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挖掘和保护周建屏将军革命活动旧居旧址的几点思考
关于挖掘和保护周建屏将军革命活动旧居旧址的几点思考
——谨以此文纪念周建屏将军诞辰120周年
陈凌翔
(中共江西省金溪县委维稳办副主任 13879462553)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文件)指出:要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要“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提升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影响力,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周建屏(1892-1938),江西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委会左源村小组人,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赣东北苏区和红十军、红十一军和西柏坡所在地——晋察冀边区模范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红色人物。加强对周建屏将军革命活动的旧居旧址挖掘和保护,对弘扬革命精神,提升我县红色文化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周建屏将军生平及其在党史军史中的重要地位。
周建屏(1892-1938),原名宗尧,字兴唐、兴堂,曾用名子炎,江西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委会左源村小组人。1892年8月26日生于云南省宣威县倘塘村,1909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1911年参加云南推翻满清的“重九”光复起义。1915年护国战争时在朱德部下任连长,后在云南军中逐渐升任至旅参谋长。1924年弃职返江西祖籍务农。后经周恩来介绍在黄埔军校学习,于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期间,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营长。1927年8月1日,率部参加南昌起义,后在三河负伤,与部队失散。其后,前往上海,与中共中央恢复联系。1928年同方志敏一块创建了赣东北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方志敏被选为主席,周建屏为苏维埃执行委员。1929年,被派往闽浙赣苏区担任军事指挥,与方志敏、邵式平等人合作,打下景德镇等多处要地,屡次击败国民革命军。1930年9月,周建屏所部被扩编为红十军,担任军长。1933年初红十军被调往中央苏区,整编成为红十一军,周建屏继续担任军长。1933年10月,红军整编后,担任红十九师师长,后又调任独立红24师师长,长征开始后率部留在南方进行游击战。1935年,周建屏在一次战斗中负重伤,被送往上海抢救,次年伤愈后赴延安,任抗大第二科科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343旅副旅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37年任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与政委刘道生带一教导营,在滹沱河上游开辟抗日根据地,并成为晋察冀边区模范抗日根据地。 1938年6月13日,因旧伤复发,在河北平山病逝。
周建屏在党史、军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概括一下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他是赣东北苏区和红十军、红十一军的创始人之一。 1929年,周建屏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赣东北协助方志敏,10月,担任了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团长。周建屏率部在赣东北取得了多次反“围剿”的胜利,扩大了赣东北根据地。1930年7月,周建屏率领1000余红军指战员奇袭“江南钱柜”景德镇,壮大了红军的实力,赣东北根据地红军由1000余人发展到4000余人。扩军后的红军独立团,经中共赣东北特委批准成立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师,周建屏任师长。7月,红军独立师扩编,正式成立红十军,军长周建屏。全军3万人。 1933年1月,中央调红十军到中央苏区参加第四次反“围剿”, 1月23日,红十军南渡信江,在贵溪县上清镇同红一方面军第31师会师,然后合编为红一方面军第十一军,周建屏继任军长,王如痴任政委,十一军下辖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周建屏率部在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沉着冷静,指挥果断,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周建屏以其优秀的军事才能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方志敏称其为“他领导红军打了许多胜仗,他是创造红十军的一个主要领导者”。
