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路碑
近日,湖南洞口县水东乡发现蔡锷父亲蔡正陵为他立的“分路碑”。
2001年5月16日上午,湖南洞口县文物管理所办公室突然接到一位男士打来的电话,说在水东乡杨湾村大坝上发现一块清代碑刻,上面刻有蔡正陵等人的名字。
于是,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立即开车前往,找到了那位打电话的男士,他叫尹大金,50多岁,大坝上一位憨厚的农民。因5月5日、6日连续暴雨,使他家门前3米多高的石砌保坎有两处崩溃,造成刚插下水田的秧苗被土石堆压,他在15日清理石块时,偶然发现一块刻有蔡正陵名字的"分路碑"。据他回忆,这块"分路碑"是他1996年自建房屋砌筑保坎时,因需要大量石块而从河边十字路弄回来的,当时石碑埋在地下,只露出一小角,他用锄头挖出后顾不得揩去满石泥巴,便抬回砌在保坎上,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块关干菜锷的重要碑刻。当这次重新发现后,他小心地将碑刻抬放在自家屋檐下,尽管有污泥没洗干净,但碑的上半部已明显风化,版面字迹有少部分受自然风雨剥蚀,其余均清晰可辨。
石碑为长方形茶盘式样,通高65cm,宽30cm,厚15cm,字体小楷阴刻,笔力遒"长命富贵"四字,下为对称竖刻:"弓开弦断,箭来碑挡;右走石下江,左走山门;信士蔡正陵男艮寅;光绪九年二月立"字样。据民间世代相传,这种碑刻称"分路碑"或"挡箭碑",一般体量较小,是小孩生下后看"八字","命犯将军箭"而采取的防范措施,不知从哪朝哪代延续至今的这种迷信方式,在洞口县境内乡村的一些十字路口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石碑。
虽说这是一种历史延续下来的迷信碑刻,但对研究和进一步考证蔡锷在大坝上出生,是一个新的有力的证据和重要的历史资料。如碑文:"信士蔡正陵男民寅"。民寅即蔡锷的乳名,蔡正陵即蔡锷之父。蔡钟在《哀述》中说:"先兄锷生之夕,先慈梦彳亍山坡间,倏有虎自松林来,抚之甚驯,寤顷之,而先兄呱狐坠地,故先慈呼之以虎儿,字之以松坡,所以志也"。据蔡锷的"经馆"老师杨戊壬秀才之嫡孙杨鲜友(原山门镇中学退休教师)回忆说:他经常听父辈讲,蔡正陵与祖父杨戊壬称金兰兄弟。正陵初到大坝上是借居角四五相公杨成壬的庄屋,并娶柑子塘王氏为妻,于清光绪八年(1882)十一月初九巳时生下蔡锷。王氏"坐月"时值寒冬,因家里缺衣少粮,蔡正陵只好去向杨戊壬借粮,并将妻子临产前的梦境相告,杨戊壬听后大喜,认为是吉兆,即速借粮一担并附赠礼物表示贺喜。同时与蔡正陵商议为小孩取名为民寅,民为山,寅为虎,虎出松林之坡,又名松坡。"光绪九年二月立",以讹传讹的说法,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蔡锷将军族系迁衍提供了实物资料。
据1929年《邵阳蔡氏三修族谱·松坡公家传》云:"其先世业农,居城北担地。洪杨之变,流离转徙于邑东及武冈山门。光绪八年生君。"武冈山门即今洞口县山门镇及水东乡一带。这段族谱记载非常明确,在洪杨之变时,蔡锷父辈就流离转徙于邑东及武冈山门一带,并没有说蔡锷出生于邵阳。湖南文史研究馆馆员马少侨著《邵阳历史沟沉·蔡锷故乡访逸录》一文中说:"蔡锷随家由祖籍迁徙山门的时间和年龄问题,诸家著述都以刘达武编《蔡松坡先生遗集·年谱》为据……后来蔡端编辑《蔡锷集·年谱》又采取了这一说法,于是蔡锷由出生的第六年即五实岁,六虚岁时由邵阳祖籍迁武冈山门的说法遂成定论,而这个定论却很值得考虑!"但又说:"在现有资料中较为可靠而又旁证可据的,是蔡锷于出生后的第二年即一周岁时由邵阳祖籍迁居山门。"现在看来,这两种说法都不确。刘达武编蔡锷年谱错漏较多,因是第一本蔡锷年谱,并为蔡锷长子蔡端编的年谱引用,以至后来所有研究蔡锷的专家学者也就此以讹传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