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屏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6036
本馆由[ 0bo0dp ]创建于2010年01月19日

艰苦卓绝抗战到底的传奇将军周建屏

发布时间:2015-09-23 22:14:15      发布人: 尘缘外
艰苦卓绝 抗战到底的传奇将军
——记江西金溪籍抗日名将周建屏
 
陈凌翔
(中共江西省金溪县委维稳办副主任 13879462553
 
 
“我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参加过打倒三个皇帝(宣统、袁世凯、张勋)的斗争,直到我加入共产党,才算走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是党和根据地的人民养育了我。我虽然不能看到全中国的解放,但我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我不能和你们一起战斗了。你们代替我告诉官兵和民众们,要抗日到底……”这是一位抗日名将的临终遗言。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刻,我们再来重温这段豪迈的遗言,我们不能不为这位戎马一生,血洒疆场、战斗不息的传奇将军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这位传奇将军就是我们金溪人周建屏。他是我党我军著名的抗日英烈,伟大的民族英雄,我们金溪人的骄傲!
周建屏,江西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委会左源村小组人。1892年8月26日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倘塘村,1938年6月13日因旧伤复发在河北平山病逝。从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在军中病逝,30多年军旅生涯,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出生入死,艰苦卓绝,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是我军一名优秀指挥员,是一名血洒疆场的传奇将军。2014年8月29日,民政部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周建屏名列其中。2015年9月3日,周建屏将军其唯一女儿周彩花作为英烈后代代表参加了“9.3”阅兵成为老兵方阵一员(周彩花85岁,德兴市民政局退休干部)。
参加打倒三个皇帝的斗争 
周建屏,原名宗尧,别名兴堂、子炎,1892年8月26日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倘塘村。父亲周义忠,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为人正直,办事公道,为邻里所敬重。母亲杨重妹,是一位勤劳的农村妇女。他有一个姐姐、四个弟弟、两个妹妹,都因家境贫困没念过书,只有他上过几年私塾。当时正是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满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摇摇欲坠的时期。周建屏受革命形势所影响。17岁时便考入云南讲武堂。1909年,周建屏18岁时即由讲武堂入云南新军,当班长、排长。1911年参加了云南“重九”光复起义。云南起义后,周建屏又随蔡锷派出的第一梯团入川援助四川起义军。因为他打仗机智勇敢,连续提升为连长、营长、团长、旅参谋长。在此期间,他参加了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在蔡锷的护国军第一军第六支队,作为朱德的部下曾两次入川作战。后又参加了反对张勋复辟的军事斗争。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执掌大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高举护法义旗组建靖国军。周建屏作为护国军的营长参加了护法斗争。在他走过的这一段人生道路上,虽然为推翻封建帝制,铲除封建军阀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但也使他逐渐认识了旧军队的腐败堕落,打仗根本不是为国为民。他气愤地说:“身居官位,不能一展初衷,此官又居之何用。”1923年9月,周建屏发觉在滇军无法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抱负,毅然解甲归田回到老家江西省金溪县竹桥左源村。
朱德介绍入党 参加南昌起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周建屏暂时的闲居,并非图安逸,而是在求索。返乡后,周建屏在金溪县左源村一边耕作,一边思考救国救民之路。当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形势风起云涌,这位正直、爱国、有志的热血青年就再也坐不住了。通过深入思考,周建屏重新回到军营。1925年,到赣州杨如轩师任营长、少校参谋。1926年经周恩来推荐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参加北伐战争,任北伐军营长,随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攻克了江西南昌
1926年底,朱德受党的委派来到南昌,任南昌市公安局长和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周建屏早年在滇军时,曾在朱德部下任过职,思想上受到朱德的影响。朱德一到南昌,周建屏立即拜见阔别多年的老上级。在朱德的培养教导下,1926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从第3军第9师27团2营(任营长)调入军官教导团,协助开展党的工作。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周建屏随教育团作为预备队,负责监视和歼灭驻地附近的敌人。8月3日,起义军撤出南昌,经瑞金寻乌进入广东。在潮汕、三河坝,被国民党的军队冲散,主力进入海陆丰地区。周建屏带的部队被打散后,只剩他一人。为躲避敌人的搜捕,周建屏在距三河坝不远的碧莲寺削发为僧,隐避身份。躲过敌人搜捕以后,周建屏对老方丈说:“我既已投身革命,岂可半途止步!”于是拜别了寺院,以僧人的身份作掩护,去寻找党的组织。他先后到了南昌、南京、青岛、上海等地,最后在上海找到了党组织。
方志敏的亲密搭档 红十军、红十一军创始人
 