2、他是革命圣地西柏坡所在地——晋察冀边区模范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 1937年8月,周建屏出席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后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副旅长,随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9月,与旅长陈光指挥343旅在平型关公路南侧担任主攻任务,重创日军板垣师团;11月受命在滹沱河两岸开辟晋察冀军区第4分区,周建屏任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刘道生任政委。 他和刘道生在正太路以北的山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几个月就建立起以平山子弟为主的平山团。并在井隆、获鹿、正定、阳泉、寿阳等地组建若干游击队。周建屏在开辟滹沱河上游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宣传群众,支持群众减租减息,帮助地方发展生产,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动员群众踊跃参军,建立地方抗日武装,壮大了八路军主力部队。他在晋察冀边区扩建了三个相当于团的区队。他率部参加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八路围攻”等战斗, 1937年12月22日,周建屏指挥部队在温搪消灭日、伪军1200多人。收编了地方抗日武装“联庄会”,从而将四分区10多个县的广大地区连成一片。周建屏战斗和生产一肩挑,一边是枪杆子,一边是锄头把,使四分区成为晋察冀边区数一数二的模范抗日根据地。平山县的西柏坡后来成为党中央机关所在地。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建屏县西柏坡,西柏坡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
3、他是我军军史中一名被誉为“红色兰博”的军中骁将。以贝雷帽为标志的特种部队,令人浮想联翩,如:美军的三角洲突击队,英国的“燕子”都不禁让人神往,特别是史泰龙塑造兰博的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周建屏是我军一员南征北战、屡建奇功的优秀指挥员,被誉为“红色兰博”的特种部队战争专家。他在滇军中,看到中国军队养兵费用高昂,民生凋敝,提出减少军队,而提高单兵作战能力,建立类似今天特种部队的精兵保卫国防的思想,可说是中国最早的特战理论,但不被上级采纳。他不仅仅在红军时期成功地多次打败过国民党军,而且让日本兵吃过不少苦头了,留下不少精典战例。1927年周建屏策动赣东北起义,成立独立师,该师编成三个旅,其中第三旅强荣海部(人称强拐子)就是他按照特种兵思想改造的一支奇袭部队,这支部队人数少,但是专门练习近战和突袭。不久国民党军发动清剿,主力为江西省政府警卫团,装备有当时堪称一流的法国“花机关枪”,即冲锋枪。双方激战于缸瓦市,由于警卫团装备极好,周部下一旅二旅火力不足,渐渐抵挡不住。然而,久久没有投入战斗的第三旅却乘国军松懈之机忽然从后面突入,一枪不发,纯用大刀肉搏格斗,国军措手不及,“花机关”上不了刺刀,单兵格斗能力实在招架不住强拐子,结果大败亏输,“花机关”也多被交获,成了独立师改编红十军时候的重要本钱。在抗战中周建屏和刘道生搭档,开辟晋察冀四分区,至1938年6月因旧伤复发病逝,在四分区只担任了不到一年的司令员,却留下了相当多的精彩战例,带有极强的特种作战色彩。其中最出色的,一次是小村突围,《亮剑》中的李云龙遭到日军特种部队奇袭,原型就是这一战。周建屏在小村住宿时被日军突然围困,因为步哨被刺杀,敌人摸到他窗前才被发现,但他毫无惧色,四面开弓,两支驳壳枪打的日军无法抬头,他的警卫员当时在屋外,立刻和他互相掩护,使他得以突围,突围后的周建屏马上来了一个反冲击,匹马冲进村中救出警卫员,日军气为之夺,终于被他带着警卫员突围成功。此战例虽然传奇,却是史载有据,以创作《东行漫记》而闻名全国的老作家阎涛(因为他是建屏县西柏坡村人,所以对周建屏烈士怀有特殊的感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撰写的《刀光闪闪——周建屏的故事》曾经对此详细描述。另一次是周亲自组织侦察,奇袭日军战地医院,此战打掉一个日军医院不说,还差点干掉一个正在安抚伤兵的日军旅团长。堂堂旅团长大人滚到水沟里,眼睁睁看着周建屏把战地医院守军全部消灭而无可奈何,这个刺激太强烈了,所以此后当地日军收缩防守。这是奠定四分区根据地的一战。
4、他是我军一名革命资历深厚的优秀革命军人。周建屏将军先后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黄埔军校(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1926年入党, 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云南起义和四川起义)和讨袁护国战争、护法运动以及讨伐陈炯明叛乱、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等革命活动,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直至病逝在军中,可谓戎马一生。