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胞弟蔡松墀曾隐居跳马镇30年
蔡松墀名钟字松墀,是蔡锷将军的胞弟,排行第三,湖南宝庆(今湖南邵阳)人。1892年1月6日出生于武冈市山门横板桥(今洞口县山门镇)一个农民家庭。他早年留学日本和美国,受到兄长蔡锷的影响,接受推翻帝制、要求共和的民主思想,1908年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湖南72名中国同盟会会员之一。1911年夏,受孙中山先生之托,返回湖南联络会党和新军,策动长沙辛亥起义。
后因无心仕途,蔡松墀在长沙城桂花井易家巷5号及我县跳马镇嵩山村坝子塘隐居30年之久。蔡锷将军去世后,他挑起了家中的重担。侍奉母亲,抚养侄儿,培育儿子,用蔡锷精神激励和鞭策教育后人,使侄儿和儿子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骨干人才。抗战期间,他曾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员讲课,勉励学员用蔡锷精神学好本领,强大祖国。
居住在嵩山村坝子塘时,蔡松墀开仓济贫,兴办义学,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重。蔡松墀一生饱读诗书,来到坝子塘后,看到当地许多农民孩子无钱上学,产生了办义学的念头。他从长沙城买回来一块黑板,几十套课桌,同时买来了课本、书籍、粉笔、毛笔、铅笔及本子,将本地30多个孩子编成5个班,开设国语、算术、政治、科技、美术、唱歌、体育、劳动等课程,由自己主教,给孩子们上课。
1951年,经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周震麟的介绍,湖南省委统战部安排他担任湖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55年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1956年在跳马镇嵩山村坝子塘去世,享年64岁。
据了解,在蔡松墀的孙女贺遂宁家,至今还珍藏有《蔡松墀自传》及省政府寄给他的信笺和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聘任书等原件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