1929年,周建屏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赣东北协助方志敏,10月,担任了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团长。周建屏方志敏邵式平等人合作,打下景德镇等多处要地,屡次击败国民革命军。1930年9月,红军独立师扩编,正式成立红十军,军长周建屏。全军3万人。1933年初红十军被调往中央苏区,整编成为红十一军,周建屏继续担任军长周建屏以其优秀的军事才能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方志敏称其为“他领导红军打了许多胜仗,他是创造红十军的一个主要领导者”。
1930年7月间,根据情报得知驻扎在景德镇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已调走,城内的保安团、警察、法警等反动武装大约只有一个团的兵力。于是向方志敏建议:智取景德镇。在攻打景德镇战斗中,周建屏一面令部队打着安徽靖卫团的旗子以麻痹敌人;另一面抽调一批外省籍战士组成先头部队,连夜奔袭景德镇,包围了城内反动武装的所有据点,迫使他们缴械投降。此次攻占景德镇,缴获长短枪450支,没收了土豪劣绅、反动资本家大量的金银财物,释放了大批政治犯,奇袭景德镇的空前胜利震惊了国内外反动派,赣东北红军由一千余人扩大到四千余人。根据地纵横五百余里,人口增至一百余万。独立团也扩编为独立师,周建屏担任了师长。
1931年4月,方志敏代理红十军政委,方志敏到十军工作,大大激发了周建屏的革命热情,他俩紧密合作,共同指挥第二次反“围剿”战斗,率领红军避敌锋芒,开往闽北作战,打了大小十一仗,仗仗皆捷。1932年9月1日,再次入闽作战,历时二十二天.消灭敌军三个团,缴枪四百八十支,筹款百万元,特别是缴获敌人电台两部,为赣东北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联系提供了方便,使闽北苏区成为联结赣东北苏区与中央苏区的桥梁。
在红军战斗胜利中,赣东北省于1932年12月11日改名闽浙赣省,不久又将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周建屏仍担任军长。此时,中央电令红十一军南渡信江,配合中央红军组织第四次反“围剿”战斗。在周建屏和邵式平、方志纯率领下,红十一军于1933年农历除夕夜渡信江,与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在贵溪上清官会师。红军总司令朱德、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亲切会见了周建屏等同志,简要地交待了红十一军的任务。三军团走后,周建屏率领红十一军进入金溪,接替三军团的任务。他利用这个机会回到老家左沅村,在竹桥余家“步云公祠”里接见了乡革命委员会的同志们,并把自己在左源村的房屋和几十亩土地分给贫苦的农民。仅住一宿,第二天一早就赶回县城,带领红十一军经左坊翻山到达资溪石峡,见到了红军总政委周恩来。周恩来高度肯定了红十义军的战斗业绩,并布置了新的任务。2月3日,周建屏率红十一军到达黎川,迅速进入南丰前线,率部强攻南丰,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趁夜向西转移。为了迷惑调动敌人,他又奉命率领红十一军装成红军主力向黎川方向开动。3月13日,甩掉追敌,会合闽北独立师在福建光泽、和顺歼灭敌人两个团,配合红军主力夺取了第四次反“围剿”胜利。
1933年3月18日,周建屏作为红十一军的代表参加了闽浙赣省第二次全省工农兵代表大会,接受了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授予红十军“艰苦奋斗”的奖旗,并当选为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1933年4月3日,红十一军攻克金溪县城,遍驻金溪东南各地。周建屏委派政治部主任吕振球组成工作团广泛开展群众工作。积极加速金溪的赤化。先后在竹桥、双塘、莲溪、翁塘、柏林、东岗、肖公、杨坊、城关、吻田、孔坊、横沅、龚家、濠湖、罗沅、朱家坊、青田桥、葛坊、毛坊殿、植沅、左口、峡山、何沅、拓埠等地成立革委会和赤卫队等。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有力地配合红军,打击敌人。1933年6月周建屏到中央红军大学高级班学习,结业后担任红十九师、红二十四师师长,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周建屏率独立二十四师在粤赣边境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由于在一次战斗中负重伤,被送到上海治疗,1936年底伤愈后到达延安。

