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冠秀:子弟兵的好妈妈
马祥林 2002年11月15日
戎冠秀,1896年11月4日出生于直隶(今河北)平山县胡塔沟村一个贫苦雇农家庭。9岁时因家境贫寒被卖做童养媳。1937年冬八路军来到平山建立抗日政权,她担任了村妇救会主任。1938年2月,在她42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一直积极组织抗日支前,担任本村伤兵转运站的站长,被指战员亲切地称为“戎妈妈”。1949年她作为新政协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1950年又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后来她曾当选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第三、四届执委,全国三八红旗标兵,两次被评为全国烈属、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82年春节前夕还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爱国拥军”金匾。1989年8月她在石家庄逝世,享年93岁。
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晋察冀边区便广泛传颂着一位“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事迹。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时,她还作为新政协的代表,光荣地登上了天安门。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几十年间能享有那样高的荣誉,恰恰在于她的事迹感人至深。
■从小讨饭,后又到地主家当佣人, 当了妇女主任后提出口号“放足 剪辫子,自由找汉子”;
■组织周围十几个村的妇女,承揽了 为八路军做军装、军鞋的任务,质 量在北岳区排名第一。
从小生长于穷苦家庭的戎冠秀,随丈夫李有讨饭来到河北省平山县下盘松村。丈夫租种地主的山坡薄地,她给财主当佣人,终年不得温饱。1935年,村里来了一位以小学教师身份做掩护的共产党员,给他们夫妻讲革命道理,使他们明白了跟随共产党才有出路。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八路军挺进敌后抗日根据地到达平山县。此前已有觉悟的李有马上加入了共产党,1938年2月戎冠秀也入了党。虽然此时她年已42岁,还担任党小组长,终日积极带领群众搞减租减息,推选为下盘松村的妇救会长。戎冠秀联系自己的身世,痛感应打破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于是发动妇女破除迷信,提出了“放足剪辫子,自由找汉子”的口号。当时在青壮年男人大批参军支前的情况下,妇女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走出家门,成为重要的抗日劳动大军。
在戎冠秀所住的下盘松村附近,有晋察冀边区银行、八路军的军分区后勤供给处、卫生处和后方医院,是当时北岳区的战略腹地。为了支援部队,戎冠秀把周围十几个山村的妇女发动起来,承揽了为分区后方供给部做军鞋、军装的任务。她自己还带头摸索,把总结出的制衣做鞋要诀编成顺口溜,教妇女和儿童传唱。在验收军鞋和军衣时,她更是认真,每一件都用秤称,用尺子量,还要在太阳光下照,以提防私心重的人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在戎冠秀的带领和管理下,下盘松地区做出的军鞋和军装质量总是在分区排名第一。
■晋察冀边区腹地,屡遭日寇残酷 “扫荡”,她把自己家当成救治伤 员的兵站;
■两天两夜不合眼,救治一位身上负 六处刀伤的战士,发誓“只要你有 一口气,我就要想法把你救活”!
自1938年秋天以后,中共北方分局、晋察冀军区和边区政府长期驻在平山县西北部山区,当地成为华北抗战的重要指挥中心,日寇也因此将其视为眼中钉而多次发动“扫荡”。1941年秋,日本“北支那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自指挥6万大军,对边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扫荡,妄图消灭晋察冀边区领导机关。在前方战事仍频时,戎冠秀担任了交通转运站站长,负责转运伤员。她带领妇女送饭送水,男人不够用,她就带领妇女抬担架。她把山里的柿子、红枣、核桃珍藏起来,连平素最喜欢的小孙子也不让动,专门用于慰问伤员。为了能让子弟兵极早得到救治,戎冠秀就把自己的家当成兵站,给伤员喂饭喂水,接屎接尿。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某部5团1连8班战士李拴拴在战斗中头、脸、脖子上有六处被鬼子的刺刀戳烂,浑身是血,已经昏迷了6天6夜,打扫战场时才被发现抬了回来。面对这位已经奄奄一息的伤员,戎冠秀立即让人把他抬到自家的炕头上,然后认真擦洗干净身上的血迹,再想法让他吃点东西。这个伤员开始一直昏迷不醒,水和饭喂不进去,戎冠秀却坚定地说:“只要你有一口气,我就要想法把你救活!”她轻轻地帮伤员按摩推拿,终于使伤员苏醒过来,能张嘴吃喝。接着,她又发现伤员的双脚冻得青紫,便在寒天中解开自己的棉袄大襟,心疼地把伤员的双脚放到怀里暖热。经过戎冠秀两天两夜没有合眼的照顾,伤员终于得救了,并流着泪说:“大娘,你比我的亲娘还亲呀!”
