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殉职的新华社女记者 邵云环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6369
本馆由[ d30nb~ ]创建于2010年01月27日

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同志心,手足情(2)

发布时间:2012-05-08 11:03:52      发布人: d30nb~

  5月10日,在贝尔格莱德新公墓殡仪馆举行追悼大会,我国使馆的同志们、新闻界的朋友,还有众多相识和不相识的南斯拉夫友人来同她的遗体告别。哀乐声中,躺在鲜花翠柏中的她仿佛睡着了,脸上虽有伤痕,表情依然那样安详,那样文静。仿佛长期紧张地工作,她太劳累了,需要好好地睡上一觉。她还活着,永远地活着。

  5月12日,我们把她和许杏虎、朱颖的遗骨,还有那些伤员们送上专机,目送他们飞回北京。党和人民对她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江泽民主席亲临新华社悼念她,对她的儿子曹磊说:“你有一个英雄的母亲,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参考消息》报社在纪念她牺牲周年的社论里写道:“邵云环走的是一条在党培养下百炼成钢的英雄之路,是一条以身报国的奉献之路,是一条为了人类的共同理想呼唤和平的正义之路。”

  许杏虎于1998年7月到贝尔格莱德任《光明日报》首席记者。作为记者,他的业务是独立的,且住在馆外,见面不多,只是一般地寒暄而已。北约开始轰炸南斯拉夫之后,他考虑到住处离南联盟的军事设施较近,不够安全,就住到使馆的客房里。虽然他很忙碌,东奔西跑,忙于捕捉新闻,现场报道,但见面还是多起来,有时休息,还一起在院子里散步、聊天。

  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朴实。他展现在你面前的,就是真实的他自己。他1968年生于江苏省丹阳县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于1986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塞尔维亚语,毕业后分配到《光明日报》社工作。虽然他学习外语,就职于上层建筑部门,又身穿洋装,出国当记者,但他的身上仿佛带着偏远山村的稻谷香,带着家乡袅袅炊烟的气息。这种朴实,在浮华喧嚣的世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似已不多见,更觉难能可贵。

  在工作上,他给我印象颇深的是他的敬业精神。在北约开始轰炸后,他不畏艰险,忘我工作,哪里被轰炸,硝烟未散,他就出现在哪里,发回有现场感的报道,拍下许多珍贵的照片。同他一道采访的记者讲述许杏虎在采访中曾遇到的险情。有一次,当他现场采访贝尔格莱德一处被炸机构时,北约飞机又对这一目标进行第二次轰炸,幸好他们及时躲避,没有受伤。还有一次,他驾车外出采访途中突遇北约空袭,一颗炸弹在他前方不远处爆炸,巨大的冲击波和横飞的弹片几乎将他的车掀翻,但他没有退缩。他还多次深入到北约高密度轰炸的科索沃地区进行战地采访。在轰炸时期进入科索沃,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确实很危险,北约随时可能轰炸,有时不择目标,既然可以轰炸拖拉机,为什么不能轰炸小汽车呢?他曾说过:“我是学塞尔维亚语的,在战地进行报道是我的荣誉,更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再危险,也要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人们常说的敬业精神,这种敬业,包含着对工作的执著,对事业的奉献,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记者和外交官职业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记者和外交官的生涯中,不只是人们常见的西装革履,灯红酒绿。他们身处异国他乡,会遇到各种险情,各种打击,各种磨难,甚至突如其来的袭击。除了炸馆这种事件外,还有多少起遭到枪击,遭到暗杀,遭到抢劫的事件发生。确实有人身上带着子弹,继续为国家默默地奉献。除了这些暴力之外,还有多少无形的杀手,各种传染病,疟疾、瘟疫。大敌无形,防不胜防。记者和外交官,就是这种特殊战线的士兵。对于这种职业,确实需要“处处青山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献身精神。

  我记得,5月7日傍晚,我和许杏虎在使馆院里相遇。我们在院里边走边谈。他谈了自己近日工作,也诉说记者的苦衷。他说,他在南斯拉夫工作时间不长,对一些政界高层人士还不熟悉。当他提出采访要求时,往往遭到拒绝,有的甚至不予置理。驻在国官方人士,包括著名的在野的政界人士,他们对时局的看法,他们有哪些诉求,是记者报道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内舆论界对这些情况也很关注。可是采访他们并非易事啊!我说,同政界人士的关系在于积累,不要着急,慢慢来。他的谈话告诉我,记者工作还有另一面的艰辛。一方面要履艰犯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采集新闻,另一方面,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积累材料,广交朋友。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才能源源不断地发出高质量的新闻。正如古人所说,“问溪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水来。”

  我一边同他谈话,一边注意观察他。他的脸十分瘦削,两腮向里凹进,眼睛布满血丝。我想,他第一次在国外任首席记者,尤其又在战争环境下,他的担子多么重啊!战争结束后,我将建议他回国休假,好好地休整一下。没想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谈话,这竟是我们的诀别!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