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高龄102岁的张问清老教授
我真幸运,在所谓文化大革命年代中能与张问清老教授同在一个共有八名成员的“高层建筑物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课题组,我当组长,他是指导。现在,高龄102岁的张问清老教授已离开人间。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无限感慨,十分悲伤。
张老教授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探讨建筑物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问题。
70年代,国家建委组织编制国内第一本高层建筑箱形基础规范,由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上海市市政设计院和同济大学“高层建筑物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课题组(简称共同作用组)等合作,对12层的上海康乐大楼和另外两幢(12层和13层)高层组成的上海华盛大楼进行箱形基础现场测试;接着,华东建筑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共同作用组合作,对8层的上海胸科医院大楼的箱形基础进行现场测试;后来,同济大学共同作用组单独对由三幢12层大楼组成的四平大楼的箱形基础进行现场测试。这些箱形基础的埋深均达5~6米。四栋大楼在当时的技术和环境条件下可称是解放后的楼高最高、基础埋深最深的大楼。同济大学共同作用组肩负的任务最为艰巨。但是,在时近70高龄的张教授的亲自指导和带领下,我组同仁和兄弟单位,自己赴工地埋设仪器,甚至自己设计仪器,进行试验。那时,不管三九严寒,还是灸阳炎夏,日日夜夜,坚持工作,没有人说一个苦字,也没有叫一声累字;在白天,轮流骑着三轮车,运输钢管设备,路远历时真长,身在密密的“钢筋林”中,肩扛3米的钢管,摇摇摆摆进行立点定位,还差一点掉进基坑里,多危险啊!此情此景,历历在目,终身难忘;人蹲在6米深的温度达40度的高温坑底,汗流夹背,默默测记数据;在严寒冬夜,裹上大衣就睡在工地,在冰冷的凌晨,大家抬着长长的钢筋,小心翼翼走下高6米的斜坡,慢慢地跨进密密的“钢筋阵”中,轻轻地铺设钢筋应力计。天啊!世界上那里能找出这样的知识分子,那时,真是敢于与天斗,也敢于与地斗,就是不敢与人斗,为的是什么,为中国人争气,但在当时却得到什么呢!不就是一个臭老九之名吗?幸运的是,四栋大楼的现场测试研究成果为编制我国高层建筑箱形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6-80)却作出了贡献。
也许是上天终究眷顾好人!那一段时间,我们共同作用组正巧有个为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翻译英文文摘的任务,因此获得了一篇澳大利亚I.K.Lee & Hain两位教授撰写的“共同作用”的论文,同时,又从一本英文参考书上查到有关子结构方法的应用内容,参考上述二者,我们草拟了一个至今尚存的1976年手稿,并由张老先生立即动笔,日夜编写程序,我作校对和穿孔;有了疑惑,就请教数学教研组徐礼存老师。在集思广益基础上,张老先生提出了采用子结构方法研究“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思路,又进一步扩展将子结构方法用于地基土的分析。1978年我们撰写了研究论文,但当时还没能找到刊登论文的学术刊物,只好付诸油印本交流。真盼望环境早日正常化,让我们的成果能有一席用武之地。
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又在张老先生牵头和带领下,投入课题的研究工作。1980年以张问清,赵锡宏署名的“逐步扩大子结构法计算高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的论文,终能得以在复刊后的《建筑结构》上刊登发表;随之,合作单位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的方思敏根据张先生的子结构研究思路,也撰写了“子结构研究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文章在《建筑结构》上同期发表。两篇首次发表的论文对推动“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研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接着,应《岩土工程学报》编辑部之邀,张老先生和我等联名在该刊物上发表了“上海四栋大楼箱形基础现场测试综合研究”的论文。这一成果同样在推动“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977年,国内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恢复后,承蒙张问清老教授厚爱,由其领衔,我具体带教了宰金珉,裴捷和董建国等首批三位硕士研究生,半年后又增加了费勤发。四位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内容在当全国同类中均列首创。参加答辩委员会的教授和专家们,对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中,研究生宰金珉的毕业论文共撰写了三篇,因而,被建议推荐为直接授予博士学位,学校也因此上报教育部。却因当时是“你们(指同济)还没有这个博士点,不能授予。”,殊为可惜。尽管如此,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国内还是具有深远影响。后来,他们都成长为教授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也是对张老教授最大的回报和宽慰。可惜,其中费勤发和宰金珉两位,却因积劳成疾,先后英年早逝,万分遗憾。如今,遥愿他俩也能在天堂里好好照顾张老先生。
也是在张老教授的教导和影响下,我继承他的事业,培养众多的这方面的科技精英,桃李满天下,他(她)们在国内外都作出卓越的成绩,先后在“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深大基坑工程理论与设计”以及首创的“损伤土力学”等三个方面的研究中成果卓著,曾多人多次获得国际领先水平或先进水平的评价;其中,应用到已建的101层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在建的121层的上海中心的工程建造中,我的学生们又继续作出了贡献,还进一步开发和创立了“工程控制论”。我在2007年退休后,仍以张老先生为榜样,继续发挥余热,为国家建设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张老教授现年高寿102岁离开人间,作为中国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事业和理论,已是后继有人;他的教诲和德行将激励着弟子们继续努力奋斗,希望能在不久将来,把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理论与实践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展示新的风采。
张问清老教授,请您在天堂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