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才千回忆
陇东地区包括庆阳、合水、镇原、正宁、宁县、华池、环县和旬邑等县,是陕甘宁边区的西南大门,在军事上是战略要地。按照留守兵团的统一部署,385旅旅部进驻庆阳县城,770团驻守在正宁、宁县、镇原一线各要点,团部率2营驻守在离庆阳30余公里的驿马关。驿马关当时只有40多户人家,镇虽小,却是个重要的军事要点,驿马关以南
770团处在反摩擦斗争第一线,每天都要对付顽军的摩擦挑衅,加之驻地附近土地少,我们不能与民争利,因此,最初的生产自给活动只是在小范围内开展的,各营、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劳动形式,如开骡马店,摆杂货摊,办小作坊等,团部还成立了军人合作社,经过一年多努力,取得较好的成果,使部队生活得到改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团于1943年春开进大凤川。大风川位处陇东华池县境内,这里草深林密,人烟稀少,虎狼出没,十分荒凉。初到之时,部队没有房住,没有粮吃,缺少开荒工具,真是困难重重。为了不被困死、饿死,我们不等不靠,发扬红军传统,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指战员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荒山野岭搭起了临时住棚,修补破旧窑洞,搜集废铁和敌炮弹片打造锄头镰刀;没有饭吃,就吃野莱、草根。困难激发了同志们的劳动热情,大风川处处都是开荒的人群,到处都回荡着指战员们劳动的号子和歌声。那个场面,实在令人振奋。
特别是当我们听说毛主席、周副主席等中央首长和兵团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参加生产劳动的事迹后,倍受鼓舞和感动。毛主席在他住的杨家岭窑洞对面山上开垦了一块荒地,种上蔬菜,一有空他就来浇水拔草;周副主席和任弼时,还有肖司令员等首长,每人都有架手摇纺车,经常像女同志那样盘腿而坐,纺纱织布。
党中央和兵团首长身先士卒,与边区军民同甘共苦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全团指战员以此为巨大动力,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我们建造营房500余间:凭着1700多双手,开垦出3.4万多亩良田,仅一季就收获各种粮食30多万斤,还生产出陕北稀有的稻米。我们不仅达到粮食全部自给,每年还上交数万斤粮食和农副产品,而且买了牛、马、驴、骡,养了猪羊,办了各类小型工厂;部队因地制宜搞副业生产,打猎、割漆、挖草药、采山货,副业生产达数十种,做到日常生活用品,不出大凤川就可以自给自足。
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部队的生活问题,而且还锻炼改造了部队,涌现出一大批不怕艰难困苦,能劳动、会理财的英雄模范和先进集体,770团多次受到边区政府的表扬。
1944年冬,抗日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是年11月下旬,为了迎接战略反攻,夺取最后胜利,770团奉命出征抗日前线。我们含着激动的热泪,怀着难舍难分的心情,告别了战斗、生活了8年的陕甘宁边区这块红土地。
数代荒山变良田,
屯军积粮依此山,
为国为民皆模范,
白河将士古今传。
(白河部,即三八五旅七七Ο团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