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贺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65422956
本馆由[ 贺氏家族 ]创建于2013年01月17日

教稼圣地走出的开国将军---贺明

发布时间:2013-01-18 11:40:13      发布人: 贺氏家族
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这里创建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到1997年,杨凌示范区成立时,这里共有10家农业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学校。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农林水等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人员,被誉为中国“农科城”。
从杨区杨村乡夏家沟村,就走出了一名开国将军--贺明少将。将军祖籍在晋南,成长在关中。战争年代名贯华北平原的将领之一,有着“文武将军”、“秦晋儒将”之称将军少年时期投笔从戎,50多年的戎马生涯和军旅生活,使他成为一名能武善文、能讲会写的军队优秀政治工作者。他的书法造诣精深,享誉军内外;他的著作也成为研究军史、战史的宝贵资料。
童年和学生时期
1919年5月28日,贺明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闫家庄乡陈家庄村,乳名晋兴,大名贺培智,字子明。兄弟6人中排行老三。他的童年一直在陈家庄村度过,贺明从8岁开始在老家上学。1931年冬,叔父把他从祖籍山西送到了父亲经商和移居处---陕西省武功县杨陵镇。1932年春,父亲把他送到城里一家私塾就读。同年秋,转入县南关高级小学(现武功县绿野高中)。1934年秋,他考入西安职业技术学校。一年后,又转考入河南私立开封西北中学,学校位于开封市西北部的山陕甘会馆。因为校长和教员大多数是进步和爱国人士,一些革命道理,特别是共产党抗日主张便灌输进学生的心里。1936年11月,经同学马唯新(现名马林,后任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四川省委候补委员,武功县武功镇人)介绍,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当时,学校里传看斯诺著的《西行漫记》等进步书籍,关于“长征”、“延安”的议论,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同学们把到延安参加革命作为自已的崇高理想。“七七事变”发生后,学校将放暑假,贺明和几位有共同志愿的同学便互相秘密约定:放假后先回家里做短暂停留(上延安给家庭保密),然后在西安集合,奔赴延安。
延安学习时期
1937年9月中旬的一天,贺明和会聚在西安旅馆的邹长青等几位同学,背起行李向延安进发,出发前他把自己的字“子明”,取掉“子”字,留下“明”字,改叫贺明。沿途虽受到国民党军警刁难,但在国共合作的大气候下,加上他们同学中又有陕北人,基本上还算顺利。
9月17日,他们安全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当天就找见了他们的入学关系人马唯新和常俊华。第三天他们带着中组部的介绍信到宝塔山下的陕北公学就读并编入第三队。
11月中旬的一天,中队长突然吹哨子紧急集合。原来是毛泽东主席来到学校,给陕北公学数百名学员作了突击学习的动员报告。这是贺明在延安第三次聆听毛主席讲话。那天毛主席穿着一身灰色整洁的棉军装,兴致勃勃地给他们做了报告。因为晋察冀已有20余个县新建了抗日政权,十分缺乏县级干部和工农青妇等群众团体的干部。陕北公学正是培训这种干部的学府,所以中央决定:学校的全体学员突击学习半个月,然后开赴晋察冀地区,解决那里的燃眉之急。于是他们的课目作了调整,增加和提前了政权工作、群众工作和游击战争等课目,同学们掀起了一场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热潮。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12月4日,贺明和陕北公学提前结业百余人合编为一个队,恋恋不舍地离开延安,向抗日的最前线太行山北部的晋察冀军区进发。途经阜平县(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时,贺明听说有人找他,相见之后,原来是他们“西中”的老师邓拓。随后才知道他是《晋察冀日报》的社长兼总编。
1938年2月中旬,贺明他们一行四人,以黄兴义为组长,在沿途各部队的护送下,到达了当时冀中军区所在地---安平县城。军区政治部专为他们开了欢迎会。吕正操司令员、政治部孙同远主任,出席会议并致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之后,贺明被分配到冀中军区政治部民运部任干事。5月初,因基层部队缺乏干部,贺明调任人民自卫军(吕正操所带之691团返回冀中时的番号)第6团3营教导员,同时经军区民运部部长李之琏(后任中纪委常委)和组织部长李梦龄(后任吉林省委书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人民自卫军第6团,改为第八路军23大队。1939年秋,23大队改为22团,贺明由3营教导员,接任团总支书记。
