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熠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63812
本馆由[ dqe8qfvp ]创建于2010年02月19日

周熠先生印象

发布时间:2010-09-15 16:54:15      发布人: dqe8qfvp

  为激励南阳作家群的创作热情,让更多的人们关注、熟知南阳的本土作家们,更为南阳作家群的薪火相传,有见识的《南阳广电报》在《梅溪副刊》上推出了两个专栏:“作家写作家”和“作家茶楼”,栏目的文章一篇又一篇,栏目的人物一个接一个,读着读着,手痒心动,也想操持一篇。可写谁呢?南阳作家群的诸位都是我尊重的师长或朋友,我与他(她)们为邻,已先得学养之贵和思想之光,有的甚至是我这个坎坷书生命运的引路人,他们,提携救助之恩,实难言表,就像天空中的一轮太阳,已穿射我生命的每一个脚印。那就先从编发我诗歌处女作的周熠先生说起吧。

  记得是上世纪那场风波过后,我从驻马店撤离回宛,一时居无定所,工作也无着落。郁闷之痛,流浪之苦已使我几次想梦回极乐。闲暇中,去位于梅溪路的原南阳日报副刊部小坐,周熠先生热情鼓励,并以不多的话语敲击着我有些萎糜的心境。临走问我还写不写东西,我留下了两首小诗《又见母亲》、《故乡,我不懊悔》,不几日,“白河”副刊有了我那首后来让朋友们多用来调侃的诗句:“我终于违背了年轻的诺言/漂泊的翅膀又挂在故乡的枝头上”。这是那首《又见母亲》里的诗句,发在1990年5月8日的“白河”副刊上。要知道,那时的《南阳日报》仅是一张仅有四版(4开)的小报,白河副刊全国各地的名家大家云集,上一个“豆腐块”就算莫大的荣幸了。而正是家乡报纸这首版尾小诗,我才有机会参加第二年的“南阳作家采访团”,也因着一篇“一个小人物心中的大事业”这篇小报告文学,使我虽回到一个四面背黑的小城,但毕竟有了一份重返教坛的工作。

  这就是周熠先生,除了几篇小文相交,几乎是素昧平生,他却用倾尽师长之能,拯救一个文学青年。

  周熠先生完美人格、完美品质反映在我身上的第二件事是我加入河南省作协。那是2001年夏秋之际,我填表想入省作协,出差去郑顺便向省作协递送表格,因无一熟人,就又想起周熠先生,去日报社见已是副总编的周熠先生,话仍是轻轻的,告诉我说:省作协的刘学林秘书长是老朋友,他很关爱文学青年成长,叫我去作协后直接找他。临走又给刘秘书长写了一封推介信,并告诉我说他还会在电话里介绍我。果不其然,当我怯怯地走进刘秘书长的办公室,递上周熠先生的信时,刘秘书长说他已接到周熠先生的电话了。就在这一年底,省作协主席会上,我做为南阳的三名省作协会员,名列其中。

  再见周熠先生,已是N次了。南阳市文联创办的“南阳文学论坛”每两个月一次,老作家们都是言传身教。而难以忘却的是去年的中秋节。我因事从北京回宛,已在团中央工作的诗友陈立红先生让我带给周熠先生一盒北京的月饼,因不知先生的家址,就让报社的克峰先生转送,接到月饼后,先生发来短信致谢并以小诗相赠:丹桂飘香丛菊开,国节才去中秋来,蟾宫圆月今夕醉,诗弟文朋共慰怀。”诗后又特嘱:“好好读书,好好写作,明天是你辈的啊。先生散文集《红尘草色》出版后,好评如云,急想得到先生题签的一本,就又去短信讨要,先生两次短信告知:见面签奉;书已带办公室,另约奉你。几次大疾,周熠先生体魄已不如从前,却能在大事中不忘一个晚辈后生的愿望,实乃大胸怀和大境界矣。

  周熠先生是南阳文坛上的多面手,诗歌、散文、小说样样俱佳。我这里够不上谈他的创作和作品,但我从一个真正的作家身上,感受到的是关爱、悲悯和诚实。大家,大众之家,做人若此,岂没有好文章流芳千古,史册永载。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