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侗组织“中国少年铁血军”,老太太率全家参与抗日
如果没有九一八事变,或许赵老太太的人生会完全是另一番模样。但日寇的入侵彻底改变了一切。随着东北的陷落,民间抗日义勇军雨后春笋般出现,赵老太太的二儿子赵连俊(又名赵连仲)和三儿子赵侗,也拉起了自己的义勇军队伍。据于毅夫《赵洪文国传》报道:
“在起事的时候,大家就约定了不许爱财,不许祸害妇女,要联合老百姓,抗日到底,家庭被抄不许埋怨,家人被捉不许乱‘咬’!若干人跑进山里去活动,山外就留着这赵老太太和她的女儿们做交通站,做运输站,做掩藏所,有多少次老太太冒着风雪将枪支插藏在山林古墓中,有多少次老太太输送预备队道义勇军里去,有时深夜里义勇军跑进院子里来休息……最后日人觉察出来了,派去队伍把她们的房子烧了,她才又搬到赵家堡子去,藉着道德会的名义办学讲道,更藉着办学讲道的机会宣传救国,效力虽然发生了,但是也很快地被汉奸所告发,驻在岫岩的日本参事指导官,甚至率领几百人马亲自前往搜捕。”
“一九三四年六月二十五日,赵老太太赵玉堂先生和儿女全都被捕入狱,由于她的机智和大胆,不但自己把自己设法救出来,而且同时还救出半百余个无辜的男女农民。一九三四年九月三十日,她脱离了岫岩监狱,回到赵家堡子,卖掉积存的土地,辞别祖坟,遍谢乡老,携同赵玉堂先生和儿女,经凤城安东间道入关,跑到北平。”
于毅夫的报道过于简略,有许多值得补充的地方。赵老太太的三儿子赵侗,九一八事变前夕曾考入东北大学预科物理系;东北沦陷后,赵侗与苗可秀等人前往北平,组织“东北学生军”;1932年春返回东北,率军加入了邓铁梅的义勇军学生队,1934年2月,又改组成立“中国少年铁血军”,苗可秀为司令,赵侗为参谋长;1935年7月苗可秀牺牲,赵侗继任铁血军司令。铁血军在东北最盛时有兵力1.1万余人,先后与日军大小战斗百余次,1935年12月,甚至一度组织成立了“辽南临时政府”,赵侗兼任临时政府总裁,并与在中国边境地区活动的朝鲜革命军建立了联系,组成“中朝抗日同盟军”。1937年春,铁血军在日、伪的频繁“讨伐”下陷入困境,赵侗入关到北平寻求支援,但随着七七事变北平沦陷,赵侗没有再回东北,而选择了留在北平重组游击队,活跃于北平郊外。赵老太太与赵家和东北义勇军之间的关系,就此告一段落。(据《岫岩县志》)
再如赵老太太房子被烧的情形,史料虽然缺失,但也可据当时的一般情形稍作推测:“烧房并屯”是日军当日用来切段山里的义勇军和山外的民众之间固定联络点的极常用的方式,据《丹东市志》记载,日军因怀疑岫岩县内有义勇军的联络点而又无法查实,前后多次大规模“烧房并屯”,每次烧房都在上千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