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冠秀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5342
本馆由[ 3ggppi9~ ]创建于2010年01月06日

戎冠秀一家的爱国拥军事迹

发布时间:2011-02-22 16:37:40      发布人: 3ggppi9~

    “我唱晋察冀,山红水又清。山是那么红,水是那么清。如果有人问,请问好老人。这位好老人,好比一盏灯。战士给她火,火把灯点明。她又举起来,来照八路军……好老人叫啥?名叫戎冠秀。好老人住哪?家住下盘松……”这是著名诗人田间创作的《戎冠秀赞歌》,朴实的诗句中,饱含着对“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赞美和爱戴。虽然这位享誉全国的爱国拥军模范已去世十多年了,虽然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已结束半个多世纪了,但是,“子弟兵的母亲”的赞歌人们还在传唱,这位英雄的母亲对人民军队的挚爱情怀不仅感染了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更被她的亲人们传承发扬,为这首高昂的“拥军之歌”续写了新的诗句。“八一”建军节前夕,我们来到了戎冠秀的家乡———平山县下盘松村。戎妈妈的二儿子李存金和老伴梁三花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们深情地回忆了母亲戎冠秀关怀子弟兵、爱护子弟兵、支持子弟兵的感人事迹,并介绍了亲人们的拥军事迹。

    戎冠秀子女:三子二女都是党员,在人生的旅途上,一心向党,爱国拥军。

    戎冠秀共有五个子女,在戎冠秀的教育和影响下,都有一颗赤诚的心,为党努力工作,对人民军队情有独钟。他们虽然都是普普通通的一员,并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却都有着高尚的思想,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工作,爱国拥军,感人至深。

    长子李聚金解放前就入了党,由于小时候受苦太多,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就去世了。

    次子李存金,从小给地主放羊,快解放时才回家,在母亲的影响下,积极投身革命,不久就入了党,当了村干部。1964年起担任村支书,一当就是19年。妻子梁三花也是苦出身,不仅操持家务,还与婆婆一样热心拥军工作。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都参军,女儿嫁给了一位军人。

    三子李兰金,抗日战争末期参加八路军,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后赴朝作战,升为炮兵连长,光荣牺牲在朝鲜战场,当时还未结婚。

    大女儿李荣华在母亲的教育下,14岁就参加了革命,她为人耿直,一生光明磊落,从不利用母亲的影响谋取任何利益,也不允许子女打着戎冠秀的旗号向组织伸手。

    二女儿李喜花是戎冠秀的养女,但却视同己出,对她十分疼爱。

    现在,只有李存金一家在下盘松村生活,住在戎冠秀当年住的老屋里,也守望、传承着母亲的那份拥军情怀。李存金今年已经82岁了,他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凭着公正无私的态度和一心为公的精神,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任村支书19年期间,他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一件件事,在下盘松村有口皆碑。下盘松村地势呈阶梯式,李存金家住在村子的最高处,而小学校处于最低处,而且院子很小,为了改善学校的环境,戎冠秀和李存金主动将自己家的大院子和五间大瓦房让给小学校,自己家分别搬到了相距较远的两个地方,虽然带来许多生活上的不便,他们却一住就是好多年。

    梁三花老人告诉我们,她和婆母一样,都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也对军人有着深厚的感情。用老人自己的话说:“俺跟俺婆婆一样,就是喜欢军人,一看到穿军装的兵,俺就从心眼儿里高兴。”

    老人今年已经73岁了,当姑娘的时候就在娘家积极参加拥军工作。19岁时嫁到戎冠秀家,由于那时戎冠秀已经担任村妇救会会长,工作很忙,梁三花不仅要操持一家人的吃喝,还积极与婆婆、小姑一起为八路军做军鞋、碾军粮,补军衣。当时每个妇女做拥军鞋的任务是三对,但婆婆工作太忙,为了不让母亲分心,梁三花就和小姑喜花一起把母亲的那份也赶做出来,常常是忙到半夜。

    不仅战争年代如此,解放后,和平了,一家人的爱兵情却越来越浓。一次,解放军的一个连队拉练到了下盘松村,当天晚上,戎冠秀和梁三花一起给战士端过去一簸箕新鞋,她们亲眼看、亲手摸,把一双双新鞋挨个递到战士手里。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地处深山区的下盘松村大米还不多见。大女儿秀玲从外地带回一袋大米,正巧县武装部和地方的新闻单位到下盘松村拍纪录片,梁三花将一口袋大米全给客人吃了,而自家却吃的是粗粮。

    戎冠秀的孙辈:有11人穿上军装,在革命的大熔炉里锤炼成长,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只为了无愧于“子弟兵的母亲”后人的那份荣耀“革命代代如潮涌,前赴后继跟党走”。随着时光的流逝,戎冠秀的孙辈由少年成长为青年,他们陆续走向社会,走向成熟,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沿着前辈的足迹向前。

    梁三花老人拿出珍藏多年的相册,一一向我们介绍:这个是谁,啥时候当的兵;那个是谁,在哪儿站过岗……提起军队、说起军人,老人喜笑颜开,“俺共有三个儿———耿成、健雄、雄飞,全都当过兵,惟一的闺女秀玲也嫁给了军人”,心中的那份自豪溢于言表。