 
1937年8月22日,周建屏出席洛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8月25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命令,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周建屏担任第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副旅长,该旅是第115师的第一梯队。
  1937年9月,日军华北方面军直属第五师团板垣征四郎部企图抢夺南下通道——滹沱河河谷。第115师决定在平型关至东河南镇十余里险要地区伏击日军。平型关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重叠,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是伏击歼敌的理想地带。
  周建屏按照师部的统一部署,经过勘察地形,缜密分析,制订出具体的作战计划:第685团分三路埋伏在公路转弯处的两侧山坡上对敌人进行拦头痛击,第686团稍后趁敌人混乱之机,拦腰斩断日军。9月25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辎重大车200余辆而来。汽车愈来愈多,当前三辆汽车开到第685团阵地处,周建屏果断命令道:“师长命令你们冲锋!”
  平型关一战,歼敌1000余人,毁汽车100余辆,大车200余辆,缴获九二式步兵炮一门,炮弹2000余发,摩托车3辆,机枪20余挺,步枪1000余支,战马50余匹及一批作战文书、军用地图和大量军需物品。
  这一仗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的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1937年9月周建屏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
当时,八路军、新四军被国民政府授予军衔的只有上将1名(朱德)、中将10名,少将20名。与他同级别的将军在解放后至少被评为上将,甚至被评为大将。如:当时同时与周建屏被授少将军衔的八路军115师344旅副旅长黄克诚建国后就授予大将军衔。120师359旅副旅长王震、120师358旅副旅长张宗逊、129师385旅副旅长王维舟、129师386旅副旅长陈锡联等建国后都被授予上将军衔。
 
