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的战士——李公朴
李公朴(1902~1946),江苏武进人,生于镇江。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新闻出版家。
李公朴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由其三哥抚养成人。他10岁入私塾,13岁到商店当伙计。因五四运动中揭发店主贩卖日货而被解雇,乃弃商就学。1925年考入沪江大学,是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赴粤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沪宁路党政特派员。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他愤然离开军队,决然脱离了国民党。1928年赴美国俄勒冈州雷德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抱着“唤起民众”的雄心壮志,他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群众文化教育工作,开办业余补习学校、妇女夜校,并在史量才支持下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他筹办了读书出版社,曾主编《读书生活》杂志。他是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各界救国联合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36年11月22日被捕,是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抗战爆发后出狱,旋与沈钧儒、邹韬奋等先后创办《全民》周刊、《全民抗战》周刊,主张动员全民,抗战到底。他曾到山西组织民众动员委员会,任宣传部长,并担任“全民通讯社”的社长;曾应阎锡山之邀在山西主办民族革命大学。1938年4月,李公朴回到武汉,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为保卫大武汉奔走呼号,宣传全民抗战,再次为国民党扣押,经周恩来、沈钧儒等多方营救,才被释放。同年11月,赴延安参观访问,受到毛泽东等接见,考察晋察冀边区,组织抗战建国教学团,在边区培训抗日宣传人才。
皖南事变后,李公朴来到昆明,先后创办北门书屋和出版社,秘密翻印和发行《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解放区战场》等共产党人的文章。1944年,中国民主同盟在昆明成立云南支部,李公朴加入民盟,当选为支部的执行委员。在民主运动中,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抗战胜利后,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民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央委员、重庆社会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等职,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1946年2月10日,在重庆较场口事件中被国民党特务殴打致伤。李公朴终生争民主自由、反独裁腐败,虽遭反对派所嫉恨,但他毫不畏惧,继续为和平、民主奔走,他说:“我们搞民主运动的人,是要随时准备牺牲的。”“为了民主,我已准备好了,两只脚跨出门,就不准备再进门了。”5月伤愈,由渝返昆。7月11日晚,李公朴在回家途中遭人刺杀,次日凌晨在云大医院逝世。李公朴被刺身亡的消息公布后,中外舆论震怒,人们无比悲恸。毛泽东、朱德发来唁电,周恩来称“他是一个为民主革命而献身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