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怎么可能不这么难
廖珍平就是一个刚刚成年的打工子弟,在遇到事情无处求援之时自己囚禁了自己的生命,他唯一能做的就“用自己的生命来赔偿对方”。而其实,这是用金钱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常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而在廖珍平的眼里,一个车祸引发的物质赔偿问题却要了他的年轻的生命和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他代表的的确是一个群体,一个没有受到过良好教育、在城市中举目无援的“孤岛”人群,这的确与“社会对外来者的某种排斥、冷漠有关”,到底是他放弃了生命,还是这个社会放弃了他?
我们不难想象,在廖珍平结束生命之前,他看到的不会是一个18岁年轻人眼中的阳光和希望,而是“一个灰蒙蒙、湿淋淋、寒气沁人的世界”。
有评论说我们要让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去关注这一群体的生活和心理,我不禁又想起了今年年初富士康跳楼自杀的那13个年轻的生命,原因不同,但同样是这样青春的年纪,同样是一种“孤岛”的人群,同样是自杀。是社会太冷漠了,还是我们的社会对这样的一个到城市追逐所谓“中国梦”的群体缺乏一个相应的机制?让年轻人也在跌倒时有尊严地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