正如他临终遗言所说:“我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参加过打倒三个皇帝(溥仪、袁世凯、张勋)的斗争,直到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才算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也是一位血洒疆场的传奇将军。据史料记载他先后负伤7次,可谓出生入死,艰苦卓绝。他是我军在抗日战争史上因病牺牲在战争一线的最高级将领。1937年9月国共合作抗日时,周建屏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当时,八路军、新四军被国民政府授予军衔的只有上将1名(朱德)、中将10名,少将20名。与他同级别的将军在解放后至少被评为上将,甚至被评为大将。如:当时同时与周建屏被授少将军衔的八路军115师344旅副旅长的黄克诚建国后就授予大将军衔。120师359旅副旅长王震、120师358旅副旅长张宗逊、129师385旅副旅长王维舟 129师386旅副旅长陈锡联等建国后都被授予上将军衔。
5、他是一名深受群众爱戴的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优秀革命家。周建屏不仅军事指挥艺术高明,而且善于做群众工作,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三年游记战争和晋察冀四分区根据地创建中,都留下了许多爱民为民的佳话。周建屏因其卓越战功和崇高人格,深受广大群众爱戴。他牺牲后,几千军民在小觉镇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一些寺庙的和尚主动要为他念经送葬。分区宣传队特为他赶编了一首赞歌:“艰苦卓绝,屡建奇勋,浴血沙场,献身革命,时代的先驱,民主的英灵,让我们踏着您的脚印,前进,永远前进!”为了永远纪念他,应广大军民要求,经晋察冀专区和边区行政委员会批准,小觉镇改名为建屏镇,并以小觉镇为中心成立建屏县(后并入平山县)。当地群众在太行山山腰里,为周建屏建起一座烈士墓。日军先后三次“扫荡”小觉镇,三次炸毁周建屏烈士墓,可是群众又三次修复起烈士墓。新中国建立后,周建屏的遗骨移葬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小觉镇上的烈士墓至今仍完好无损地屹立在太行山上。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写到“……在晋察冀土地上。尤其令人怀念的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红军时期就当过军长的四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同志,于1938年6月因劳累过度,牺牲在战斗岗位上,他们在作战中英勇捐躯,效命沙场,永远值得我们纪念!”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周建屏被列入新华社《永远的丰碑·抗日英雄谱》中的著名人物。2009年为纪念建国60周年活动,云南省开展开展了“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突出贡献人物和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云南人物”评选活动,经群众评选周建屏被评为“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突出贡献人物”。在周建屏出生地云南宣威市倘塘镇、籍贯所在地江西金溪县,广大群众也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优秀的革命家。云南宣威市倘塘镇修建了周建屏将军故居,2002年被列为曲靖市(地级市,辖宣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金溪县在锦绣广场塑立其雕像,并在县城以其名命名一条大道“建屏路”,以兹纪念。
二、周建屏在金溪县的有关革命活动情况及旧居和旧址情况。
(一)周建屏在金溪县有关革命活动情况
1、他亲自指导成立了金溪县第一个红色政权---苏维埃政府金溪县竹桥乡革命委员会。据有关史料记载:“1932年2月间第五集团(应是红十一军)第21师周建屏部队来驻竹桥、双塘时,劳动群众基本上改变了以往的错误看法。当时周建屏师(应为军)驻双塘岗,由于竹桥是土豪劣绅较多、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的一个大村,周师长二月间曾亲到竹桥余锡昌书院(周建屏师长参加革命前,因遏祖清理家产与余锡昌交往过)向余柏舟、余本荫等劝告:‘我在前几年是反动军队里的营长,你们都知道,只要认清形势,明辨是非,下定决心,一样可以参加革命,你们还有什么顾虑呢?’嗣后派师政治部主任吕振球同志负责发动组织竹桥群众。1932年3月在红军第21师政治部的直接领导下,通过群众大会正式选出主任委员余本荫、副主任余启南(一个月后改选雷守根、周登珍)等11人,组成竹桥革命委员会,并由红军21师政治部制发镰刀斧头党旗一面靠墙杆旁边写着‘苏维埃政府金溪县竹桥乡革命委员会’,又圆形图章一颗,文曰‘苏维埃政府金溪县竹桥乡革命委员会’”。(以上史料见雷守根等8人回忆录,《回忆录。史字第43号,1960年4月)。这是金溪县第一个红色政权,闽赣省所属的资溪县苏维埃政府金(溪)资(溪)特区革命委员会。1933年红十一军复克金溪县城,而后派出工作团仅1个月在金溪县建立31个苏维埃政权。
