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专访陆春龄:九十载玉笛飞声 讲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上观新闻:您7岁开始跟老皮匠孙根涛学吹笛,据说他琵琶、三弦、二胡等乐器也样样精通,您为什么偏偏选了笛子?
陆春龄:我伯父很喜欢民乐,休息的时候吹拉弹唱都有,我从小就很喜欢。至于为什么是笛子嘛,你看这笛子,不仅材料便宜、制作简单,而且携带方便,很适合穷苦百姓自娱自乐。我的师父孙根涛虽然是个生活在底层的皮匠,但他能用笛子吹奏出各种各样优美动听、情真意切的曲子,非常打动人。我就这样慢慢地爱上了笛子。
中国有许多民族乐器,笛子历史悠久,比较有大众基础。虽然这竹笛小小一根,表现力却非常强,它可以很高亢明亮,可以很抒情,也可以很粗犷。在北方、南方,在中国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笛子都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风格和技法,可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表达不同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它能一直流传下来,得到大家喜爱的原因。
上观新闻:您改编过许多民间乐曲,自己也创作了不少,什么样的曲子最受老百姓的喜爱?
陆春龄:要让老百姓喜欢,就要让他们一听就懂。因此艺术家一方面要具备深厚的传统音乐功底,因为这种来自民间的,代代相传的基因是可以直接与老百姓相亲近的。其次,你要让曲子和老百姓的生活联系起来。这就需要用笛音去塑造老百姓熟悉的形象,去讲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刚刚说的是作品改编和创作的层面,从表演的层面上来说,演奏者不仅要学会演奏一首曲子,还要懂得曲子的内涵、意境。甚至,哪些前人吹过这首曲子,他们的口风、指法有什么不同,都需要搞清楚。你要在在勤学苦练中,慢慢找到打动人的声音。当你真正站到舞台上的时候,则要做到完完全全忘我。在台上,没有观众也没有自己,戒除一切杂念,才能把曲子吹到观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