地下水的砂井,从而保证了工程的正常进行和周围居民的安宁。在浦东陆家嘴地区,由于高楼大厦纷纷开工,深基坑施工的矛盾不断出现。如石油大厦与煤炭大厦,都是百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工程,两个项目之间的距离不足10米,而且两者的基坑都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由于距离近,谁先挖土都会影响另一家施工。叶可明同浦东深基坑协调组的专家王铁梦等一起研究,认为两项工程的两个大基坑可合成一个大基坑,这样一来,两家交界处附近的地下连续墙就可以省略不做,也避免了相互间在基坑施工中可能产生的矛盾。这一锦囊妙计使得双方皆大欢喜,大厦工程也为此节约投资800万元,乐得煤炭大厦业主向浦东城建局和叶可明等人颁奖致谢。

面对开发浦东进程中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规范施工、强化管理成了当务之急。叶可明针对浦东的实际情况和工程建设中积累的经验,与协调组其他专家一起,协助新区城建局制定了相邻高层建筑基础施工的有关规定,为改善浦东工程建设的管理作出了贡献。

在建筑施工领域,叶可明造诣颇高,硕果累累。然而他虚怀若谷,坚持不懈地从三个方面进行学习,即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施工实践学习。当人们谈到他在开发浦东、建设祖国中所取得的业绩,他总是谦逊地说:“其实,我并不比前几任总工高明,只是我遇上了开展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好机遇,形势逼迫我努力钻研罢了。更何况独木不成林,每次科技攻关都是合力效应所取得的成功,充其量我只是当了个带头羊而已。”

▲ 叶可明回母校参加活动

转自:上海工地此前文章

上海这座城,

多少人为之奉献青春岁月,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一项项重点、重大工程落成,

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

在上海乃至全国,一生能指挥、参加众多重大项目的施工设计组织的人恐怕历历可数。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样的传奇人物————

叶可明,中国工程院院士,

79岁高龄的他现任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

从他的办公室玻璃窗望出去,对面就是陆家嘴,东方明珠、金茂大厦近在眼前,这两幢地标建筑倾注了他无数的智慧和心血。不过,叶可明说:“我最开心的是看到上海建工参与建设的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高度超过了东方明珠、金茂大厦,新一代的人才也超过了我们老一代的建设人。”

带人施工就像带兵打仗

叶可明的办公室在东大名路建工大厦14楼,他现在依然每天上班。公司每遇重大项目、重大难题,总要找他商量。

数十年来,叶可明直接指挥建设的工程超过百个,参加主持、审定的项目更是数以千计,其中,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是他的“代表作”。

当他站在落地玻璃窗前,指着浦江对岸几幢超高层建筑,向记者再一次详解技术难点的时候,却突然停下来问:“你们想写我个人还是写上海建工这个集体?我年纪大了,不能事事朝前站,技术创新和事业进步还得靠年轻人一代一代传承、一代一代超越。

叶可明“劝”记者“笔头要留有余地”,“不要说这个建筑是某某造起来的,总工程师带人施工,就像将军带兵打仗,既要爱兵如子,又要熟悉每个部下的特长,总工程师不可能样样拿手,他只有激发其他人的潜能,才能成就大工程。”

大胆科学决策提升天线

在叶可明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主体就两个字:“明珠”。“当时是东方明珠刚刚建成时,朋友写了送我的,他可能在比喻我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算一颗‘明珠’,但我更愿意拿来督促自己‘要做一颗明珠’。”

东方明珠的施工中凝聚了叶可明无数的心血和智慧。如在3根事关整个工程成败的斜筒体施工中,他提出采用分节脱模斜振动的工艺,攻克了被国内行家认为在当时根本无法从图纸转换成实际的技术难题,在中外建筑史上留下了今人惊叹的一笔。

而当时最令人激动的是东方明珠450吨重钢天线的提升施工,当天线以每天40米的速度提升至350米左右处,刮起了超过起重施工极限的8级以上大风,继续吊还是停下来?风险之大令许多人束手无策。

叶可明对此早有预见,在之前数十次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拟定了在天线爬升轨道上采取抗强风工艺的措施。最终,他一声令下,重达450吨的钢天线被提升到468米的高空并成功安装到位。

勤跑工地必须强健体魄

超高层建筑工程大师是从工地上走出来的。叶可明18岁中专毕业就来到建筑工地担任施工技术员,此后一边在工地实践,一边在同济大学进修,一步一个脚印,最后成为上海建工的总工程师。叶可明说:“理论学习必须与施工实践相结合,没有一个总工程师可以在办公室里‘修炼’成。我之后,上海建工的总工程师有范庆国、龚剑,大家都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这些年,叶可明带了6个博士生和博士后,他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带教年轻人上,学生们延续了他对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的理想,比如施工难度极大的广州塔“小蛮腰”的建设中,他的学生崔晓强付出了很多努力。

为了多跑工地,叶可明一直注重身体锻炼,2011年之前每天都要游一个小时的泳,此后听从医生的建议,不再做高强度的锻炼,改为每天散步,“年纪大了,才有一些时间出去旅游,旅游也可以锻炼身体,我喜欢看自然风光,古迹的话,得是真的,那些仿的没多大意思。”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