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父亲遗物有感
人间的生日可以忘却,天堂的生日才是永远的记忆
天变暖,我忙于整理父亲遗留的信息。一手羡慕的好字,发黄的纸张,霉味有些刺鼻,好几箱的文稿资料,却是在我眼前闪亮。我都快退休了,让我整理自己的东西,可以负责的说,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哪怕是一篇鸡汤文。
父亲是一个仔细的人,外表没有流露出惊人的创作,少言寡语,但他的笔记确是详尽的描述,或许是哪个年代,什么都不能表露。 那是一九四九年初,江南上海,一个有大学经历,思想进步的青年,用敏锐的眼观,看到了光明,看到我党的未来。动员了家里的哥哥、弟弟、妹妹都参加了革命的队伍。当十月一日的五星红旗飘荡在天安门广场,他也随革命的队伍进入浙江的山区。
我们都有刚参加工作的经历,不同的是,我们是走前人走过的路。父辈们则是在开创一条全新的路,要铲除各种荆棘、土匪、地主、国民党部队残余,建立新的规则,记录中这才是真实的摸石子过河,有兴奋、惊险、犯错和委屈。
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史书或文学作品都有描述,现实依然是重复地再现。 解放前,上大学不是一般的人能办到的,刘、邓等等都是读书人。解放后反动派灭亡了,人们安定下来反思,无产阶级是没钱读书的,那么只有资产阶级才是革命的对象。呵呵 读书人可受难了,我父亲兄妹四人,只有我父亲能够读书,那是他姑妈卖首饰的私房钱,她自身无子女,丈夫是糖行商人,自认为我父亲聪慧可以立业,全力相助。 读书似乎成为了父亲成长最大的障碍,一九五二年开始到一九七六年,前后六次申请入党,被无产阶级退了回来。直到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后,为穷书生平反。第一次入党申请书用了十二页信纸,平反后的申请书用了四页,父亲的心情无限的快乐, 党没有丢弃他。
文稿中文革的批判文章是最多的内容,也有父亲写的改的,我想起中学时期写大字报,老师也是无奈,只好让学生回家写,我让老爸帮忙,只有这个事他似乎没有犹豫,他帮我找好报纸,让我学会剪贴,哈哈,我现在的CTR+C CTR+V就非常熟练,我还想要加自己的感想,老爸说政治斗争不是你管的事,只要学会写作的方法就行。他的工作经历是奇特的,从农村土地改革、县文化发行、财务管理、省新华书店、省工业统计、《浙江工业》刊物编辑记者、省地质局秘书、工代会文教体育、省总工会职工教育、到离休后的省体制改革办。
父亲除了工作也没有什么爱好。就像早期革命同志对他的评价,“何煜同志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太与人交谈,写报告费纸张,看起来没啥精神”。用现在眼光看就是一个典型的宅男。 我父亲的自我鉴定书提到,我出身在小资产阶级家庭,长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教育,轻视体力劳动。解放后在革命队伍里受到党的教育和培养,初步建立了革命的人生观。从一九五八年响应党的号召,毫不犹豫地下放参加劳动。。。。。(收获体会等一番废话),还存在缺点:1、劳动不够积极(都向焦裕禄还能活到今天)。2、与同志们思想交流少(多干事少说话的原则),3、对政治学习抓的不紧(空话)。最后是狗爬字的小组意见:能服从分配。。。。。缺点劳动中要加强主动性。。。。。有些地方表现消极、朝气差一点。
我读了父亲文革时期的学习笔记《唯物论》、《辩证法》、《矛盾论》,明了清晰。当时的人们受文化的限制,难以理解这个哲学的思想,要打许多的比方。他理解的透彻,当他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唯物主义,同志们就不理解,他们用阶级成份的观点来看你,我父亲更无语了。 有许多的资料还需要封存,那是心酸和伤痛。
先人已去,一切的怨念、回想让它们消失在人间,天堂是美好的,无怨无悔,无色无界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