1943年秋,日寇又对平山实行“梳篦大扫荡”,在反“扫荡”战斗中,八路军连长、边区著名战斗英雄邓世军英勇负伤。此时已两鬓斑白的戎冠秀冒着敌人的弹雨,攀着崎岖陡峭的山路,钻过荆棘把伤员背出了日寇的包围圈,隐藏在安全的地方,自己又守在旁边掩护。当时有很多伤病员在她这种精心护理下,都能很快治愈重返杀敌前线。
■在边区群英大会上,聂荣臻司令奖给她大红骡子,首长们搀扶 她坐上去,一个班战士护送她返乡,沿途群众夹道欢送;
■在参军动员现场为自己三个儿子都报了名,小儿子牺牲于抗美 援朝战场,她成了光荣烈属。
“戎冠秀,真是强,爱护子弟兵胜亲娘……”这一表扬她模范事迹的歌谣,当年广泛传唱在晋察冀大地。1944年2月,戎冠秀光荣出席了在河北阜平县召开的晋察冀边区群英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并在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会上,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晋察冀军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及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授予戎冠秀“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当场奖给锦旗一面、三把铁锹和一把锄头,锦旗上还绣着戎冠秀侧身头像。
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戎冠秀临行时,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奖给她一匹大红骡子和两匹白布,军区副政委刘澜涛、政治部朱良才代主任亲自搀扶她跨上了骡子,并派一个班的战士护送她返回家乡。沿途她受到群众夹道欢送,人们争睹英雄母亲的风采。
戎冠秀不仅是拥军模范,还是生产模范和学文化的带头人。在“大生产运动”中,她把本来没有下田劳动过的山里妇女组织起来成立垦荒团,自任团长开荒种粮。戎冠秀又是太行山区第一个种棉花的人,为此跑到几十里外去请教种棉能手,带领妇女在弯子沟口选了一块条件好的阳坡地试种棉花获得丰收。在日寇残酷的“扫荡”破坏下,当地不仅能在衣食方面自给自足,还多交了公粮。为了摆脱山村落后面貌,戎冠秀还带领全村妇女办起识字班。冬天农闲时节,她还带头办学,发明了“戎冠秀记事学习法”,群众亲切地称识字班为“戎冠秀冬学”。
1944年12月20日,戎冠秀又以劳动模范的身份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边区广泛开展了“学习戎冠秀运动”,评价她是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新民主主义劳动妇女的典型。不久解放战争开始,戎冠秀又积极动员青壮年参军并起带头作用。在动员会上,她给自己三个儿子都报了名,组织上只批准老三李兰金入伍。她把儿子扶上边区奖励的骡子送出村口,叮嘱到部队好好干。后来这个小儿子于1951年4月牺牲于朝鲜战场,戎妈妈成了烈属。
■戎妈妈爱护子弟兵不仅是出于慈 母之情,更主要的是经过党的教育 具有了阶级觉悟
在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战争中,人民军队的成长时刻离不开老百姓。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几十年间在国内一直被树立为拥军模范的戎冠秀这个农村妇女,正是拥护革命的群众的典型。
人们过去传颂戎冠秀的事迹,特别强调她关爱子弟兵如同母亲。然而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戎冠秀热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因为这支军队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戎冠秀出身于苦大仇深的贫穷农家,小时全家8口人,却只有两间破房子,靠租种地主的贫瘠土地为生。戎冠秀9岁的时候,家里实在生活不下去了,父亲忍痛以9吊铜钱的代价把她卖到沙坪村李家做了童养媳。15岁时,她与丈夫李有结婚。李家的家境也很差,公公嗜赌不务正业,婆婆迷信苛刻,经常打骂她。幸好丈夫通情达理,对她比较关心体贴,在妻子企图悬梁自尽的时候救下了她。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生长环境,戎冠秀一旦听到共产党的宣传,迎来了救星八路军,便全身心地拥护革命事业,为此不惜牺牲个人的身家性命。
非常可贵的是,在革命胜利后,戎冠秀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从不以功臣自居。尽管她是全国知名的模范,个人生活却一直十分俭朴。为了少花钱,她每次外出开会都尽量步行,省下的钱捐给灾区。年过70后,她还不顾年高体弱坚持下田,除去开会每年参加劳动200多天。到了耄耋之年,党和政府要接她到城里度晚年,被她婉言谢绝。她说:“我不能给国家工作了,还给国家添什么麻烦?”得知戎冠秀病危,当地政府和部队将她接到石家庄医院,1989年8月她终以93岁高龄去世。
党和人民对戎冠秀的一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解放军总政治部称她是爱国拥军的一面旗帜,全国妇联称她是全国妇女的榜样、中国妇女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