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尔贵:我 心 中 的 父 亲
【 子 女 缅 怀 】
我 心 中 的 父 亲
尚 尔 贵
一 快乐的童年
二 在狂风恶浪中挣扎
三 新时期的荣耀
四 家乡农机农技工作的开拓者
五 和睦的大家庭
六 家中有贤内助
七 为子女前行铺路
八 与疾病抗争
我父亲尚德成,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在新社会参加了村、区政府和公社工作,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绥中解放后,父亲于1949年初就被群众推举为新庙子村村长,同年底到区政府工作,以后多年在公社工作,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以村、区政府和公社的事业为己任,一心朴实,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是家乡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前期的农业机械化工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先行者、开拓者。父亲的工作和事业,在家乡的大地上,受到干群的普遍拥戴,赢得一片赞扬声。直到70年代、80年代我在荒地公社、荒地镇政府工作的时候,仍然时时处处听到广大干部、群众对父亲的赞誉。今年四月二十八日,耄耋老人、时任绥中县农业局局长的蔡遇泉同志评价父亲说,“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辉煌的一生,值得现在活着的人和后来人永远怀念的一生。他的业绩很多,我想用德艺双馨、德高望重来评价他。”“他堪称农业的行家里手,是地地道道的农业专家,工作上的老黄牛。毛主席老人家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他熟记于胸,运用自如。”“老站长生前的一贯表现和他的光辉业绩,是可钦、可敬、可爱、可学的。他的功德、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永远铭刻民心、光照后人。”
父亲是我的偶像,是我的骄傲;父亲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是那样的崇高。父亲的早早离去,是我们家庭无法弥补的损失,是我心中永远抹不掉的痛。为父亲写点文字,是我多年来埋藏在心底的意愿;现在提起笔来,仍然在胸中充满激动。
我的家在渤海北岸,在辽西绥中县城西南17公里处。那里有一个比较大的村屯——尚家屯,就是我的家。尚家屯南临渤海,腹居沃野,河清水秀,平坦无际。1915年11月6日,我父亲尚德成出生在这里。
1915年处于上世纪20年代,那时中国大地满目疮痍,一片混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皇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刚刚成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3月,日本帝国主义派遣了3万多人来华,伸出魔爪,从事侵略勾当。5月,袁世凯政府屈服于日本的压力,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卖国条约。这一卑劣行径,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各大城市纷纷集会,游行抗议,拒不承认卖国条约。7月,珠江上游围堤溃坝决口,造成广州空前大水灾,难民遍地,民不聊生。11月,山西军阀阎锡山倡导国家实行军国主义,制造社会混乱。12月,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擅自登基,自称中华帝国大皇帝。孙中山当即发布《讨袁宣言》,云南蔡锷、唐继尧发表通电,声讨袁世凯。一个泱泱大国从南到北,陷入惊涛骇浪之中。
在那黑暗混乱、水深火热的年代,我父亲来到了人间。尚氏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小姓,但是在绥中县尚家屯,却有着一个大家族。听老人们说,尚家是300年前由祖辈闯关东,从关内来到绥中的,在渤海岸边落了户。之后,祖祖辈辈耕耘劳作,繁衍生息;慢慢地人口多了,把屯子称之为尚家屯。绥中尚家屯的尚氏家族,据说与辽宁海城的尚氏家族有历史渊源,都是尚可喜的后代。我爷爷尚世荣,奶奶尚杨氏,都是19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历经贫困煎熬,一辈子为农。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二位老人起早贪晚,辛辛苦苦,熬死熬活,仍然难以养家糊口。我父亲有两个弟弟,就是我的两个叔叔。我二叔尚德盛,做了一辈子大队干部,大队文书、大队长、大队书记,全都当过了。为了家乡的生产和生活,为了父老的事业,他心直性耿,敢说敢做,一片热情。在大队的多年工作中,领路挑担,不求索取,只有奉献。一年风风雨雨,只记3600个工分,我们晚辈无限敬重。我二婶房春华,与我二叔养育了5子2女,辛辛苦苦,任劳任怨,给儿女铺路搭桥。我三叔尚德山,赶上了好时候,1956年毕业于著名的吉林师范大学,然后在抚顺市第十中学、抚顺市委党校就职,身
我父亲尚德成在家里排行老大。在尚氏家族里,按家谱“继学可之、崇玉维政、宗昌其久、世德尔祖”排序,也是全屯尚氏家族中“德”字辈的第一个男孩。我父亲的出生,使尚家首次见到了下一代,给全家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人人喜气洋洋。20世纪20年代,社会凌乱,军阀混战,再加上连年洪涝灾害,人们糠一把菜一把,衣不裹身食不饱腹,生活十分困难。在那样艰辛的日子里,小孩子不懂生活的艰难坎坷,在大人的羽翼下,依然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这样,我家虽然生活艰难困苦,父亲却仍然快乐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注释:我爷爷尚世荣,出生于1897年,逝世于1980年,享年84岁。
我奶奶尚杨氏,出生于1892年,逝世于1986年,享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