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上的楷模水稻农田里的丰碑——省委宣传部组织媒体集中采访宣传彭世彰老师先进事迹
春寒料峭,细雨绵绵。为宣传典型,弘扬正气,传递社会正能量,3月12日,省委宣传部在河海大学召开学习宣传彭世彰老师先进事迹媒体见面会,组织江苏卫视、江苏广播电台、《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南京晨报》、中国江苏网、江苏教育频道、《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网等媒体集中采访报道彭世彰老师的先进事迹。
2013年12月15日,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世彰在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时,突然累倒在三尺讲台上,再也没有醒来,享年54岁。他一生致力于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节水灌溉理论、灌溉排水等新技术的科研,提出了以“水稻控制灌溉”为代表的节水灌溉新理论,获得了无数奖项。他的同事回忆说:“彭老师做事认真踏实,实事求是。他的论文每个数据都有事实依据,经得起考验。”这正是20多年来,彭世彰不辞辛劳,深入农村,到南方灌区、苏北稻区、东北寒区和宁夏引黄灌区,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种植方式等实际情况,量身制定不同的推广方案,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获得的成果。荣誉接踵而至,彭世彰却说:“这一辈子能做一件事情,解决一些问题,给社会留下一些东西,很有意义,很有成就感。”正是这样平凡却坚定的信仰支撑他将这一技术在江苏、宁夏、山东、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区的4800多万亩水稻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节支总额达数百亿元,实现了“让农民用更少的水,收获更多的粮食”的梦想。河海大学党委书记朱拓惋惜道:“彭世彰教授因公殉职,是河海大学的重大损失,亦是我国农田水利界的重大损失。”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彭世彰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毕生的崇高事业,身体力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标准,他严于律己苛以待学,精以求术立德树人,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作为彭世彰的研究生,必须遵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确保每年有一百天的时间待在农田,要学会插秧种田,干农活,学会与农民在一起。科研学术只有沉得下,耐得住,才能出得来。实践如此,学术更是如此。80后青年教授徐俊增既是彭世彰老师的学生,又是他的团队成员,也是他的同事,与彭老师相处13年,他说:“彭老师十分重视尊重第一手数据,每年我们都要开展3个多月的野外实验,在研究和报告撰写过程中,包括标点、用词到每个细节,我们的稿子都要修改10遍以上。”彭世彰的严格要求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力求完美的态度,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河海大学像徐俊增这样的青年教授有18位,其中3位就在彭世彰的团队中。
学术中,彭世彰以冷峻、无情、严苛出名,但在生活中却是有情有义、温暖浪漫的人。他跟学生闲聊:“学习的事情我负责,生活的事情师母负责。”学生高晓丽接受采访时说:“我之前生病出院,彭老师还让师娘把我接回家煲肉汤给我进补,让我感到家的温暖……”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高晓丽泪流满面。彭世彰在夫人邢蓓丽眼中是个浪漫温柔的人:“工作再忙再累,他都会抽时间陪我在学校散会儿步,时常在晚上帮我把第二天的食材洗好、切好,还辅导儿子的功课。他走之前,答应儿子生日的时候去吃牛排,他是个信守承诺的人,这个承诺却永远兑现不了了……”邢蓓丽抹去眼角的泪珠,“他走后,我把他平时工作的资料、报告全部都移交给他的同事和团队,希望他们能够继续把世彰未完成的事业继续下去。”柔弱的话语却包含着震撼人心的坚强力量。
在媒体座谈会上,省委宣传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彭世彰严于律己、立德树人,用生命谱写了新一代知识分子不断探索、专注科研、精益求精的感人篇章,展现了新世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和先进本色,这不是特例,是“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的河海教师追求为人师表的风范和严谨治学的品质。省委宣传部希望媒体记者能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发掘典型,提高思想认识,宣传好、报道好彭世彰老师的先进事迹,还原彭世彰教授的高大形象,弘扬社会正能量。
江苏省教育厅主办 发布日期:2014-03-18 10: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