1942年5月1日,日军华北方面军以3个师团、4个混成旅团及伪军共5万余人,配属700余辆汽车,在坦克和飞机支援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拉网大扫荡。企图歼灭我冀中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摧毁冀中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内无村不戴孝,到处闻哭声。但我抗日军民并没有屈服,他们用战斗回击敌人,让侵略者付出了血的代价。
    在“五一反扫荡”中,部队分别由团领导带领分散活动。贺明带领2连,在定县、新乐、无极三角地带活动。为了避敌合围,于6月6日,进入新沦陷区——无极城西约五公里的里贵子村隐蔽时,被敌人发现,战斗由上午11时打响。敌人从村子东、南、西南多处反复进攻,都被严阵以待的2连勇士们打垮了。战斗持续到夜间,敌人围村点起篝火防我突围。贺明指挥2连兵分三路,把主力对着敌人进攻方向,胜利地突出重围。这次战斗,2连阵亡排长以下9人,重伤4人,轻伤10余人。贺明的头部也负了轻伤,但他们却取得了毙伤日伪军180余人的胜利。
1942年6月9日清晨,八路军22团副团长左叶(后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农业部顾问)率1连和警备旅少数人与22团总支书记贺明所率2连以及县大队一个中队,转移到深泽县东北15里的宋庄。宋庄四周密布着敌人据点,随时可能发生战斗,部队进村后马上修筑了4道工事。团总支书记贺明召集各单位的指导员布置政治思想工作,提出口号:“战前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多挖一锄头,少挨一弹片”、“多节省一粒子弹,就多一份胜利”、“工事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接着,他们又同村党支部及村干部一起动员年老体弱的群众向村外转移。刚刚完成作战准备,一批日寇从北方的冶庄头过来了,是新就任日冀渤特区扫荡司令官的坂本旅团长亲自率领的视察团。我军一声令下,所有重武器一起开火,一发炮弹炸碎了坂本旅团长的脑袋。不到片刻,便消灭了他的骑兵和视察团。这时,四周据点的敌人蜂拥而来,我军陷入被四面围攻的境地。贺明要求战士们严格遵守三不打的命令,即敌人不到50米以内不打,不是成群敌人不用手榴弹,不发动集团冲锋不用机枪打。我军发挥近战火器的威力,等到敌人冲入我们的火力圈内,接连打垮了敌人每一次的进攻。为尽量节省子弹,战士们的射击命中率极高。守在东边的1连7班长李清斋,在土墙下用跪姿连放了七枪,将由北向南运动的敌人放倒了7个。2连机枪射手用一梭子子弹打死了27个敌人,为节约子弹,他拿起了步枪,两枪打倒了4个敌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参战部队越来越多,最后竟达到2500名以上。到下午1点,1连打退了敌人7次冲锋,2连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后来日军集中兵力向南、北宋庄的接合部猛攻,南宋庄的混合连奋战两个小时,由于弹药用尽,被迫突围到了北宋庄。此后,日军全力四面围攻北宋庄,形势十分严峻。3点开始,日军发动总攻。我第1、2道防线全被摧毁,我军被迫转到第3道防线坚持。到下午5点,日军30多次冲入村口街内,但均被我军奋勇逐出,日军施放毒气,也由于我军早有准备而没有效果。敌伤亡过半,士气消沉,有一个小队长由于临阵退缩被当场枪毙了。晚上7点左右,敌人发起最猛烈的进攻,枪炮同时射击,90余发各种炮弹同时炸响。北宋庄村里、村边硝烟弥漫,弹片横飞,砖头瓦片腾空而起。我军指挥所也随之频频颤动,情况严重。因为炎热和干渴,许多人嘴唇都裂了一道道血口。许多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给隐蔽部的伤员端水送饭。我军坚持到了晚上近9点钟。日寇停止进攻,他们将村子包围起来,点起篝火防我军突围。左叶和贺明召集各级指挥员、政治工作人员及县区领导,讨论布置突围。并将伤员抬进地道里,留下医护人员、药品和足够的给养,封闭地道口,作为伪装。我军从村东北角的墙缺口向西北方向突围。当大部分人马已经突围出去时,敌人还以为突围的不过是八路军的小股部队,主力仍被包围在村中。6月10日天一亮,敌人对宋庄又发动了进攻,按正规战法,先做火力准备,经过长时间炮击后,统一指挥,举行大规模集团冲锋。从保定增援来的800多名敌人也赶到参战。敌人从四面八方向村里进攻,主力则从村东向村西夹攻。打到11点,才发现是自己打自己,村子是空的。于是敌人气急败坏,放火烧了村中的房子,最后拉着一车车尸体走了。
在宋庄战斗中,我军阵亡32人,负伤41人,共计73人。消耗子弹900余发,手榴弹2130余枚。日军被击毙坂本旅团长以下600余人,击伤300余人,伪军被击毙击伤200余人,合计1200余名。宋庄战斗不仅是八路军一次在军事上的重大胜利,也在精神上给日军以沉痛打击。宋庄战斗的影响极为深远,当年领导冀中抗战的吕正操司令晚年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还专门写到:“那一次修筑防御工事,创造了新的经验。程子华同志在解放战争中,指挥著名的塔山阻击战时,就运用了22团在宋庄构筑工事和作战的经验。”
宋庄突围后,1连、2连仍集体活动。期间,战斗仍很频繁。特别是6月26日,贺明他们在安平城西北一带,一天内,连续冲破敌人的3次封锁拦截。第3次冲击中,贺明是随着后队的,当他们顺着道沟通过时,距敌狙击手不到10米远。这是抗战以来,贺明距敌人最近的一次。
