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山 : 诸多往事记心间 兄长关怀非等闲
【家 族 怀 念】
诸多往事记心间 兄长关怀非等闲
尚 德 山
我和我大哥在生活的过程中,有诸多事情都是依靠我大哥给我以指导,才使我能健康顺利地成长起来,而不走弯路。特别是在我幼年还不成熟时期,尤为显得重要。对于这些往事,至今回忆起来,仍觉得还散发着浓郁的芬芳,香味使我留恋难忘。正因为如此,我才将这些至今记忆犹新的具体事情,按时间顺序写出来,供大家欣赏。
忆1937年春,我大哥领我开始上学堂念书
兄长领我登黄门,握手描仿上大人。
先从简笔练写字,熟能生巧善传神。
开卷首句人之初,人类启蒙道德分。
天性同源本相近,恶习污染则变迁。
1937年过完春节后,我们屯里有开设的私塾学堂,我大哥将我领到这个学堂去念书,这是我学生念书的开始。在当时我们屯里和附近村里还没有公立的“官学校”,就只有这样的私塾学堂,只有一位塾师,20左右个学生。所开的课程有两门:一是念书本,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言杂志》、《大学》、《论语》这些书,个人念个人的。其方式就是“念”、“背”为主,老师也不给讲解是什么意思。一是写仿,用毛笔先照描仿影,如:“上大人孔乙己”一些简单字。经过一段熟练以后,就描写繁体字,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再提高一步时,就不描影帖了,个人挥笔写大字楷。这两门功课就是学堂的主课。那位老师就是看着这些学生的。另外就是教识字,看着背诵的,其余的不管。即使是这样的学堂还是很少的。我们周围想念书的,还都跑到我们屯里的这个学堂来念书。可见当时念书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正因为如此,我大哥当时看到这种情况,就竭力主张将我及早送到学堂去念书,培养我多学些诗书,多学些本领。这充分体现出我大哥对我的关怀和热情,是非常可敬佩的,也非常使我感动。在我大哥的竭力主张下,我及早的上学念书了。如果和当时我们屯里与我年龄相仿的孩子们比,他们都没有上学,都在玩耍哪!由此可反映出我大哥是有远见卓识的,是想将我培养成有用之才。这是多么善良的长兄之情啊,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我上学堂后,我大哥还经常在闲暇时间帮助和指导我学习。把着我的手描写毛笔仿影。当时都是以写毛笔字为主,以毛笔蘸好墨汁来写,社会上都用毛笔写字。但是,刚开始学写毛笔字,都不习惯,有时手还发抖。为此,我大哥就用手把着我的手,进行练习。大哥对我说,“练写字别性急,慢慢的从简单笔画上练,时间长了,手就练熟了,熟能生巧吗!”他就是这样耐心的帮助和指导我,使我由衷地感到敬佩!
我首次念的书本是《三字经》,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对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当时根本就不理解。我大哥就给我讲他念书时,老师是怎么讲的:“人类出生时,天生的本性都是相差不多的,都是善良的;在逐渐成长起来之后,由于接触的客观处境不同了,有的人就改变了品行,有的学善良,有的学坏了。因此,加强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从《三字经》开篇的这段话来看,它是人类社会开始时区别善恶的标准原则。
《三字经》这本书,是对人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一本好教材。它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还进行农业生产、历史知识、以及古代学者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教育,这些对后人起着很大的鼓舞作用。我通过背诵《三字经》,真的从中学到一些知识,如:“稻梁菽,麦黍稷”,是人们所食的六大杂粮;“马牛羊,鸡犬豕”,是人们饲养的六大牲畜。还有儒家留给后人的学术著作,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籍,都是古代学习的重要教材。所有这些知识,都可通过《三字经》的学习得以丰富。所以,我对学习《三字经》,增长自己的知识水平,确感有所提高。这与我大哥对我的指引和帮助分不开的,也是我之所以要写这篇纪念文章的思想渊源。
2011.4.9