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与木兰陂
蔡京,无论是元朝脱脱的正史,或野史杂乘,影视戏台,每每被描绘为揽权误国的“粉面奸臣”。史论与戏剧更不赘述。他又是封建王朝唯一任宰辅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四落四起)的历史人物。在蔡京逝世三十五年后与岳飞等同一诏书平反昭雪,又隔七年迁墓归葬在枫亭故里,落叶归根。近数年来对于蔡京与木兰陂之间关系,引起了学术界注意和思考。
木兰陂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北宋政权实行变法图强所获得的一件重要历史见证。木兰陂筑成与蔡京的个人作用极为关键。在北宋神宗时代之前,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国势,至此愈益衰敞。宋仁宗时,财政“所出无多”,宋英宗时,收不抵支,出现赤字。更堪的是,朝廷政府每年必须“赐”给西夏五万两银、十三万匹绢、两万斤茶叶,还不包括节日期间要“赠”番邦的银、茶、帛、衣的沉重负担。面对当时社会积弊,那些原有改革者如范仲淹、晏殊、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都夭折失败。他们有的流放,有的罢黜,有的谪贬。 蔡京于熙宁三年(1070)三月,中进士甲科,熙宁四年至九年,在舒州为团练推官、钱塘县尉。王安石此时在浙江鄞县(宁波)试行新法,宋龚茂良有诗咏“此水还应接鄞水”,蔡京是王安石之“熙宁变法”的积极执行者和推行者。 木兰陂未筑之前,溪海之水,淡咸不分。滔滔海潮溯溪而上,据旧书所载海潮可直涌到仙游林陂(古名灵陂),距今入海口近百里之远,溪水无栏无蓄,遇洪则泛,海潮上涌横流,遍地皆咸,过去南北平洋“只生蒲草,不长禾苗”。对木兰溪之水势,明余?《木兰陂志略》有述:“按永春、德化、仙游溷三十六涧之水,由维新里(今华亭、濑溪一带)突流而下,海涛潮汐又从白湖(今阔口港)鼓涌而上。方春夏交,霪涝奔腾,则四郊皆泽国也;若遇秋汛涛翻,则望洋□□,四郊又斥卤也。虽有六塘可资潴蓄,然利不胜害,下流之潴蓄不能上流之崩突也。”为了改变这一自然条件。达到“集万涧而汇一川,故有无穷之源;障一川而济万井,故有无穷之泽”(郑樵语)之格局,必须兴修水利方能达到这一目的。 熙宁八年(1075),是王安石推行《农田水利法》的第五年,全国各地都相继兴起农田水利,并取得应有的成果。“自是熙宁中,四方之民,辐辏开垦,环数千里,并为良田”。(《宋会要辑稿》食货七十之二四)这一法令可以说是从发展生产出发的广义富国措施。
这时蔡京在杭州钱塘为县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故乡情结之诱惑。就上奏请在莆南修陂,关于奏请建陂之事,同时代莆人方天若在《木兰水利志》有详细陈述:“时蔡公兄弟京、卞,感涅 之灵谶,念梓里之横流,屡请于朝,乃下诏募筑陂者。时福州有义士李宏,家雄于财而心乐于施。蔡公以书招之,遂倾家得缗钱七万,率家干七人入莆,定基于木兰山下。负锸如云,散金如泥,陂未成而力已竭。于是蔡京复奏于朝,募有财有干者辅之。得十四大家,遂慨然施钱共七十万缗,助本陂!”,这篇文章记录对蔡京建木兰陂之事是第一次真实地透露给世人,对蔡京建陂之初衷持着肯定,这种实事求是态度本身也是值得肯定的。方天若,字彦稽,仪也,正中子,莆田城关方巷人。绍圣四年(1097)廷试进士,在“对策大略”中论以崇复熙、丰法制,且言:“元?大臣当诛戳,而不洙戳,子孙当禁锢;而不禁锢,资产当籍没;而不籍没,朝政、政刑之失莫大于此!”章?读其答卷大喜,拨置第二人(榜眼),初调彰信军节度推官。元符三年(1100)以徐铎荐,召为秘书省正字。方与蔡京关系较好。蔡京失势后,天若被贬为越州观察推官。京复相后,又召为校书郎,历泉州通判,福建路转运判官,再迁湖南转动使,罢去。后起知泉州,累迁秘书少监加右文殿修撰,未行为言者所攻,遂致仕。所以说方天若这篇《木兰水利志》是十分有重要价值的史料。
注:在莆田市区西南5公里的木兰山下,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