2、他亲自在竹桥村步云公祠堂打自己的“土豪”----把自己的家产分给了穷人。1933年1月25日(除夕),周建屏、邵式平、方志纯率领红十一军夜渡信江。26日,红十一军与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三军团在贵溪上清宫胜利会师。红军总司令朱德、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亲切会见了周建屏等,简要地交待了红十一军的任务。三军团走后,周建屏率领红十一军进入金溪县城,接替三军团的驻防。军部驻在县城附近山脚下的一个村里。周建屏利用这个机会回到老家—双塘左源村。周建屏在竹桥乡余家“步云公祠”里,接见了乡革命委员会的人员,并把自己在左源的几十亩土地和房屋分给贫苦的农民。
3、他在竹桥左源村解甲归田,寻思报国救民之路——从这里开始与旧军阀决裂走上革命道路。1923年9月,周建屏因发觉在滇军无法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抱负,毅然离开滇军,解甲归田回到金溪县竹桥村委会左源村小组。返乡后在东乡县古塘胡家村购买了80箩田地(3箩为一亩),在本村也置办了40多箩田产业,打算安静度日。但看到国内革命形势风起云涌,这位正直、爱国、有志的热血青年就再也坐不住了。通过深入思考,周建屏重新回到军营。1925年,到赣州杨如轩师任营长、少校参谋。1926年经周恩来推荐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底,朱德受党的委派来到南昌,任南昌市公安局长和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周建屏早年在滇军时,曾在朱德部下任过职,思想上受到朱德的影响。朱德一到南昌,周建屏立即拜见阔别多年的老上级。在朱德的培养教导下,1926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从第3军第9师27团2营(任营长)调入军官教导团,协助开展党的工作。1927年8月1日,周建屏随军官教导团参加南昌起义。
(二)周建屏旧居和旧址情况
目前,竹桥村委会有关周建屏将军革命活动旧居旧址主要有:
1、双塘镇竹桥村步云公祠堂。为红军革命时期周建屏接见乡革命委员会打自己的“土豪”所在地。目前,该祠堂已经村民修缮并保存完好。
2、双塘镇竹桥村委会左源村周建屏旧居。1923年9月周建屏弃职返回江西祖籍务农所居住的旧址,目前尚存,仍有人居住。宅子很大很旧,两进四开间,马头墙,白粉灰瓦,砖石土木结构,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目前该村村民中还流传着周建屏解甲归田、砸烟枪戒烟(鸦片)入党、八一南昌起义突围、汕头庙效法鲁智深“出家”、亲手处决小舅子等革命活动故事。
三、如何挖掘和保护周建屏革命旧居旧址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竹桥村已经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西历史文化名村、抚州市十佳旅游景点等荣誉称号。今年我县还举办了全国“竹桥文化”发展论坛。但是由于对周建屏将军的有关事迹宣传不够,广大群众只知道竹桥村是个明清建筑群聚集的古村,而不知晓这个古村还是一片红色光荣的土地,是赣东北苏区和红十军、红十一军军长、革命圣地西柏坡所在地——晋察冀边区模范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周建屏的故乡,是金溪县第一个乡苏维埃政权所在地。挖掘和保护周建屏革命旧居旧址对于弘扬先烈革命精神,加强群众爱国主义教育,提升苏区精神和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红色旅游经济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要进一步修缮竹桥村步云公祠堂和竹桥村委会左源村周建屏旧居。县、镇、村各级党委、政府要抓住中央加快苏区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周建屏旧居旧址的保护和开发。要投入经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周建屏在竹桥布云公祠堂和左源村活动场景再现。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周建屏革命事迹和有关传说等进行收集整理,对有关周建屏及其当年红军革命的文物进行收集,将步云公祠和左源村周建屏旧居建成“金溪红色文化展览馆”,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要将步云公祠堂和竹桥村委会左源村周建屏旧居纳入竹桥古村保护和开发旅游整体规划,做到红色文化与古色文化有机结合。在竹桥古村保护和开发旅游中,除要继续加大对明清古建筑群的保护、开发等,还要充分考虑竹桥村的红色文化,对周建屏有关旧居旧址及其竹桥革命委员会(金溪第一个红色政权)有关遗迹进行深入挖掘和保护,并将其纳入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设计有关旅游线路、旅游景点。通过对竹桥红色旅游景点的挖掘,改变竹桥村景点单一的现状,增加竹桥村的“看点”,使得群众在看古村的同时,寓教于乐,受到一场深刻地红色革命的教育。
3、要进一步唱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周建屏将军故里---金溪竹桥村”这张响亮的红色名片。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广播、在公路沿线制作巨幅宣传牌、邀请周建屏生前战友及其后人参观旅游等各种形式,对周建屏有关事迹进行广泛宣传,使得广大群众对这一红色名片有足够的了解,以进一步增强竹桥村在全国、全省的知名度。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