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青奠定钢铁王国基础
孤儿出身的张祥青一直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做生意后他十分注意观察市场趋势,对市场动向有极敏锐的感觉。他发现1993年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后,国内整个钢铁市场开始出现回落。他的废钢铁是卖给钢厂做原料的,而当时很多小钢厂开始关闭了,卖废钢铁给这些厂,根本收不回钱。那些还在生产的钢厂,产品也开始滞销,形成三角债,他的废钢铁仍然不好收钱。他认为,今后几年,他这种简单、粗放的废钢铁生意可能不好做。但同时,他发现由于唐山的大量小钢铁厂不景气,所以收购这些厂的成本很低。他觉得是一个机会,他想趁这个机会从原料供应商向钢铁生产商转移。
张祥青的特点是考虑好了说干就干。1994年,他先尝试成立了唐山顺达冶金原料厂,这个厂虽然说只是把废钢铁分类、破碎、烧结,再卖出去,但毕竟比简单倒卖废钢铁上了一个大台阶,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钢铁原料加工厂。他把废钢铁先送到自己的工厂,加工后再卖给那些没有分选、破碎、烧结设备的钢铁厂,销路比卖废钢铁广阔很多,产品的货款也好收了很多。牛刀小试,张祥青尝到办工厂的甜头,信心大增。
1998年,张祥青仍然利用拥有废钢铁原料的优势,租赁了丰南一家倒闭的集体制钢铁企业,成立了丰南冀发特种钢材有限公司,开始加工钢材。1999年,又在滦南租赁了拥有高炉、转炉的倒闭的钢铁企业,成立了唐山合利钢铁厂。
几年前还是钢铁工人的张祥青,不但办起了自己的钢铁厂,而且一口气就接连办了好几个不同类型的钢铁厂,从原料生产到炼铁、炼钢,再到钢材加工,他几乎把一座钢铁联合企业的全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历练遍。尽管这些工厂的规模都不大,却给张祥青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到2000年,31岁的张祥青已经悄悄成为了亿万富翁。
别人是小富即安,而张祥青却是大富不安。他认为自己已经有了资金,在钢铁行业有了丰富的经验的和丰沛的人脉,他不能再满足于经营几个小钢铁厂,他要寻找一个大平台,去干一番大事业了。
闪电战,奠定钢铁王国基础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正当张祥青绞尽脑汁考虑扩张的时候,2001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果然就来了。
在有些人看来,这根本不是机遇。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天津渤海冶金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因经营不善,倒闭多年,现在要处置资产。不少人认为,收购这家企业存在很大风险,如果这家企业还能经营,哪里还会倒闭呢?还有些人到这家企业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就摇头而去。当年天津的这家工厂实在不堪入目:到处都是芦苇和水坑,周围村民随意到厂里抓野兔、捕鱼虾、放牲畜,众多设备都已锈迹斑斑......这样的"钢铁厂",拿来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