创建西柏坡所在地晋察冀边区模范抗日根据地
1937年10月,周建屏和刘道生奉朱德之命,来到平山,在滹沱河两岸开展晋察冀军区四分区的创建工作。很快在洪子店组建了晋察冀七、八、九三个游击大队。11月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在山西盂县成立,周建屏任司令员,刘道生任政委。1938年春,四分区司令部迁到太行东麓的平山县小觉镇。
这一时期,周建屏司令员坚决执行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壮大人民力量,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他模范地执行党的政策,和四分区的同志一道,致力于实行民主政治,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扩大统一战线和人民武装力量,改造乡村政权,收编地方武装“联庄会”,粉碎了敌人数次“扫荡”和“蚕食”。 他在晋察冀边区扩建了三个相当于团的区队,只平山就组建了一个团的队伍,成立了赫赫有名的“平山团”(718团)。他率部参加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八路围攻”等战斗, 1937年12月22,周建屏指挥部队在温搪消灭日、伪军1200多人。周建屏战斗和生产一肩挑,一边是枪杆子,一边是锄头把,使四分区成为晋察冀边区数一数二的模范抗日根据地。平山县的西柏坡后来成为党中央机关所在地,成为享誉中外的红色圣地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建屏县西柏坡,西柏坡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周建屏在第四分区只担任了不到一年的司令员,却留下了相当多的精彩战例,带有极强的特种作战色彩。其中最出色的,一次是小村突围《亮剑》中李云龙遭到日军特种部队奇袭,原型就是这一战。有一次,周建屏在一个山村住宿时突然被日军围困,由于哨兵被杀,日军摸到窗前才被发现。周建屏毫无惧色,用两只驳壳枪四面开弓,打得日军无法抬头。他的警卫员在屋外和他交叉掩护,使周建屏突出重围。突围后的周建屏马上双枪匹马来了个反冲击,冲进村里救出来警卫员。作家阎涛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撰写的《刀光闪闪——周建屏的故事》对此有详细描述。另一次是奇袭日军战地医院周建屏得知在平山王母村驻扎着一个日军后方医院,他亲自组织侦查,趁夜间带领新组建的自卫队端掉了这个医院,消灭了30多名日军,缴获了一批药品和物资。此战打掉一个日军医院不说,还差点干掉一个正在安抚伤兵的日军旅团长。堂堂旅团长大人滚到水沟里,眼睁睁看着周建屏把战地医院守军全部消灭而无可奈何,这个刺激太强烈了,所以此后当地日军收缩防守。这是奠定四分区根据地的一战。这一战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群众抗日热情更为高涨,平山、井陉、获鹿、正定、阳泉等地游击队、自卫队等群众性抗日组织纷纷建立。
周建屏不仅英勇善战,智勇双全,而且非常善于做政治工作,他非常关心根据地群众生活和经济建设。1937年11月,周建屏在洪子店召开万人群众大会,给大家宣传党的减租减息政策,表示人民子弟兵支持减租减息。会后,周建屏和第四军分区的领导及地方政府制定了许多措施,改造乡村政权,选举成立村公所和各级抗日政府机构,以保证全区减租减息工作顺利进行。
     在小觉村,周建屏常常上门串户,访贫问苦,还抽时间到街上跟老头儿们下棋。在交往中,他和小觉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由于他平易近人,小觉村的大人们都亲切地称他“老周”,而小孩儿们都叫他“周伯伯”。他曾亲自指定村民何海博当游击队长,很快在小觉组织起一支4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他还找小孩们玩捉汉奸游戏,有时甚至被天真的孩子们搂腿扯胳膊而摔倒在地。他还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指定14岁的小苏当儿童团长,把镇上10岁以上的30多个儿童组织起来,成立了“抗日寇捉汉奸”儿童团。他为儿童团规定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纪律,提出了“抗日当模范”的口号。儿童团员们顺利地完成了小觉镇东西两个路口的站岗、放哨、查路条等项任务。他对完成任务好的儿童给予表场,并把别人慰问他时送来的糖果当奖品奖励给孩子们。
一天下午,周建屏在小觉村南的宽阔场地上,召开民众大会。他向民众宣讲了三点内容:一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二是坚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三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会场里不断响起热烈的掌声,到太阳落山时才散会。这次大会使小觉这个山区小镇马上燃起抗日峰火,发生了“地雷困扰鬼子兵”、“村民围剿小鬼子”等抗日故事。
  
为纪念周建屏烈士专门成立“建屏县”
 
