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君武捐赠画册之跋
二零一四年一月十日上午十时三十三分,一个江南潮湿阴冷的冬日。你猝然离去,我的人生因此改变……。
白墙黛瓦,黄色银杏叶落满了一地,从此不见你早出晚归的背影。“几步之遥一生距离,风欲静而心不息……来不及也走不及,死而有憾因得一知己”。
人生如歌,生命宛如朝露。有些事情的来临似命中注定,犹如我们之间戏剧化的邂逅、来不及说再见的死别。 曾以为,离了你我便不能活。可是,你身后事岂容我顾影自怜:工作室、办公室遗留的私人物品,大量书籍如何处置?你的艺术作品如何保存?遗产如何分配?突如其来的官司?人性之复杂,那些不堪的琐碎,繁杂的人情冷暖考量着我。夜深了,我想远离这是非之地;天亮了,睁开眼我却无处可去。坚韧曾经只是个苍白的字眼,可是经历了这些我懂了:生活的磨难会击溃一个人的意志,但也让人从中学会坚强,豁达和感激,尽管这个过程极其痛苦。没人知道,命运何时赐予你美酒或苦药,面对它我只能一饮而尽。我不遗憾,因为已经得到,你所能给予全部的爱,你是个纯粹的男人,不能忍受无法掌控的人生,你从来都是自己的主宰。你让我明白了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可以超越夫妻之情,那是一种视为知己的惺惺相惜。这是我等待了39年的爱,也是你留给我最大的财富,这份暖意会支撑着我一直走下去。
还记得那一天,二零一四年六月三十日正午,工作室里堆满了你的版画作品、草稿、木板。江苏美术馆工作人员如约而至,院子里暂时搭起了一个简易的工作台,作品按创作的时间顺序一一放置台上,以便拍摄留档。耀眼的日光下只听见“咔嚓咔嚓”机械的快门声,没有多余的话语,时间静默的仿佛就要被溶化。我知道,这短短的几个小时凝结着你一生的心血,一旦离开这间工作室,那些作品将不再属于你我。这一百三十二件艺术作品将永久保存于江苏美术馆,难道还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事吗?遥望天空,君武,那一刻的你一定会为此感到欣慰。
你曾对我说,你每张画后面的故事。自2000年从中央美术学院辞去教职返回故里潜行创作后,苏州园林就成了你寄情山水的一种精神寄托。悠游期间,便可忘物,居于其里,便可忘我。于是这组以线造势,重在意趣的《园林印象》系列便产生了。你采用单刀斜刻保留羊毫柔韧的笔趣,用传统中国植物颜料,印染出桃红柳绿的枝叶,烟墨鹅黄的明月,墨绿螺青的水色和烟青碧洗的天空;刀的刚健有力和水印柔和滋润的韵味结合起来,一种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了。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版种——水印版画,用其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内涵载体的苏州园林,显得相得益彰,毫无违和感。这样的苏州园林,似真似幻,充满着浓郁的东风文化气韵,那时的你是怡然自得的。 2004年创作的《清风•明月•我》,画中暮霭烟漫,梅花疏影摇曳,似一股清风从旷古吹来,碎了一池的月影。你说某日在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小坐,遍看园中景致,脑中莫名就浮现出“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诗句。那刻的你感受着千百年前东坡先生的心境,聆听光影的流逝,那么的绢介狂放,却也曾是一个真实的你。 2007年创作的《遗落的黄昏》一推出,便获得第十八届全国版画展中国美术提名奖,是当年父亲的牢狱之灾让你萌生了创作的冲动。你说父亲曾是你心中的山,却也难免人生落寞步入黄昏,作为家中独子的你却不能改变现状的遗憾。同年,你又创作了《待月》,这幅我最情有独钟的画。风格较之从前愈发洗练而淡泊,色调只是黑白灰辅以几抹淡淡的绯色,几笔似云非云、似树非树的黑白线条洒向天空,天上并无月,却胜似有月。画中流露出空灵、虚静澄明的禅境。你说你一直在等待,那轮月。可是你心中的缪斯女神抑或桃花源?此后的你又陆续创作了“暗香浮动•桃花坞”、“桃色江南•吟之秋”等大型水印版画。直到2013年创作的《梦•桃源》。画中,纵贯整幅的桃树正灼灼盛开,你弯腰側坐于画的左下方,反手撑起肩头的太湖石;几个女子或小寐或奔忙、或古典或现代,在各自的追求中寻找最终的桃源之梦。黑白灰的画面氛围显得十分凝重,衬托出无比孤寂的梦境。能感觉到,你尝试突破自我的企图,那是完全不同于《园林印象》时期的状态,是一种蛰伏已久的躁动。 2013年的夏,漫长炽热,你通宵达旦地工作,只为获得最佳的印制效果,如痴如醉却不知病症已如影相随。你说不要简单地重复,你要创造出一幅不同以往的作品。你如愿以偿,《梦•桃源》荣获2013年的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版画)金奖,却也成为你生命中的绝唱。
人无痴而不交,以其无深情也。生前,你坚持中国水印木刻版画的创作,你对明清话本小说插图的研习,对于十竹斋笺谱和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借鉴,凭借的就是这份“痴”吧。这让你的作品始终弥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远离了当代艺术的低级趣味。把《清风•明月•我》、《遗落的黄昏》、《待月》、《梦•桃源》这些画名串联在一起,似乎就能读解出属于你的一段心路历程。①从中可窥见,人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从何而来?又是谁?还将何处去?这些追问和思索,总存在于文化和地域归属的烙印。
“世间万物,最终只有承诺和牺牲会让我们彼此怀念。”这是你摘入在艺术笔记里的一句话。浮生流光,睹画思人。爱人,就让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彼此怀念吧!
在此致谢江苏美术馆赵治平馆长和李欣老师!感谢在绝望中陪伴我度过最煎熬日子的沈微霞女士!感谢为此书出版付出努力的所有人!
二0一六年元月十日
深虹于杭州西泠畔
①《闲情并非偶寄》作者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