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彭世彰教授:土地里“长”出来的农田水利学者)
发布时间:2014-03-23 10:04:50
发布人:
b
彭世彰教授:土地里“长”出来的农田水利学者
2014年03月18日12:33 中国江苏网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中国江苏网3月18日讯(记者 韦轶婷)在数千年农业种植历史中,中国农民坚持传统观念,长期采用大水漫灌式灌溉法。这种灌溉方式下,农药和肥料的渗漏率较大,易引起水土污染,难以获得高产。2001年,一项节水灌溉技术开始在江苏、宁夏、黑龙江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节支总额达数百亿元。仅江苏省盐城市就累计推广2027.85万亩,增产节支总效益20亿元。这项技术的发明者就是河海大学教授彭世彰。
“农民松开的眉头,是对我最好的嘉奖。”彭世彰最大的理想不在于做一位出名的节水专家,而是潜心做一个泥腿子教授,一个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农田水利学者。
然而,2013年12月15日下午,这位受人尊敬的教授,在做学术报告时突发心肌梗死,再没有醒来,终年54岁。而就在几周前,他一手创办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评估中被评为第一,他带领的“节水灌溉及其农田生态效应”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
“彭世彰的事迹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批示。彭世彰教授:土地里“长”出来的农田水利学者
彭世彰在田间地头研究水稻。
农民最亲近的水利学者
“三个一”,在江苏盐城农民中广为流传,即节水一半,增产一成,每亩增收一百元。在宁夏引黄灌区,当地一位农民高兴地算着自己的帐:“与老办法相比,运用控灌技术少灌水10多次,节水400多方,每亩田至少可以少缴5元左右的水费,还能节省两个劳动日,每亩还增产约40公斤左右。”
这些令人欣喜的成绩,都归功于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而就在十几年前,这项技术还不为人知。
1987年,不到30岁的彭世彰大胆提出了一个颠覆传统的新观点:水稻可以进行无水层种植,即根据气候、农作物的成长敏感期科学地为根部泥土补水。
观点提出后,随之而来的是来自国内外的质疑声。面对种种压力,彭世彰没有丝毫退缩,继续带领学生埋头田间3年,反复试验,为研究水稻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机制,彭世彰连续三个月每天往田里跑,和稻子一起“泡”在水里。“老彭常常是早上一身泥,午间一身汗,夏天晚上蚊子特别多的时候,就躲到房屋顶上纳凉。在他眼里,这些都不值一提。”同事郭相平教授回忆。
要让农民改变传统的水稻种植观念,弃旧从新,接受节水灌溉技术,并非易事。
江苏省高邮市邂甲镇周邶墩村村民陈安斌回忆说,彭世彰在开始推广节水灌溉方案的时候,大伙儿根本不相信水也会给庄稼收成带来危害,彭世彰就问大家:“你们说旱灾和涝灾时,哪个收成多点儿?”农民回答:“旱灾时收成比涝灾多点儿。”彭世彰又问:“高的地方和低的地方,哪里的农作物长得好?”农民回答:“高的地方作物长得好。”“那是什么原因呢?”农民面面相觑,然后恍然大悟,是因为高地的水比低地的少。然后彭世彰带他们观察实验田,农民们一看利用新灌溉技术种植出来的水稻颗粒不仅更多,而且还颗大粒满,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含量高,于是彻底信服。
宁夏灵武市新华桥镇村民范红至今记得,1999年初,来村里做实验的彭世彰对回族饮食不太习惯,村里干部看他吃得少,便劝他去汉族餐厅吃饭,但他却坚持要和大家一起吃。“他觉得,一起吃饭才像一家人。”范红说。
30年来,彭世彰的脚步踏遍江苏、宁夏、山东、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区,其以“水稻控制灌溉”为代表的节水灌溉新理论,在1亿多亩水稻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节支总额达数百亿元。
经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提名,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评审,彭世彰教授荣获2012年度国际节水领域“奥斯卡奖”——ICID国际节水技术奖,是该年度全球唯一获奖者。
[1] [2]
(原标题:彭世彰教授:土地里“长”出来的农田水利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