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因设计和生产牛仔裤而永垂不朽
绩。10年以后,公司有450名工人,另外还有85名白领职员。牛仔裤成了西方国家特有的时装经典。李维根据工人们的需求来设计制作服装,他在广告中强调说:“本产品最适合广大的农民、商贩、矿工以及所有劳动人群。”他在牛仔裤衬里提出了终身维护的承诺:如果刚买的牛仔裤撕裂了,可以“免费以旧换新”。慢慢的,两匹马试图撕破牛仔裤的图案成了他们的商标。李维公司在法庭上挫败了那些侵害原有专利权的商家。“李维斯”[Levi’(s r)]这个品牌(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名了)的价值在于其产品结实耐用,公司后来也致力于把这个品牌打造成人人平等的一个符号。
从那以后,李维的财富达数百万美元,但是他没有时间去纯粹地敛财。现在所知的对他仅有的一次采访是在1895年李维66岁时,他告诉《旧金山布告》(San Francisco Bulletin)的记者:“我的幸福快乐来自于我井井有条的日常工作。我不认为大笔财富会使人得到幸福,因为这些富人会立刻变成金钱的奴隶。他们肯定会耗费毕生的精力去打理他们的钱财。金钱不能为那些人换来朋友,患难才能见真知。”
路易斯·斯特劳斯于1881年在旧金山去世,乔纳斯也于1886年在纽约去世。1886年,也就是戴维·斯特恩去世12年后,李维从他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退休,把管理公司的工作重担交给了范妮的4个儿子:雅各布、西格蒙德、路易斯和亚伯拉罕。1890年,他和他的侄子们正式组建了股份有限公司。专利权已经开放了,其他商家纷纷效仿其设计。作为“太平洋希伯来孤儿庇护及家庭协会”(Pacific Hebrew Orphan Asylum and Home Society)和“尤里卡慈善协会”(Eureka Benevolent Society)的委托人,李维仍旧活跃在社会慈善事业中。他在加州大学及其四个委员会设立了28个永久奖学金基金。73岁的李维于1902年去世,他把大量遗产捐给了希伯来和罗马天主教的孤儿院和“依曼纽——艾妇女会”(Emanu-El Sisterhood)。正如范妮所期盼的一样,他的4个侄子得到了600万美元遗产中的绝大部分。斯特恩兄弟在经营公司数年后,将公司转交给了西格蒙德的女婿沃尔特·哈斯(Walter Haas)和他的家人。2003年,罗伯特·哈斯(Robert Haas)和他的叔叔彼得共同掌管公司。到此时,已经传到李维·斯特劳斯的第5代接班人来经营管理公司了。
李维因设计和生产牛仔裤而永垂不朽——尽管他从来没有用过“牛仔裤”这个词。他去世后60年,还没有到20世纪60年代,公司才启用“牛仔裤”这个词。基本上还是西方人在
穿,在东方的销量还不到总销量的10%,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才有所改观。是好莱坞让牛仔裤风靡全球,有些东西刚好把“李维斯”从服装品牌转化为全世界无人不知、无处不在的人文精神:独立、抗争、平等、自由。从20世纪30年代起,好莱坞的西部片真正俘获了美国和世界的想象力。“李维斯”与粗犷的劳动者联系更少了,而更多与自由驰骋的牛仔们的浪漫联系在一起。从“二战”到反叛十足的20世纪60年代,以及悠闲自在的年代,每一代人都从“李维斯”牛仔裤中找到了时代精神。《生活》杂志记录了这样的事实:1974年,美国纺织业年产4.5亿匹斜纹棉布,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美国西部地区骨瘦如柴的牛仔和矿工们身着的牛仔裤,已经成了全世界年轻人的标准着装。从洛杉矶到圣特罗佩的时装模特,都称赞它们是最好的休闲服饰。许多收购旧货的美国人仅靠收集整包破旧的时尚牛仔裤出口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就成了大富翁。”
也就在1 9 7 4 年, 7 5 0 0 万条由李维公司生产的正宗牛仔裤销售一空,而它的仿制品,比任何品牌的衣服都要多。人们对这个已经去世很久的移民十分尊敬,并拥戴他为世界潮流的领导者,这颇为奇怪。当时的社会公众这样评价:在英国,在服装行业为人们所怀念的是贵族人士卡迪根( C a r d i g a n )、惠灵顿(Wel l i n g t o n )、拉格伦(Raglan);而在美国,人们缅怀的是出售工装裤的地摊商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