 
周建屏戎马一生,先后七次负伤,抗战时期,艰苦的生活、紧张的战斗、忙碌的工作,慢慢地消耗着他的健康,他过去受伤的伤口不时复发,让他备受伤痛折磨。由于当时环境残酷,缺医少药,营养不良,他的病情不断加重。看到周建屏被伤病折磨得孱弱的身体,上级和乡亲们都十分挂念。聂荣臻司令员派卫生部长专程为他治病,乡亲们也不断地为他寻医问药,不时请来一些老中医为他治疗,一个卖豆腐的老大娘每天早上都给周建屏送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他的病榻前也经常围着村里的老人孩子。尽管乡亲们对他充满爱戴,尽管周建屏对自己的事业、对乡亲们充满了热爱和眷恋,但病魔却无情地吞噬着他的生命。1938年6月13日下午三时,这位戎马倥偬、转战南北的将军在平山小觉镇溘然长逝,时年46岁。周建屏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因伤病去世的最高将领,周建屏的去世是我党我军的巨大损失。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写到“……在晋察冀土地上。尤其令人怀念的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红军时期就当过军长的四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同志,于1938年6月因劳累过度,牺牲在战斗岗位上,他们在作战中英勇捐躯,效命沙场,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周建屏去世后,四分区的全体军民沉浸在悲痛之中。军民送来了花圈,长条白纸上写着挽联、挽词:“功勋盖世千秋在,精神不死万古流。鞠躬尽瘁昭日月,忠魂永在仰高风。雪落青峰山戴孝,风吹古木树增哀……”几千军民在小觉镇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一些寺庙的和尚主动要为他念经送葬。分区宣传队特为他赶编了一首赞歌:“艰苦卓绝,屡建奇勋,浴血沙场,献身革命,时代的先驱,民主的英灵,让我们踏着您的脚印,前进,永远前进!”
为了纪念这位人民功臣,1939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把平山县小觉镇改名为建屏镇。1940年8月,北岳区党委和晋察冀行政委员会,把平山县的城东区与正太铁路以北和冶河以东的获鹿、井陉、正定县的部分地区,新组建一个县,命名为建屏县。这是石家庄市第一个用烈士姓名命名的县。周建屏也是我们金溪县唯一一个姓名被用于县名的革命烈士。1945年8月,撤销建屏县,而把原平山县一分为二,成立新的建屏县。即以石羊沟与青杨树、郭苏镇与柏里村之间的自然山岭为界,以西为建屏县。1958年3月,国务院批准建设岗南水库。建屏县政府所在地洪子店淹掉了,被聂荣臻誉为“晋察冀边区乌克兰”的东西黄泥大片农田淹掉了。数十个村庄、几万村民大迁移,有的甚至迁到外县或外省,从此建屏县撤销并入平山县。
周建屏逝世后,遗体安葬在他战斗过的小觉镇。晋察冀边区政府,为纪念他的功绩,决定在小觉镇修建烈士公墓。在周建屏逝世一周年,抗战爆发两周年之际,公墓落成。1939年7月7日晋察冀军区第四分区,在小觉隆重召开军政民各界参加的大会,悼念抗战两年来的阵亡将士,并举行安葬仪式。烈士公墓位于小觉村东的一个石崖上,公墓从选址到建设都非常有创意。地势险要,位置突出,背靠大山,面向滹沱河。整个公墓区,是以周建屏烈士墓为中心的烈士墓群。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一些烈士也安葬在这里。烈士墓左侧是一座烈士纪念碑及碑亭,纪念碑上方通栏大字“民族之光”,下面是烈士姓名。烈士墓前方是一个三层的纪念塔,塔的最上方写着“精神永生”,二层记有周建屏烈士的生平,并记述了公墓落成时,悼念活动的盛况,“太行巍巍,滹沱洋洋,烈士精神,山高水长……”再往前是一个石门楼,虽是门楼但不能通行,因为它是建在悬崖边上的,很有气势和想象力。上方“坚苦卓绝”四个大字,刚劲有力。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先后三次“扫荡”小觉镇,三次炸毁周建屏烈士墓,可是群众又三次修复起烈士墓。新中国建立后,周建屏的遗骨移葬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小觉镇上的烈士墓至今仍完好无损地屹立在太行山上。 
在周建屏出生地云南省、籍贯所在地江西省,广大群众也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优秀的革命家。2009年为纪念建国60周年活动,云南省开展开展了“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突出贡献人物和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云南人物”评选活动,经群众评选周建屏被评为“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突出贡献人物”之一。云南宣威市倘塘镇修建了周建屏将军故居,2002年被列为曲靖市(地级市,辖宣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金溪县在锦绣广场塑立其雕像,并在县城以其名命名一条大道“建屏路”,在其“打自己的土豪”革命旧址竹桥村步云公祠堂设立了周建屏事迹陈列展,以兹纪念。广大网名朋友们纷纷在网站建立周建屏纪念馆,以另一种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周建屏将军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作者单位:中共金溪县委政法委 13879462553)
 
                              平型关大捷率部冲在第一线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