1942年9月,贺明调任22团政治处主任。1942年,日军大扫荡,第22团作战82次,毙伤日伪军2400余人,自己只伤亡了200余人,全团从日军扫荡前的655人增加到1025人。
1943年2月,冀中军区下令,以17团3营为基础,重建“反扫荡”中损失严重的32区队。任命谢洪恩为区队长,贺明为政委。在1943年至1944年,在开辟新解放区的斗争中,32区队袭击了马桥据点,拔除了北苏炮楼,伏击了无极县抢粮的日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禅房是伪军在藁城县北的一个据点,当贺明听取村支书向县委(贺明兼任县委常委)汇报敌人据点的情况后,于是决定化装拔掉这个据点。夜间,贺明带2连穿着日军服装,秘密潜藏在距敌据点大门50米的村民家中。第2天中午,在敌人开饭之际,化装队大摇大摆地进入敌据点,主力部队紧跟其后,迅速控制敌据点。这次战斗共俘敌54人,获步枪57支,掷弹筒1个,手枪2支,战马3匹,我军无一伤亡。期间,32区队改为33团。
1945年7月,反攻阶段开始。贺明所在的33团在冀中军区的领导下,参加了大清河北战役。8月,33团正在准备攻打安国县城时,日军宣布投降。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0月,贺明随部队参加了绥远战役。1947年3月,他被任命为华北军区第3纵队8旅23团政委。
在1947年4月初开展的正太战役中,贺明和团长张英辉(后任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率团包围了阳泉市南山日军固守的制高点---狮脑山。他们在军事胜利的有利形势下,采取政治攻心的手段,使阎锡山收买的日军第5大队,向我军投降。投降仪式在山下某地进行,仪式由政委贺明和团政治处主任李轩主持。这场战役日军共投降340余名,缴获山炮两门、重机枪7挺、轻机枪47挺、步枪400余支。
在1947年的保北战役中,贺明所在的团参加了歼敌94军362团的攻坚战。同年10月中旬,清风店战役中,他们又受命与22团在徐水以北地带防御,阻击敌人由北向保定增援。
1947年11月12日,在攻克石家庄的战斗中,贺明和团长张英辉密切配合,总攻开始后,指挥全团巩固和扩大突破口,向纵深发展。战后,第3纵队司令员郑维山和政委胡耀邦在8旅军人大会上授予23团“大功团”的锦旗。
1948年11月下旬,23团参加了平津战役。1949年1月25日,贺明所在团按军委的编制序列,编为第19兵团63军188师563团。1949年4月,攻打太原时,563团担任由首义门西侧突破的主攻任务。总攻开始后,563团一连顺利登上城墙,乘胜向两翼发展,扩大了突破范围。团长徐信(后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和政委贺明带领团指挥所紧跟其后,其余连队也从此口陆续冲入纵深。战役结束后,188师授予563团1营1连突破太原城“猛虎连”的称号。
1949年7月,贺明调任63军政治部直工部部长并兼组织部部长。之后,63军成立教导团,贺明兼任教导团政委。同年,中央军委电令19兵团并入西北野战军,参加解放大西北战役。贺明率部从山西河津禹门口渡过黄河入陕,先后参加了扶眉战役、解放兰州等战役。
              抗美援朝时期
1951年2月,贺明随63军奉命入朝作战。1951年6月,即第5次战役后,贺明任63军后勤部第二政委。1951年10月初,调任63军188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12月,调任65军193师政委。
1952年, 193师承担着保卫开城的艰巨任务。部队这时开展了“三反”运动。当时人们痛恨贪污分子,叫他们为“老虎”,所以“打老虎”就成了“三反”的代名词。在“三反”运动中,贺明承担着被戴“右倾”帽子的风险,在掌握政策中重证据,轻口供,既没有让个别贪污分子漏掉,又保护了20多个没有问题的同志。
1953年6月中旬,就在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接近签字的时候,贺明奉命前往开城,参加对我军被俘人员进行消除回国顾虑的“解释代表团”,并担任第1大组组长。他向被俘人员解释我军对待被俘人员的政策,动员他们遣返回国。就是这段经历,让他与被俘人员结下了大半辈子的情缘。
在朝鲜期间,贺明先后被朝鲜政府授予了“二级国旗”勋章和“为了祖国”勋章。
                和平建设时期
1955年5月,贺明升任北京军区防空军政治部主任。同年实行军衔制,贺明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57年8月,防空军与空军合并,贺明调任66军政治部主任。1961年2月,贺明参加了在党史上很有意义和影响的7000人大会。同年7月,升任66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64年3月,晋升为少将军衔。1965年7月,升任65军政委。