    李耿成参军后到了中央警卫团,能够守卫在毛主席身边,保卫他老人家的安全,李耿成感到既光荣又有压力。要完成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靠一颗红心,还要靠过硬的本领,他刻苦训练,努力提高军事技能,在部队的几年里,他节假日几乎没有休息过,不是到炊事班帮厨就是开荒种菜,改善部队伙食。李耿成回忆,毛主席对警卫战士十分关心,把金日成主席送的苹果分给战士们吃,领袖的关怀,使他有使不完的劲,他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在同期入伍的战士中第一批光荣入党。后来,李耿成转业到铁道部专运处(专门负责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专列)工作。1985年,响应上级号召积极报名参加中央讲师团,到安徽省贫困地区支教,因成绩显著,被中直机关和国家教委评为支教先进个人,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李健雄高中毕业后在张家口当兵,先后当过炊事员、通讯员、驾驶员,多次立功受奖,转业后到石家庄地区土产公司,由一名普通干部升任为经理。由于各种原因,他今年下岗,妻子也于同期下岗。面对如此困境,李健雄并没有灰心,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面对挑战。他的儿子李伟今年即将大学毕业,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军人对他的吸引力太大了,他已经多次向父母和亲人表示,今冬参军,到解放军这所大学校经受锤炼。

    李雄飞不到入伍年龄就积极要求参军入伍。当时接兵的同志告诉他,到内蒙古当兵很苦,让他等第二年够了当兵年龄再走,可雄飞坚持当年就走。雄飞当兵三年,在中蒙边界放哨,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后来,考虑到奶奶和父母需要照顾,退伍回乡。他的儿子李明明去年冬天应征入伍,在武警总部直属部队当兵,他刻苦练武,连续几次被评为“红星战士”。

    李秀玲从小生活在奶奶戎冠秀身边,甚得奶奶疼爱,受老人的爱国拥军的思想影响很深。小时候,村里常来解放军,她也学着奶奶和父母的样子,把家里的核桃、黑枣、红枣送到部队驻地。家庭的熏陶,环境的感染,为她今后的人生旅途埋下了伏笔。秀玲从小就非常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女兵,只是家乡从不招女兵,奶奶也不让她走“后门”,这一愿望未能如愿。1970年底,秀玲进了兵工厂,虽然不穿军装,但也是为军人服务的,她同样感到十分高兴自豪。此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一位年轻的军人秘英杰,他忠厚、老实,重要的是,他还是一名军人,秀玲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他,与他结为伴侣。

    李荣华有四子一女,分别叫沈建军、沈志军、沈铁军、沈海军、沈建民。他们兄妹五个人都是共产党员。从这些名字中的一个个“军”字,也不难看出一家人对人民军队深深的情愫。

    沈建军1971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6410工厂当工人。他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从工人一步步升任副厂长。几十年来,他先后十几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沈志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技术学院工作;他的儿子2000年参军,现正在部队安心服役;

    沈建民1970年参军,1975年转业到省公安厅工作。在部队期间,有的战友劝她,你是戎冠秀的外孙女,让你姥姥说句话,提干、入党的问题不就好说了。沈建民却始终没有这样做。她刻苦学习,取得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大专文凭和中央党校函授学习的本科文凭,在工作上也积极进取,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她的爱人刘永福也曾是一名军人,已由空军石家庄行政学院转业到地方工作。

    李喜花的一女二子中,有一个儿子从过军。

    从戎冠秀到她的曾孙共四代人,虽然他们所处的年代不同,但是,爱国拥军的精神却是一脉相承。他们都以拥军报国为己任,用戎冠秀老人的爱国拥军精神鼓励自己、鞭策自己,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即使是在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也从容应对,而从不利用老人的影响为个人谋取私利,更不向组织伸手要官、要待遇、要照顾,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正气,保持一个革命家庭的优秀传统。因为他们深深感到:作为戎冠秀的后代,他们有一种责任、动力、压力,他们只能事事争先,为老人争光,为党增辉,做党的优秀儿女,做人民的勤务员。

    戎冠秀———“子弟兵的母亲”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八路军开进了太行山深处的平山县,使那里成为我党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的腹地。

    八路军工作队进驻平山县下盘松村后,出身贫苦的戎冠秀和丈夫李有,积极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李有担任了村农会主任,戎冠秀也于1938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了下盘松村的妇救会会长。

    1941年到1943年,日本侵略者对我晋察冀边区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在反“扫荡”中,戎冠秀带领妇女给前线战士送水送饭。在严重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伤员的生命,她拿出家里最后的面粉和鸡蛋,做成可口的饭,一勺勺喂伤员;用温开水给伤员清洗创伤,用中草药给伤员敷伤口;她见伤员脚冷,撕开女儿的棉袄,掏出棉花暖在战士的伤口处;为了及时把重伤员送到医院,年近五旬的她带领妇救会会员,抬着担架,颠着小脚,奔跑在崎岖的山路上;为了掩护一个重伤员,面对围追的敌人,她临危不惧,让伤员踩在自己的肩膀上,把伤员举扛上去,藏进了山上的暗洞……多少伤员在转危为安时都情不自禁地向她行跪拜大礼,发自内心地称戎冠秀为“妈妈”。

    1944年初,晋察冀边区召开群英大会,戎冠秀被授予“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的光荣称号,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亲把锦旗授予了戎冠秀。解放后,戎冠秀积极参加家乡建设,曾经作为华北区人民代表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参加了开国大典;作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多次出席全国劳模会议和拥军优属表彰会议;她作为深山老林的一位农村妇女,曾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12次接见。1988年8月12日,在戎冠秀93岁高龄告别人世时,她的骨灰由河北省党政军领导亲自护送,安放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