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天津市文化局党委常委王雪波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15280815
本馆由[ ayw003 ]创建于2012年02月01日

革命情怀永留人间追思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2-03-06 01:04:20      发布人: ayw003

敬爱的各位叔叔阿姨,各位领导和朋友们,你们好。首先,让我代表我姐姐王岱英,妹妹齐会英以及我们全家衷心的感谢大家能聚在一起纪念我们最亲爱的老父亲。

我们的父亲,王雪波是一位具有74年党龄的老共产党人,是一位和蔼善良风趣幽默恬淡宁静的长者。我们为作为他的女儿而骄傲。他的刚直不阿,平易近人,宽厚朴实的品质是留给我们晚辈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的青年时代是战斗的时代。他率领一群山沟沟里的热血青年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策反伪军,慰问八路军,支援前线,闹土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他们的热血和青春。

进城以后,他对工作勤勤恳恳。我记得文革前,他带领天津的剧团数次参加全国文艺汇演,为准备汇演他常常工作到深夜才能回家。为此,还把我送到幼儿园整托。他一心要繁荣天津的文艺事业。他对演员们非常地爱护。他曾经在他们困难的时候帮助过厉慧良,赵松樵,丁至云,陈素珍, 骆玉笙等等。这些名家都曾经是我家的常客。

父亲的中年时代虽然遭受文革的不公平待遇,但是他从未放弃过对党的衷心。他对那些曾经不公正地对待过他的人仍旧抱着团结,允许别人犯错误改正错误的态度。从未追究过人家。文革中,因为他的口碑,所以剧团里的“造反派”们都说,打老王,我们下不去手。

文革以后,他开始并没有回到领导岗位上。他被分配到新闻图片社,他就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兢兢业业向图片社里的专家们或年轻人学习洗印照片的技术。我记得他很得意地说,外人说他是老师傅。他和图片社里的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专家们都打成一片。他的平易近人是所有人的共识。当他在街上遇到认识的同志,无论这个同志的职位高低,他都会早早地下了自行车和遇见的同志打招呼。 在他行动还方便的时候,对于到家里来看他的同志,也无论同志的职位高低,他都要亲自送到大门口。就连我小时候,对待我的同学们也是非常和蔼可亲。小时候,我所有的同学都愿意到我家里来上学习小组。我出国后,我不在家的时候,我的同学们还要专门来看看他。

父亲的艰苦朴素也是有口皆碑的。一辆自行车不知道用了多少年。在图片社时,曾有人开玩笑说他的自行车影响市容。他的衣服补了又补。最后是我妈妈说,你再不换这件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人家会说你对社会主义不满了,才换掉。他从49年进城直到83年离休,除了文革的10年,他都在领导岗位上。可是,象出国啊,疗养啊这些好事他都让给别人。就连离天津最近的北戴河都没有去过。到了晚年,他总是说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一直到他仙逝的前一年,他还住在冬天需要用火炉取暖的旧房子里。最后的一个冬天,我家那一片终于等来了暖气,但是我们的父亲没有能够享受过一天温暖的室温就离我们而去了。

我们的父亲对天津市文艺事业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他的那几个剧本。而是他领导的群众剧社培养了那么多的各行各业的人才。群众剧社并不像当年的抗敌剧社,火线剧社那样,本来就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群众剧社就是我父亲他们那样一群从山村里走出来的青年农民。他们凭借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硬是使一个山村里的剧团飞出了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歌唱祖国》这样不朽的歌曲。正是他的凝聚力和领导,使他们的剧团是一个真正的团结的集体。从这个集体里走出了音乐,美术,戏曲,文艺,金融,理论以及军事上各行各业的专家,领导。他们的剧社,为天津市解放后文艺繁荣奠定了基础, 培养了人才。

我们大家都最喜欢的恐怕就是他的风趣幽默了。他给我们的家人和所有和他熟识的人都带来过欢笑。大家聊起来,几乎人人都能说起一两个他讲过的笑话。

80年代初期,我学英文。那时的“基础英文”(Essential English)教材不好买。我就让他帮我买。买来后,他对我说,“这是你要的‘一伸手’”。(英文  Essential的谐音)。一次,我家的一个当武警的远房亲戚来看他。正巧,我三婶也来看望他。他们离开时,父亲嘱咐我家亲戚用他的挎斗摩托车送送我三婶。当我三婶坐进摩托车的挎斗时,他马上说,“这么快就逮了一个”。 到现在,我三婶和我家的亲戚什么时候说起来,什么时候笑弯了腰。他还给纪裴芳伯伯的老伴杨革阿姨编了个顺口溜:“老正确,常有理,离不开,惹不起”。这样的笑话,数不胜数。

父亲的亲和力,凝聚力也是他的个人魅力的一方面。我家远远近近的亲戚们都愿意到天津的桂林里来。老老少少都愿意和他聊天。在他晚年生活不便时,大家都愿意照顾他,帮助他。父亲晚年虽然居住条件极简陋,但是父亲身边充满了亲情。每个照顾他的人都是尽心尽力。

在他的晚年,他对生活坚韧不拔。尽管疾病使他行动不便,他也坚持每天外出锻炼。在90多岁的高龄,他还能在公园里做操的时候,喊做每一节的口号。让我们惊诧他的记忆力。在我们家为他举办的95岁生日家庭聚会上,他还能够背诵他自己写的诗。

我们的父亲总是替别人着想,对我们也是一样。他从不要求我们为他做事情。反而当我每次回家,他总是说他不能为我做点什么,让他感到过意不去。每当我们看到有些父母对子女的过分要求,我们总是由衷地感到,当王雪波的女儿真是幸福。

大姐王岱英在父亲80华诞的时候对他的人生有段精彩的描述 :父亲走过的人生历程是不寻常的。可谓轰轰烈烈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坦坦荡荡恬恬淡淡。他把全部热血和真诚都钱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他热爱的文艺事业。

我们的父亲走了,留给我们的是他优秀的品质。我们的父亲走了,留给我们的是和他共同度过的快乐时光的记忆。我们的父亲走了,留在我们心中的是永远的思念。我们的父亲走了,留在我们心中的是永远的爱。

2012 年恰逢龙年。我们的属大龙的老父亲乘龙而去也!

最后,我们再次感谢天津人艺,剧协,艺术史学会,文广局和文联的单位领导主办了这个“革命情怀永留人间”的追思会。追思会上每一位同志的发自内心的感言,和我父亲当年一起战斗过的群众剧社的叔叔阿姨们不顾年事已高的参加,还有那么多的著名演员的参加,主办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精心安排的悼念形式,会议议程,会场布置,肖云祥叔叔专门作的,歌舞剧院的同志们专门演奏的乐曲,等等,等等,都让我们感激不已。我们把这个追思会看作是为我们的老父亲精彩人生所画的一个完整的句号。它将留给我们永久的思念。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