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诗人周熠
大河南阳网讯 我市著名作家、南阳日报社调研员,原副总编辑、主任记者周熠于23日凌晨30分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当记者今天上班看到《南阳日报》一版加了黑框的周熠的名字时,非常吃惊,立即致电询问,从日报社办公室记者获知了周熠去世的确切消息。
原来,周熠在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后,于四年前,又得了食道癌,手术治疗后,再次复发而去世。我市作家群失去了一位纯真善良幽默的优秀作家,日报社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广大读者失去了一位知心的良师益友,是我市1000多万人民的重大损失,我们深切怀念他!
周熠1948年生,邓州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作协副主席,享年59岁。1978年初涉文坛,曾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150万字,出版集子四部:《杏儿黄熟时》(小说)、《遥远的风景》(散文)、《水之湄》(散文)、《夏雨与雪思》(诗)等。部分作品被收入多种选本,散文《遥远的风景》被译介到国外,有三十余篇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其中《月迷津渡》、《张衡墓抚今》、《武侯祠走笔》等分别获全国报纸副刊一、二等奖。为南阳日报副总编辑、主任记者。周熠是一位融小说、诗歌、散文为一体的三栖作家,这在南阳作家中是不多见的。
周熠的小说创作大致从1977年始至1985年止。这期间,二十多年乡土生活的经历、乡村情感的积淀,为他划定了自己声音的区域——立足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脚下大地,聚焦故土子民的生活相。一些论者把周熠的小说创作归属为“新乡土小说”的一脉。他的乡土小说非常注重故事性,情节相对集中,叙事多用写实手法,真诚地传达自己的审美发现。在《菊花酒》中,在故事的进展中,他时断时续地插入“我”对池塘的观感,以拓展小说的主题意蕴,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想象空间。他所描写的是盆地的生活生存相,展示的是盆地子民的精神律动,大量的豫西南方言、口语更增加其小说的乡土味。
他的诗歌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其诗歌的篇幅一般都短小,他往往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意象与意象的对比,在反差中融入诗情哲理,凸现出有意味的东西。尽管短小,却意蕴悠长,令人回味无穷。在诗歌语言上,注意凝练、典雅,达到了较高的语言艺术成就。
周熠的散文创作发韧于1983年。然而至1990年的数年间,散文创作只不过是他倾力于小说、诗歌创作之余的一种调味剂。1990年始,他真正把自己的创作定格于散文园地,开始了他文学生涯中散文创作期。他以自己的悟性,找到了自己的园地——生育他的故乡热土。他的“恋乡情结”或“家园认识”的驱遣使他再次把目光投向故乡。所以他的散文创作的主题话语之一,便是他把诗歌创作中所萌生的怀乡、恋乡话语在散文创作中延伸、放大,来抚慰漂泊、无根的灵魂。故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虽时光流逝,一去数十年,但还清晰伫立在记忆、灵魂深处。在他的笔下,有对铁匠在《铁匠兄弟》中的追忆怀恋,而且对养育他的父母更是难以忘怀,《最后的母爱》、《父亲,我想让你……》两篇记述母亲、父亲的文章,更显示出作者的情真意切。不仅有母爱、父爱的温馨絮语,更有作者自己无法补偿的遗憾。字字珠玑,句句含情。尽现游子难以言尽的永不能弥补的人生缺憾,催人泪下,使人柔肠寸断,是千百万个父亲、母亲的缩影。这是周熠乡土情感最耀眼的喷射。
除却乡土文化散文,他还写下了—些游记散文,或感物言志或咏物抒怀,这一切无不显示着他的才情。
他的去世,是南阳人民的重大损失,人们永远怀念他,愿他在天之灵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