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笛王”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陆春龄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96378749
本馆由[ 孝爱天使 ]创建于2018年05月24日

生活是艺术最好的素材

发布时间:2018-05-24 09:27:17      发布人: 孝爱天使

    上观新闻:《鹧鸪飞》可谓吹到了观众心里。因为提起您,许多人都会想起您吹奏的这首曲子。这么多年来您录过许多个版本的《鹧鸪飞》,为什么每次都不一样?


  陆春龄:《鹧鸪飞》是来自湖南民间的曲子。讲的是鹧鸪鸟非常漂亮,但飞不高,可是它又非常向往飞翔。所以我将重点放在“飞”上,通过不同的技巧,去模拟鹧鸪鸟忽高忽低、忽近忽远的“飞”,塑造出鹧鸪渴望自由、渴望未来的形象。我录了很多个不同版本的《鹧鸪飞》,之所以每次都都不一样,是因为每次都会有新的想法。创作和表演都需要创新,需要紧跟时代的脚步。


  就比如我上个世纪50年代创作的《今昔》,最开始是用一支笛子吹的,后来被我改成了用两支笛子吹,我拿一支高音笛和一支低音笛去表现今昔对比,曲子的情感表达一下子就不一样了。一部作品的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不断修改、精益求精,才能成为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上观新闻:您创作的《今昔》《喜报》《江南春》等一系列作品,好多都是深入生活所得。


  陆春龄:对,这些都是有感而发。《今昔》是我的处女作,对比人民过去的苦难和今天的幸福。我曾到工厂、矿山、海岛、渔场体验生活,一个艺术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是写不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来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创作素材。艺术要从人民群众中间来,最终要回到人民群众中间去。我记得有一次在安源煤矿,矿长说慰问演出在剧场里就可以了。但我却决定到井下去给旷工表演。


    2016年第18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上,95岁高龄的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携弟子一起演奏《我的祖国》。


  上观新闻:为什么执意下井?


  陆春龄:我觉得既然是来一线慰问,就不应该只是做做样子,我也特别想去看看旷工们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场景。我坐在一辆煤车下去了,不能站着,只能躺着。我看到井下的旷工,他们冒着风险开采出来的矿石,比金子更有价值。在矿下,我到不同的作业点给不同的矿工演奏。出来之后,听说有一位老矿工因为身体原因没下井,我就专门去找到他,为他演奏,他感动地握着我的手不放。我告诉自己,我要一辈子做人民的笛手。我告诉自己,千万不能脱离人民,一切都要为了人民。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