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岁月里,贺明曾奉命支左,担任过河北省张家口地区革委会主任。他重视党的方针政策,尽其所能,保护了大批的干部和群众。1967年2月,贺明奉命参加中央军委召开的全军军级干部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71年1月,贺明调任总参谋部防化兵部政委。1972年5月,调任河北省军区政委。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期间,任总指挥部防疫领导小组组长。1978年2月,当选为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到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6月,调任贵州省委常委、贵州省军区政委。1981年9月,奉命参观华北军事大演习,受到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李先念、华国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3年8月,贺明将军按副兵团职离休。1988年7月31日,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离职休养时期
贺明将军离休后,坚持离职不离休,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撰写革命回忆录上,决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将自己当年在朝鲜参加战俘遣返工作的日记进行整理,并于1990年出版发行了约30万字的纪实性文学作品《一笔血淋淋的人权债----朝鲜战争战俘遣返解释代表的日记》,原总参谋长杨得志将军题写书名,原总后勤部政委王平将军题词,原副总参谋长杨成武将军作序。
贺明将军从1991年至1996年,在总政治部的支持下,不顾年事已高,奔波于东北、华北、西南、华中等14个省市,访问了300余名当年志愿军的被俘人员。1998年出版发行了第2部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战俘的著作《忠诚----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的坎坷经历》,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将军题词,原总政治部副主任史进前将军作序。
随后又出版发行了《贺明将军书法》、《大功团的光辉历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63团征战实录》、并与别人编著出版了《柳营点墨书法集》。
贺明将军自幼爱好书法艺术。无论在跃马挥刀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官至将校的和平年代,他对书法情有独钟,研习毛体书法、隶书约20余年。2001年7月,在“北京当代东方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与“东方书画家协会”所组织的书画展中,被评为8段;又在全国各地多次书画展中获得金奖5枚《新世纪中和杯书法大赛》(2001年8月16日);《中国国际科技文化成果博览会书法大赛》(2002年2月);《老骥伏枥、志在奥运》(2002年2月);《世纪精英中国书画大赛》(2002年2月);《“WTO”杯全国书画诗文大赛》(2002年4月1日);《燕都“金像奖”》(2002年10月29日)。他曾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河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年过九旬的贺明将军如今居住在北京西山部队干休所,安度晚年。将军虽少小离家,戎马一生,但热爱家乡,关心家乡之情从未改变,尤其到了晚年更是思乡情切。他牵挂着家乡的变化,每当他回家探亲,家乡人去探望他时,他总是详细探询家乡的变化。2011年3月,将军毅然将自己和夫人柳江多年的积蓄(100万元),捐赠给家乡人民,在杨陵区姚安中学建造一座图书馆,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4月27日,在杨陵区教育工作会议上,举行了捐赠仪式。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陵区委书记王宝平代表区委区政府对将军夫妇的善举表示由衷敬佩,希望全社会学习将军的捐资助学精神,关心支持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区长董胜利代表杨陵区人民政府向将军夫妇颁发了“捐资助学造福乡梓”的功德牌,并特意向将军夫妇发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陕西日报》、《农业科技报》、杨凌电视台等媒体相继做了报道。
    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酷爱学习,注重实事求是;为人处世坚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将军对祖国和人民的眷爱,他的大公无私精神,以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高贵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王永章;河北省安新县大张庄村人.原六十三军一八八师五六三团一连连长[猛虎连]有更多的资料有待提供.


    写信时间:2014/08/06 13:01:17
  • 老将军还能记的六十三军一八八师五六三团猛虎连连长王永章吗


    写信时间:2014/08/06 12: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